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自始就没有舒适区
2019-07-30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被一种凝重的气氛所笼罩,销量持续下滑,利润也大幅缩水,而且似乎没有停止的迹象。1月-4月,我国汽车销售835万辆,同比下降12%,其中乘用车销售683万辆,同比下降14%;汽车出口也不容乐观,1月-4月出口31.4万辆,同比下降1.6%,其中乘用车出口20.4万辆,同比下降12.7%。
可喜的是,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强势增长,1月-4月销量完成36万辆,同比增长59.8%,成为车市寒冬中最温暖的亮点。新能源车也因此成为全行业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
我认为,新能源车的重要性远不止于销量的增长和对传统汽车市场的挤占,其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影响正向更深层次演化。我们一定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当下一些热点问题的利弊。
补贴退坡给车企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但也把我们推向了与传统汽车直接比拼技术、性能和成本的战场。这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奠定全面超越燃油车的竞争优势。
新势力接连登场,成为汽车产业最大的搅局者,社会舆论对新势力也褒贬不一,但这些新势力能够得到资本的认可,而且成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高度融合的先行者,助推了产品迭代的速度,让中国汽车成为全球最新技术的试验场,客观上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贡献了不少正能量。
跨国巨头和合资车企大规模推出新能源车产品,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稀释了自主品牌的先发优势,但对于构建市场对新能源车的信心、探索多种技术路线、完善用车环境等却是极大的利好。
新能源车有利于消化眼前国六排放的巨大压力,但另一些质疑也开始浮出水面:电动车是仅仅把污染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吗?电动车全生命周期内的污染如何评估?废旧电池如何处理?随着电动车市场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这些问题总有一天会成为对电动车的终极拷问。
新能源车市场持续增長,燃油车市场持续下滑,但很难说谁更幸运。传统车企在诞生之初,都享受过相当长时间卖方市场的红利,无论国际巨头还是中国本土车企都是这样。为什么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对市场下滑的反应明显比合资车企强烈?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经历过买方市场的残酷洗礼。而整体市场的下滑预示着新能源车企从一开始就没有舒适区,不得不直接接受红海市场的考验,而且必须具备体系竞争能力,才有生存的可能。
新能源车企和传统车企表面上看是在争市场,实际上是在争资本、争人才、争话语权,两股力量如何长期共生共荣,将是影响整个汽车产业发展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
总体来讲,市场总量的下滑,对企业个体是巨大的压力,对某些个体可能是灾难,但对产业本身而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用市场的手段快速优胜劣汰,让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让存活下来的企业实力变得更强。
(本文节选自王侠会长于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合作大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