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的创新

2019-07-30李小龙刘晓玉刘品三

中国陶瓷工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吉州窑窑变坯体

李小龙,刘晓玉,刘品三

(1.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2.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吉州窑是江南的一处综合性民营窑场,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创烧于唐,发展于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至元代初、中期,元末终烧。吉安自隋到宋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吉州窑产品以黑釉瓷最负盛名,在装饰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吉州窑的窑变色釉并未经过人工的刻意雕琢,而是利用釉料的配方搭配,依托窑内的烧成制度不同,烧制过程中通过火的煅烧,产生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窑变花纹。其独特的魅力在于突破了黑釉的平凡,摒弃了黑色在视觉上的单调与沉重,具有深邃灵动的活力。装饰手法置于情理,出于偶然,巧夺天工。[1]

近年来,围绕宋代吉州窑装饰技法的研究特别多,如刘晓玉发表论文《探索吉州窑黑瓷艺术的前世今生》,[2]陈华珍发表论文《瓷苑奇葩—吉州窑黑釉瓷》,[3]王琼发表论文《吉州窑黑釉瓷盏的鉴别》,[4]彭舟发表论文《吉州窑瓷釉种类及其装饰技法》,[5]李荔发表论文《吉州窑瓷碗装饰赏析》,[6]论文大多是对宋代吉州窑装饰技法的概述,李兵发表论文《试论宋代吉州窑黑釉茶盏的装饰艺术》,李晟超发表论文《浅谈宋代吉州窑窑变瓷》,[7]对宋代吉州窑窑变瓷做了简单的分类,对宋代吉州窑窑变瓷具体的釉色、制备工艺以及创新未有涉及。本文从宋代吉州窑窑变瓷的釉色、制备工艺出发,探讨创新吉州窑窑变瓷的若干可能途径。

1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釉色

吉州窑的窑变瓷以黑褐等釉色作底釉,将掺入了不同金属氧化物或色剂的釉通过喷、浸、洒、淋、滴、涂等各种施釉技法施加到底釉上,形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块。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后,即呈现兰彩、绿彩、紫彩、毫状、斑状、点状等不同变化的色相,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色调、丰富的斑点和纹理,釉面与釉斑交相辉映,别具风韵。吉州窑以这种手段烧制出的窑变釉品种有:兔毫纹、玳瑁纹、油滴、鹧鸪斑、虎皮斑等。

图1 吉州窑虎皮斑Fig.1 Tiger skin pattern on Jizhou ware

图2 吉州窑玳瑁纹Fig.2 Tortoise shell pattern on Jizhou ware

图3 吉州窑鹧鸪斑Fig.3 Partridge spot pattern on Jizhou ware

图4 吉州窑兔毫纹Fig.4 Hare’s fur pattern on Jizhou ware

2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制备工艺

2.1 坯体补水

利坯之后的坯面常有细孔和细小刀痕以及吸附在坯面上的坯屑、粉尘等杂质。补水前,先将坯体清扫、吹净,观察坯体表面是否有气孔或者是“死泥”,去除有缺陷坯体,再用海绵蘸少量清水刷抹,并且注意保持水的清洁,经常换水,防止水中沾有油渍或污物、杂质。

图5 补水工序Fig.5 Moisturizing

2.2 施底釉工序

浸釉是陶瓷施釉技法之一。将坯体浸入釉中一定时间后取出,利用坯体内部气孔毛细管力作用,使釉浆附着于坯体之上。釉层厚度取决于坯体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等。吉州窑施底釉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夹子夹住坯体浸渍于釉水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另一种是直接用手抓住坯体,浸渍于釉水中,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干。

2.3 刮底工序

刮底是用海绵或者其他工具除去器坯底部的釉,防止器坯在烧成过程中由于釉的熔融粘附在窑具之上,损坏窑具。

图6 施底釉工序Fig.6 Base glaze applying

图7 刮底工序Fig.7 Bottom cleaning

2.4 施面釉工序

吉州窑窑变瓷通过先在坯体上施底釉(黑色釉),然后随瓷工之意在黑色底釉上以洒、滴、喷、涂等各种技法施面釉。以宋代吉州窑玳瑁釉施釉技法为例,一种是将釉浆洒于坯体上;另一种是用毛笔蘸玳瑁釉随性地、夸张地洒于器坯之上(见图8a)。以这种洒釉方法装饰的作品看起来比较自然;另一种是用毛笔蘸玳瑁釉敲打木棒,洒于器坯之上(见图8b),以这种洒釉方法装饰的作品看起来比较规整。

图8 施玳瑁釉工序Fig.8 Tortoise shell glaze applying

2.5 烧成工艺

烧成制度:

25~300 ℃,3℃/min;

300~950 ℃,6℃/min;

950~1250 ℃,3℃/min;

1250~1250 ℃,30min;

1250℃~常温,正常冷却。

3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的创新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多使用洒釉,是在釉面上再添加不同颜色的釉料,安排随意,或斑或点,或作条状。烧成后,釉地与添加色釉形成色差对比,花色可变幻无穷。笔者在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吉州窑陶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学习期间,主要从吉州窑窑变瓷器型与装饰技法上寻求创新,从而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当代吉州窑窑变瓷特色的作品。作品出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品三大师工作室“宝泥坊”。

3.1 器型创新

传统的吉州窑器型以圆器居多。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陶工一次拉坯成形的圆器的外表面进行切面,并利用多面的特点,让面釉出现不同的流动效果,完成器型的创新。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切面方法,使得本来不起眼的圆器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艺术的品位与劳动的天真,本身具有了自然的韵味,成为人们乐于欣赏的艺术对象。

3.2 装饰技法创新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多用单色釉喷或洒于黑釉之上,根据器型特点在施黑釉坯体多面上涂覆不同釉色,入窑高温烧制。高温涂覆的彩釉和黑色的铁质釉自然混熔流淌,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区别又和谐统一,产生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装饰效果。有的面釉与底釉不太相溶,窑变后又是一种天然风格;有时候不经意地涂刷釉,又会出现无数颇具形式美感的画面,纵横交错,天趣盎然。这类多面涂覆使得釉面呈现紫、蓝、红、白、暗绿等诸色变化,互不雷同,绚丽多彩,显得艳丽高雅,犹如节日夜空的礼花,五彩缤纷(见图9-10)。

图9 多面吉州窑窑变瓷Fig.9 Multi-sided flambé glazed Jizhou ware

图10 多色吉州窑窑变瓷Fig.10 Polychrome flambé glazed Jizhou ware

宋代吉州窑产品多采用剪纸贴花装饰技法;采用从景德镇的扒花工艺演变而来的扒釉工艺装饰技法,并将这一技法巧妙地融入到制瓷工艺里,是当代吉州窑窑变瓷的又一创新。扒釉工艺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喷上一层不同于黑色的面釉,最后将面釉扒出需要的纹饰,从而达到装饰目的,而后入窑烧制,利用纹样显示的黑色和表面釉色的差异来突出装饰效果,两种釉色相互渗透,浓淡相衬,呈现色彩相嵌的图案,釉色色彩缤纷,让人目不睱接,叹为观止(见图11)。

图11 吉州窑扒釉窑变瓷Fig.11 Scratched flambé glazed Jizhou ware

猜你喜欢

吉州窑窑变坯体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吉州窑陶瓷中书法装饰的应用研究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特色窑变组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千年窑火耀庐陵
——吉州窑传承异彩齐放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香港苏富比历年所见吉州窑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