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感受解读感受

2019-07-30唐从彦

赢未来 2019年3期
关键词:月光曲反思

唐从彦

摘要:《月光曲》是一篇经典的精读课文,对本文重点段落第九自然段的解读,版本很多。近日,有幸听一位只有两年教龄的新教师执教此课,她和她的学生倒是给人以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月光曲;教学片断;反思

[片段]:

[师]:同学们,喜欢音乐吗?老师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请大家闭上眼,仔细听。

(播放《月光曲》)

[师]:能谈谈你的感受、想法吗?

[生1]:我感觉到大浪小浪向我走来

[生2]:我觉得有点沉闷

[生3]:在平静的海面上,偶尔有些浪花撞击岩石

[生4]:一些浪高低起伏

[生5]:压力都消除了

[生6]:香蕉似的月亮挂在天空

[生7]:有一种想睡又不想睡的感觉

[生8]:比较抒情

[生9]:比较沉静

[生10]:是在低音琴键上弹的

[生11]:弦律比较慢

[师]:同学们刚才谈的都是自己听后的感受,不是别人的,很好。其实,音乐里有语言,有画面,也有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首贝多芬的《月光曲》皮鞋匠和盲姑娘听了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很快找到第九自然段,轻声朗读)

[师]:比较一下同学们的感受和皮鞋匠、盲故娘的感受,你们有什么发现?同桌或小组可以讨论。

[生1]:我发现我们虽然感觉到了大海、海浪、月亮,但没有文中写得具体生动,如“水天相接的地方”、“波光粼粼的海面”、“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描写得太好了!

[生2]:我覺得我们感觉的“比较抒情”“比较沉静”“低音琴键上弹的”“想睡的感觉”可能就是文中描写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是吗?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生3]:老师,“忽然”这里是不是一个转折,我们可以把前面的读慢点,后面的读快点?

[师]:你能试一试吗?

[生4]:他读得不错。我认为还应该把“刮起”、“卷起”、“涌过来”读重一点。因为我感觉这个时候音乐是很重的。

[生5]:老师,我发现我刚才在听音乐时眼睛突然一亮和盲故娘“睁得大大的眼睛”好相似啊!我也有好象看见“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感觉。

[师]: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都有这些感受和感觉呢?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生6]:我想,我们和盲姑娘虽然处境不同,但听这首钢琴曲的感受相似,这是音乐的力量吧!

[生7]:我认为,这也是美的力量。因为音乐是美的,环境也是美的!

[师]:同学们的理解真好!老师认为,这也是善的力量。因为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能为贫穷的兄妹俩演奏,表明他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这个举动,也给盲姑娘以莫大的鼓舞。

[生8]:老师,我们为什么会有沉闷的感觉呢?书中好象没有?

[生9]:不!我觉得省略号里应该有。

[师]:你真聪明!哪位同学课前查过贝多芬写这首曲子时的处境?

[生10]:我查的资料是: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而第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但到了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的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

[生11]:我觉得兄妹俩贫穷的生活也是一个原因。

……

以上教学片段,执教者匠心独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了一遍贝多芬的《月光曲》之后,老师抓住学生的切身感受,来解读课文的重要段落——皮鞋匠和盲故娘听着琴声时的感受。在比较分辨中,在细细品味中,在对话交流中,那么自然,那么巧妙地完成了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超越。归纳起来,共有四点:解读之一,让学生用自己对感受的口头表达与文本的书面表述进行比较,体会文本用语的准确、生动。通过比照,学生既理解、欣赏、积累了优美传神的词句(这也是课文后面《思考.练习》第四题的要求),又受到了语言文字的浸染,身心愉悦。解读之二,把学生的感受作为读的基点,用读法解读语句所包含的起伏情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读法的得来,不是凭空的猜测或给予,而是学生的切身感悟和有实在的附着:文本的暗示——“忽然”;乐曲的提示——旋律由舒缓过渡到激烈。解读之三,抓住相同的感受和表象,师生共同解读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也是文章的主旨)。对此段最后一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理解,课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客观地讲,要回答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有一个思维的跳跃过程,要从盲姑娘的表情变化“睁得大大的眼睛”窥视到她的“想象”,再由这些上升到音乐、美乃至善的力量,跳跃性很大。执教者抓住学生的相同感受,一下子就自然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从“人”跳跃到“音乐”上来,引出了一连串的理解。可以说,是找到了突破的瓶颈。解读之四,抓住学生中“觉得有点沉闷”这种特别而深刻的感受引出对省略号所包含的意象、情绪的理解。实际上,学生所听出的“沉闷”是乐曲中所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反映出作曲家时下的心境和当时的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感受”一语有三处表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些表述,分别指向小学的三个学段,要求由低到高,螺旋上升。从“有感受”到“与他人交流感受”再到“说出自己的各种感受”,既是“感受”这种能力的逐步提高层级,也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逐渐确立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阅读所产生的感受,应该视作课堂上生成的宝贵资源,倍加珍惜;应当成为理解文本的独特能源,巧妙运用。可以预见,随着学生对阅读对象的语言文字、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等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腻,他的认识水平会越来越高,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雅,对作品的感悟也会从迟钝逐步走向敏感和强烈。

猜你喜欢

月光曲反思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月光曲
月光曲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