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7-29孙艳红
孙艳红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 济宁 272000)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具有发病急和病情重等诸多特征。综合急性左心衰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分析,为了有效提升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救效果,除了需要保证急救实践流程的充分性与及时性外,还需要配合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本文针对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这一问题,展开以下研究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左心衰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实施干预模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5~70岁,平均(60.69±4.52)岁;观察组男2 0例,女1 5例,年龄4 6~7 1岁,平均(60.70±4.49)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措施,同时强化对患者的病情监护。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位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科学指导患者行坐立位,以此来避免静脉回流问题的出现,有利于保证机体心脏内部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2)氧疗护理干预。结合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吸氧干预措施,在保证患者气道部位维持较高通畅性的标准之上,通过高流量吸氧干预方式,对患者的肺张力值进行合理控制。(3)静脉护理干预。建立合理的静脉通道,同时在静脉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给药速度。(4)用药指导。为了避免机体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影响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FS值变化情况,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其中护理满意度主要涉及护理行为以及护理态度两方面的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FS值变化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率与FS值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率与FS值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FS值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FS值变化情况比较(±s)
分组 n 心率(次/min) FS值(%)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5 90.22±9.33 72.29±6.80 20.00±2.13 27.58±3.79对照组 35 90.19±9.28 83.33±7.60 20.01±2.14 23.55±3.33 t—0.521 5.021 0.458 4.569 P—0.062 0.001 0.098 0.00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行为、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分别为(92.36±2.21)分和(90.36±2.01)分;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行为、护理态度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分别为(80.19±2.00)分和(79.36±2.36)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通过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率、FS值变化情况的比较,可以发现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接受急诊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心率与FS值分别为(72.29±6.80)次/min和(27.58±3.7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3±7.60)次/min和(23.5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过程中,全面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在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基础上,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在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