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育人新路径
2019-07-30胡彬
胡彬
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建在新村里的学校,生源主要是外来工随迁儿童。为了促进孩子身份的融入、关系的融合、感情的融洽,学校开发校园心理剧,通过浸润式、体验式、全身心地舞台表演,直击学生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实现育人目标。
育人的过程是一个精心呵护、倾心陪伴的过程。学校的大部分随迁儿童普遍缺少家人的关爱、家庭的温暖,他们的心理有时会更加敏感与脆弱。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会更多地关注他们,敏锐地捕捉他们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从个体身上发现教育的契机,不断聚焦,创编出具有教育意义与价值的校园心理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寻找到自我,真正获得教育与启示。我们发现校园心理剧是一种以自我转变为核心的艺术,也是一种独特的育人形式。它的表现是一种身体语言的表达,需要用外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等形式表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
一、心理剧创编,挖掘育人元素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乐园,也是学生成长的家园。在校园里,处处都有说不尽的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孩子们成长,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串串美丽的印记。学校德育教育从学校艺术特色“合唱”中提炼出“和畅”文化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边行动,边研究,在不断地探索中深切地感受到,儿童品格的完善与提升是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终身发展的基础,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悦纳自我、乐观合群,应当成为东湖儿童的精神底色。
随着办学实践的推进,学校成立校园心理剧创作中心,心理剧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学生、班级中征集而来,二是结合学生发生在校园中的故事进行创编。根据具体的生活事件和当事人面临的心理困惑与冲突,严密、紧凑、巧妙地设计情节,让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中感受情节的冲突,在感染中获得成长,将内心的价值感与生命感唤醒。团队老师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深入广泛地挖掘利用身边的故事资源,发现典型,展现实际,让创作的故事从学生中来,再回归到学生中去,目的是改变学生的行为,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围绕“爱暖东湖”主题的校本心理课程,开展心理剧创编系列活动,广泛征集心理剧的剧本,组织老师进行评选,发现校园里的优秀原创心理剧。同时,依托校园心理剧社团组织相应的活动,在社团内定期举行剧目创编、台词撰写等社团活动,为每一个优秀心理剧的完美呈现打好基础。这些故事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有时故事的主演就是当事人,这样的故事更富感染力,教育的意义就在这一个个故事之中。
通过踏实地实践,专业地引导,学校心理团队的经验逐渐丰富,原创心理剧代表作品《成长之歌》《隐形的翅膀》《绿茵阳光》《真假暑假》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评比特等奖,学校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校园心理剧创作示范学校”。
二、心理剧展演,丰富育人内涵
关注儿童的身心体验,角色体验是一种极好的育人方式,既可以让孩子沉浸角色,体验感知,更能让他们在体验中提高认知,获得成长。在角色中体验人性,在情节中感知人性,达到以情育情的效應。通过对剧本的演绎,为学生处理心理矛盾,解决心理问题,实现人格的培养与品格的提升。
校园心理剧的演员是学校师生,主要是以班级推荐和自荐两种方式,校园内也定期开展甄选心理剧小演员的活动。学校的每一个孩子从入校开始,为其建立“艺术成长档案袋”,艺术教师重点关注具有艺术特长、表演天赋的孩子,选拔出可塑性强、表演力强的舞台表演苗子,壮大心理剧表演团队。一方面学校艺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形体及表演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学校聘请舞台表演专业教师、高校志愿者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舞台表演训练。
确定好演员后,辅导老师进行人物分析,让他们体验角色、表达并表现心路历程。在排练过程中,老师们经过一遍遍地演示指导,带着孩子不断解读剧本,积极地进行换位思考,将生活学习中的情境在剧本中创设。在老师们不断地鼓励下,演员想剧中人物所想、做剧中人物所做,舞台的表演经验不断丰富。
演员经过了读剧本、揣摩剧中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设计台词语气和肢体动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表达自我感受,深入自我认识,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校园心理剧就像是一颗种子,将温暖与关爱撒进孩子们的心田里。
学校广泛开展“爱暖东湖”为主题的系列心理剧校本课程。结合“主题月”校本课程,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在校园内开展心理剧展演活动,把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征集的心理剧搬上舞台,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演绎。同时,心理剧展演结束以后,还进行“心理剧参演感受”和“心理剧观后影评”的征集评比,让参演和观看的学生谈谈感受,说说体会,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全校每一个人参与到校园的心理剧课程,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资源。
对演员来说,其本质就是角色扮演,他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站在角色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和道德感受,用自己的理解诠释角色,做出反应。《真假暑假》的小主演这样描述自己的深刻感受:“我害怕的终于来了,有一个镜头我是要哭的,但我哭不出来,老师只好想办法,找眼药水滴。就在表演一幕幕推进时,突然有东西要从我眼睛里留出来了,是眼泪!这个眼泪是从内心流露出的!刹那间,我明白了:想把心理剧演好,第一要理解这部剧,第二要发自内心。”她的眼泪是人的生命的内在情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孕育和表达的情感,正体现出教育活动内在的价值性和目的性。
对观影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通过故事走进内心的过程。《隐形的翅膀》讲述了东湖小学的刘静同学超越残疾的心路历程,一波三折,从“折翅”,到“寻翅”,再到“插翅”“振翅”,在演讲台上实现她人生的梦想。梦想有着让“万物生光浑”的神奇力量,为刘静同学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让她在人生的天空中展翅翱翔。一位同学在观看后这样说,“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为她伤心;为她难过;又为她自豪!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光亮的一面,每个人都可以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2018年12月28日,我校原创心理剧《真假暑假》第四次登上江苏省校园心理剧创作优秀作品展演的舞台.表演结束,心理专家南京市教育科学院林静博士为该剧点评:“小小的舞台,把孩子暑期心理的冲突,把家庭对暑期自己孩子的期待展示得那么清晰,我们看到的真是什么?假又是什么?为什么这个暑假有真有假,那是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情绪、行为。那份‘真与假诠释了心理剧和其他剧本的不同,它所探究的就是通过探究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如何建构一个健康的心理。”
美好的生态与生活,对于儿童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激发、一种浸润、一种滋养;如春雨、春风,滋润所有人的心灵,构筑着东湖小学的美好生活。
三、心理剧研究,塑强育人团队
情感中蕴含着价值的方向,学校尝试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确立情绪情感的价值方向,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能力,基于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品格。
在多年的心理剧创作研究中,研究團队一边学习一边钻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触碰到了更专业的知识。心理剧研究团队平时就大力研讨,听专业心理教育讲座,观摩心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尝试开设心理团队辅导课,试图在实际教学中去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提炼心理教学的素材。
朱小蔓老师说过:“教育所包含的道德目标、道德使命实现与否,即教育的道德性的体现与特定教育情境中关注和发展人的情感状态、方向,以及情感品质相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才不能把德育仅看做学校教育中单独的一种,而应将学生在其全部学习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看做其思想道德素养的基础。
校园心理剧已然成为东湖小学的校本课程行动研究。学校相继成立了“心声”校园心理剧社团、“心语屋”心理咨询室,丰富了心理教育的载体。学校心理兼职教师利用学校“阳光心语室”这一平台,每天定时开设心理个体辅导课,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学校的“阳光心语室”还设有相应的辅助道具,比如沙盘、涂鸦墙、诉说角等。针对学生情绪的波动,或者过于紧张或者激动的,辅导老师就会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稳定情绪,再结合认知进行辅导。辅导结束后,再对咨询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积累素材,不断总结。同时,也借助高校校外心理志愿团队的力量,进校园进班级进行团队辅导。每学期,校外志愿者对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团队教师也在校内尝试执教心理课,每学期举行校内心理教育观摩课。另外,老师们还抓住机会走出校园学习、研讨、观摩,多位教师曾执教过市、区组织的心理教育研讨课,所有教师定期、分批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多措并举,丰富了团队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了专业素养。
学校“校园心理剧创作中心”日臻成熟与壮大,2位教师获得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4位教师获得苏州市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上岗证。近年来,共有10位教师获得“省校园心理剧优秀指导教师奖”,并参加江苏卫视教育频道特邀专题访谈,展露风采。我们也努力建立“大学——小学(U-S)”心理教育共同体,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校内教师专业发展逐渐推进,态势良好;校外心理教育资源丰厚多元,支撑有力。
东湖小学心理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让我们拓宽了育人的路径,另一方面也让东湖人找到了适切的成长方式。以心育心,以德育德,静待花开,唤醒学生内心的热情,建构学生喜欢的范式,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正如学校校歌《太湖之东》中所唱:“拾阶向上,千里跬步量。踏歌而行,四海和声扬。有教无类担当,爱满天下弘扬。”让我们伴着爱与责任踏歌而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