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穿鞘内注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9-07-29王正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

王正

结核性脑膜炎作为一种高发性中枢系统感染疾病,且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一旦确诊病情往往已经处于严重时期,患者极易出现严重性脑积水、脑梗死、动脉阻塞等疾病,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2]。对于该病常规的治疗方法即为抗结核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欠佳,治疗不彻底,因此探究一种高效的治疗手法,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3-4]。我院为了探究腰穿鞘内注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本次研究,研究结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9例。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2.15±1.24)岁,病程1~12 d,平均病程(6.17±1.08)d,其中轻度脑膜炎12例,中度脑膜炎27例,重度脑膜炎1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3.16±1.79)岁,病程1~13 d,平均病程(6.18±2.06)d,其中轻度脑膜炎11例,中度脑膜炎28例,重度脑膜炎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患病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过诊断均被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年龄均低于70岁。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不能进行正常交流的患者。②排除患有脑部肿瘤,器官衰竭以及其他干扰性疾病的患者。③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对其实行常规药物疗法,即首先对患者行脑部CT检查,观察患者的脑脊液各项常规指标,并对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等基础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指数选择合适剂量的抗结核药物,静脉注射甘露醇并配合呋噻米用于脱水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激素,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适当给患者补充维生素、脑代谢激活剂等药物进行治疗[5]。患者治疗期间为其制定营养食谱,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温性水果、蔬菜以及高蛋白的食物,保证每日的营养充足。治疗周期为4~6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脑脊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1.2.2 腰穿鞘内注药疗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在实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腰穿鞘内注药疗法,具体过程如下:选取患者腰椎间隙行腰椎穿刺,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缓慢拔除,避免因患者脑脊液压力较大,导致脑脊液流出速度过快,将患者脑脊液缓慢放出5~10 mL,并注入等量事先灭菌处理的生理盐水,注入后观察患者脑部具体情况,进行重复置换患者脑脊液2~4次,最后将50 mg异烟肼和2 mg地塞米松注入鞘内,每周对患者进行腰穿鞘内注药2~3次,并随时观察患者颅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直到治疗结束。

1.3 评定指标 ①两组患者治疗好转率: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颅内恢复情况,将治疗效果具体分为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脑脊液生化指标恢复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脑脊液生化指标未恢复正常。根据每个等级的患者例数,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好转率,进行对比和分析。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脑脊液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蛋白、糖、氯化物和白细胞的浓度以及脑脊液压力,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并采用χ2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1) 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治疗好转率为83.67%,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好转率为97.9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表2)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后发现,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脑脊液中蛋白、糖、氯化物和白细胞的浓度以及脑脊液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脑脊液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注:1 mmH2O=0.009 8 kPa

组别 例数 蛋白/(g·L-1) 糖/(mmol·L-1) 氯化物/(mmol·L-1) 白细胞(×106) 压力/mmH2O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9 4.23±1.79 0.46±0.21 1.32±0.12 2.35±0.23 104±21 121±12 500±45 100±11 312±23 216±21观察组 49 4.13±1.21 0.36±0.46 1.35±0.25 2.73±0.27 102±24 129±23 501±56 58±34 311±34 154±12 t值 -0.196 4.78 -0.197 5.12 -0.210 6.34 -0.189 4.79 -0.193 6.57 P值 0.87 0.003 0.86 0.003 0.88 0.003 0.98 0.003 0.87 0.001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疾病致死率最高的病症,该病常常受到地域的影响,虽然我国对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偏远地区的结核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已经成为结核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6-7]。结核性脑膜炎通常是由于患者的脑屏障受到损害,致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因为感染炎症而出现阻塞,从而造成患者脑脊液中蛋白浓度和白细胞数量增高,进而造成脑脊液压力升高,对患者颅内情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据研究,腰穿鞘内注药疗法已经被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该疗法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腰椎间隙进行穿刺,将患者脑脊液与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置换,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脑脊液压力,还能降低脑脊液中的蛋白和白细胞含量,能够快速的改善患者脑脊液循环系统阻塞问题,缓解患者头痛和恶心的症状,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产生脑积水等病变[8-10]。在穿刺置换脑脊液后,将50 mg异烟肼和2 mg地塞米松注入鞘内,可以更加快速的对结核病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我院为研究腰穿鞘内注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治疗效果,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好转率为83.67%,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为97.96%,观察组治疗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脑脊液生化指标在治疗结束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行腰穿鞘内注药疗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脑脊液各项生化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效果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Vaccination
脑子也是水做的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