APP下载

学校当重新发现自己的伟大职责

2019-07-30刘昕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职责校园儿童

刘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来得强烈。这是一个无比需要更美好教育的时代。更美好的教育面对的是这个伟大国家的每一个儿童,是为了每一个儿童成长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是为了成就一个人完整人生的工程。在这个对教育进行再认识的时间节点上,学校要重新发现自己的伟大职责,并确实履行这份职责。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以为,我们责无旁贷,并应该有炙热的情怀和实践的勇气。

学校的伟大职责首先是保持自身独立的精神气质。教育要有其独立之精神,学校自然必须有其独立之精神,在遵循教育原则和教育旨归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的判断和操守。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在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中同步发展,然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人们(家长)把学校教育和儿童的所谓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校的职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没有能够逃脱被异化的命运,也就是通常所说,学校被“绑架”了,更确切地说学校被学生的成绩绑架了,学校被家长对分数的强烈渴望绑架了,学校被成才覆盖一切的家长意志绑架了,学校开始以屈服的姿势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妥协,教育的终极目标发生了异化,学校生态从自然绿色走向激素催熟阶段。此时,坚守教育理想的学校非常有必要对学校的意义进行再思考、再确认和再实践。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这一切带来新的曙光,从摸索到越来越澄澈,学校的担当被重新认识,我们开始尝试独立精神的站立,但至今,依然还不充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业水平监测的科学性全面性有待商榷,相当多的地区基础教育“学测”回到了“统考”,学校依然无法从“唯分数”的评价标准中完全摆脱,所以我们亟需更多的校长引领自己的学校在实现正确的质量之路上保持独立的行走。立德树人,把人培养成大写的“人”当成为我们唯一的目标。人成为“人”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完全负责,是对民族未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情感文明、德行操守、终身学习的兴趣与习惯,这些是一个人可以拥有幸福体验和幸福生活的切实保障,而这些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要,这些要素更应该充盈于整个小学学校生活的全部方面和整个过程。学校的伟大职责也正在于此。

学校的伟大职责在于创建校园的理想生态。作为一名小学校长,近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校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小学的校园对于儿童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经历过小学校园生活和没有经历过究竟有哪些本质的区别?对于儿童来说,校园应该具有怎样的表现?我相信,和我一样,很多小学的校长或者是做过小学校长的人都会时常思考这些问题,并被这些问题所困扰。苦读和文献检索一直很难给我们自己满意的答案,于是,我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在自己辛苦耕耘的校园里边做边想,我努力尝试着让孩子们告诉我答案,从老师们不断调整的行动中寻求更加清晰完整的思路。努力实现我们对校园构筑的共同理想,在教育飞速发展的新的伟大时代,构建属于儿童的魅力校园。

一天早晨坐在办公室里,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远方一座城市的同学打来的,他跟我一样是一位小学校长。他打电话来只是为了倾诉一下当天早晨学校升旗仪式时发生的不快。他在国旗下问全校孩子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说你们是一只只可爱的小鸟,那我们的校园就是什么呢?”校长本来是想自问自答一番,但全校孩子的抢答速度远超过了他,集体抢答响彻云宵“鸟笼”。我的老同学觉得这个回答让他啼笑皆非,但是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对,是恐惧,当时他的确是这么跟我说的。听后,我沉默了很久。

我们的校园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不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力减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多途径学习减弱了学校的吸引力吗?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想一所能够让人常常留恋的校园至少是个很不错的校园。我说这些,并不是否定今天的学校所作出的努力,更不是否定我国基础教育几十年来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我们今天的学校在硬件和软件(尤其是师资)比过去好了多少倍的前提下,我们还可以做些怎样的反思和努力,给今天的儿童一个充满留恋的校园;同时也是从自我童年需求的审视中探寻到今天儿童对童年校园生活的需求。我在我们的学校做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哪个年代的儿童,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总是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生长规律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心智发展、情绪情感反应、喜欢的学习方式等等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地判断。对小学生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校园生活是生活的、情境的、活动的、实践的、“做”的、“活”的、“亲历”的、“主体”的、感性的、建构的、具身的、习得的、自由的、开放的……这些具有“亲属”意义的概念,使我确信,给儿童一所体验式的校园一定是正确的。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们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并能够做出提前的判断。刘京铎在他的论著中,把体验定义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一种图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从而提供一种比较理想的校园生态。

学校的伟大职责在于拥有伦理型的教师群体。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具有伟大心灵的教师群体,这是一种共识。学校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教师和学生是一致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崇尚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学习生活。生活的、情境的、活动的、实践的、“做”的、“活”的、“亲历”的、“主体”的、感性的、建构的、具身的、习得的、自由的、开放的校园生活应该由能够带来这一切的老师来主导完成。能够完成这一切的老师乐于和人打交道、热爱儿童、擅长表达自我,具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具有宽容的心胸和宽厚的性格,在任何时候保有真诚的态度。所以,一所对儿童具有吸引力的校园,必须具有对他们有深深的吸引力和非常深刻意义的老师。

这就需要教师形象的集体转型,一所拥有民族担当,具有对教育真谛深刻理解的学校呼唤伦理型教师群体。教师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专业素养的核心并非是知识的储备和教学能力,而是有一颗教师的“心”,这颗心温暖而公正。我们必须常常问问自己:你的心暖不暖,暖到看到每一个孩子都从心底里漾起微笑;你的心大不大,大到容得下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次犯错;你的心正不正,正到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等距离,不问他从何处来也不问他到何处去!教育呼唤的是伦理型教师。教师的爱不同于其他一切的爱,和亲情之爱一样不求回报,却比亲情之爱更加理性和成熟,这是基于道德伦理的情感付出。伦理型教师在本质上认同的是“反知识本体”的教育观点,他们追求的是实现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交往中生命之发展,使自己和学生成为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自我”,即可持续发展的自我。这种发展过程是师生生命不断展开、丰富、提升、充盈、丰满、生成的过程;这种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自我,是获得完整、和谐、自主、圆融、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逻辑理性和道德情感、人生信念和实践行为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摒弃了物质至上主义,追求高尚的、有价值的人生的人,是能够创造幸福人生、获得自我实现的人。

儿童会为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做事,这是事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从知识型转向道德伦理型实践后,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提升比一味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上达到一样的高度要快速而容易的多。当所有学科教师以完全的教育爱倾注于教育教學工作中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幸福感获得都将变得丰富而饱满,教师知识储备的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会出自职业本能对儿童、对学科产生特别的关心,当然对学科的特别关心有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对儿童的关心,这样的关心基础会让他们又特别关心教育教学的方式,他们会努力寻找让每一个儿童都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或者教学,因为他们会时刻关注儿童在接受方式上的舒适程度以及自我生长的幸福感受。结果是教育爱催生儿童对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学校对自己伟大职责的清晰认识和坚守会催生出比学生的学业水平更重要的优秀教育副产品。我以为,这才是学校的正道。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职责校园儿童
打孔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企业如何有效实施不相容职责分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