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和预防策略探究
2019-07-29胡莉莉
胡莉莉
【摘 要】:目的:分析疫苗接种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对金台区2016年至2018年接种疫苗后发生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111例儿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汇总疫苗接种类别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11例入选者一般反应98例,表现为发热(82例)、红肿(9例)和硬结(7例),百白破疫苗反应居首,异常反应13例,以过敏性皮疹较为多见。结论:疫苗接种后管控不当可诱发发热、红肿、硬结一般反应和过敏性皮疹等异常反应,围绕诱因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尝试。
【关键词】: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相关因素;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3--01
疫苗接种是疫情控制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疫苗品类的多样化在阻断疫情暴发和传播的同时亦加大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为进一步观察我区接种不同类别疫苗人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究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笔者对111例接种后伴发不良反应者展开了回顾性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金台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种疫苗后发生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的111名接种儿童,其中男性68例,女性43例,年龄为0-7岁,均龄为(1.6±0.8)岁,对比接种者各方面资料未有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在数据监测系统中抽调111例研究样本的一般资料,统计疫苗接种类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汇总成数据表便于做统计学对比。
1.3 观察指标
统计本组接种者接种疫苗类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分布情况统计
111例接种儿童出现一般反应98例,其中百白破疫苗反应占比29.6%,明显高于A群流脑组的10%以及水痘组的8%,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作为监控的重点管理项目。13例出现异常反应者,以过敏性皮疹较为多见,各组均有发生,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季节接种相关性分析
111例接种者,四个季度都有不良反应发生,第1、2、3、4季度占比依次为22.5%、28.8%、30.6%、18%,其中第3季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提示需加强对第3季度接种人群不良反应的监控和管理。
3 讨论
众所周知,病毒性疾病的传播预防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便是接种疫苗,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接种疫苗后存在伴发恶心、呕吐、头疼的不良反应的风险,一方面拉低了接种者机体健康水平,一方面使得公众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质疑,形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故探究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111例发生一般反应98例,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其中百白破疫苗反应居首,表明儿童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轻微发热表现,这属于正常反应,家属需定时测量儿童体温警惕高热或发热持续不退。本组异常反应13例,以过敏性皮疹较为多见,是疫苗接种后药物过敏所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儿童周身起片状皮疹应及时就医。总结疫苗接种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可知:(1)病毒学诱因。杨配英在研究中表示[1],部分疫苗的组成成分对人体有害或可与人体产生相互排斥现象,如百白破中所含氢氧化铝佐剂剂量控制得当便可抑制病毒,但若剂量超标则会影响身体机能。(2)院感。疫苗在医院的存储以及疫苗注射工具的污染等均会降低疫苗免疫效应、造成炎性反应。(3)接种禁忌。未规范排查接种禁忌如接种前一周内服用药物或会导致过敏反应。(4)不规范操作。未严格执行无菌标准或未把控接种剂量、接种方法。(5)心理状态。儿童不配合行为易导致危险发生或因过度恐惧而影响机体心率、呼吸等指标,甚至发生晕厥。(6)连续接种。疫苗免疫效应一般出现在疫苗接种后的一个月,而在病原抗体产生前接种者可能会再次进行接种,此时便容易与体内的抗原产生作用,使得接种者免疫功能下降[1],诱发不良反应。(7)外界环境。三角肌注射部位暴露于污染指数较高的空气中或直接被粉尘、泥土污染,尤其是夏季伴发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2]。
有鉴于此,笔者总结了一套预防性策略:(1)接种前。建立并完善电子档案,详细统计接种者过敏史、体质、病史,询问近期饮食和身体状况,告知接种后相关注意事项。同时,主动亲近接种者,以心理疏导避免应激反应损害;检查疫苗载体是否存在裂痕,日期是否失效、性狀是否发生改变等,注射前充分摇匀,取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按剂量要求吸取液体,操作全程需佩戴口罩、手套等,避免医源性污染。(2)接种中。检查接种部位皮肤,以接种者年龄甄选规格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勿重复注射同一部位或区域。接种时,要求家属配合摆放体位,并在注射完毕后按压数分钟,要求家属留院观察,0.5h后若无异常便可离院。(3)接种后。完善看护和宣教工作,告知接种者短时间内勿距离运动,避免汗渍浸润穿刺点造成污染,对穿刺部位尽量予以遮盖,防止受凉;接种后短时间内勿进食腥发物、刺激物,同时有意识地为接种者测量体温,警惕高烧,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总之,在疫苗接种流程中诸多因素可诱发不良反应,围接种期积极开展针对性干预方案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杨配英.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161-162.
洪月明.预防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