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摄影定义、种类、特点的商榷
2019-07-29
新闻摄影的定义、种类、特点是新闻摄影理论与实践的最基本的问题。本文对其以新的见解与同行商榷。
一、关于新闻摄影的定义
关于新闻摄影的定义目前虽然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是“照片+简要文字说明”的模式。如最具权威性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认为:新闻摄影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但本文认为:新闻摄影是以新闻照片进行形象展示与新闻文字进行事实深度报道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
确定这一定义的理由主要是源于新闻摄影的实践成果。其明显区别就是认为不是“简要文字说明”,而是由“新闻文字进行事实深度报道”,并与新闻照片“互为补充,融为一体”。
目前媒体发表的新闻摄影作品与新闻照片相配套的文字表述,有的是一句话新闻,有的是简讯,有的是消息,有的是通讯,有的是纪实散文等。其中除了一句话新闻和简讯之外,其体裁并不是“简要文字说明”,而是一篇内容丰富,表达充分的文章。一句话新闻和简讯也属于新闻写作学中的“消息”类。新闻照片与新闻文字表述如同鸟之两翼,新闻事实则是鸟之身躯。新闻照片与新闻文字表述是鸟之两翼共同承载“新闻事实”从而进行新闻事实的传播。
《关注北京雾霾:两张照片看“污染”》是中国网2013年1月14日发布来源央视新闻频道的两张照片及报道文章。通过这一作品足以说明新闻摄影作品“鸟之身躯与两翼”的关系。
两张照片分别拍摄于2012年8月和2013年1月。前者晴空万里,大街街面及周边建筑清晰可见。另一照片为同一地点却雾霾严重,大街街面及周边建筑被严重雾霾遮盖,朦朦胧胧难以辨清。与两张照片配套的文字说明为“从两张照片的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严重的雾霾”。而后便是一篇报道文章:
1月13日,雾霾依旧。上午10点35分,北京气象台发布历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橙色也是霾预警信号的最高等级。北京的雾霾天气已经持续了3天,12日夜间,北京多个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一度突破900。
也就是在13日,北京市PM2.5监测值虽比12日有所好转,但空气质量仍处于重度污染,北京市首次启动了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加大对燃煤锅炉、机动车排放、工业企业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执法检查频次,要求建材、化工等重点排污单位减排30%,要求停用部分公务用车,并派出14个督导组到各区县督导检查。目前,北京市3万多家排污单位均已经实施了减排措施。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预报,未来3天通州、密云、大兴、门头沟、房山地区空气质量指数还将达到极重污染。
不仅仅是北京市,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过去一周,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致使公众健康及交通、电网安全等受到影响。
其实,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近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多地都会有雾霾气出现。表面上看,雾霾形成有其气象性因素,从深层次来看,污染排放加剧才是大范围雾霾天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按照只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三种污染物在内的空气污染指数,也就是API指数在300以上就属于重度污染。1月13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都维持在污染水平。
按照新空气质量标准监测“三步走”实施方案的要求,1月1日起,全国74个重点城市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也就是发布新增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按照那个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指数。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石家庄等城市AQI指数一度突破500,甚至超过600。
从南到北,大范围的雾霾污染天气,显然已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困扰,也不是一个地区能够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刚刚发布不久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十二五”划》首次明确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区域联防联控。
中央气象台预计,13日下午至1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仍将持续。16日起,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明显减弱。
雾霾笼罩,背后正是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环境欠账。期待早日迎来雾霾消散,也早日迎来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责任编辑: 鲁楠)
阅读上文不难发现,作者选用两张照片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证明了北京夏季与冬季雾霾天气的严重状态。而通过文字表达的“深度报道”让读者知道了雾霾的区域不仅仅是北京,而是“1月13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都维持在污染水平”。
还让读者知道了雾霾的时间:“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过去一周,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致使公众健康及交通、电网安全等受到影响”。“中央气象台预计,13日下午至1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仍将持续。16日起,受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明显减弱”。
还让读者知道了雾霾的严重程度:“1月13日,雾霾依旧。上午10点35分,北京气象台发布历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橙色也是霾预警信号的最高等级。北京的雾霾天气已经持续了3天,12日夜间,北京多个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一度突破900”。“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预报,未来3天通州、密云、大兴、门头沟、房山地区空气质量指数还将达到极重污染”。“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石家庄等城市AQI指数一度突破500,甚至超过600”。
还让读者知道了雾霾出现的实质:“表面上看,雾霾形成有其气象性因素,从深层次来看,污染排放加剧才是大范围雾霾天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雾霾笼罩,背后正是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环境欠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说明,新闻照片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以形象的图片证明新闻事实;与新闻照片相配套的文字表达则是挖掘新闻照片背后的新闻事实,分析新闻照片所展示的新闻形象的实质等。由此不难看出新闻摄影作品的文字表达更为重要,更为必要。
二、关于新闻摄影的种类
种类就是根据事物本身的性质或特点而分成的门类及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对同一事物划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对新闻摄影作品划分的角度多元。如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规定是根据作品题材分10类,按照单幅和组照分别评选。
1.非突发重大新闻:报道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国际时政新闻摄影作品。
2.突发新闻:报道不可预测的、突然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新闻摄影作品。
3.经济科技:报道经济方面和科学技术探索、发明、推广应用的新闻摄影作品。
4.人物:报道新闻人物的新闻摄影作品。
5.体育:报道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的新闻摄影作品。
6.文化教育:报道文化艺术和教育的新闻摄影作品。
7.自然环保:报道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闻摄影作品。
8.日常生活:报道日常社会生活的新闻摄影作品。
9.军事与法治:报道新时期人民军队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闻摄影作品,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闻摄影作品。
10.国际传播:对外报道中国新闻的摄影作品,以及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摄影作品。
对上述分类进行认真审视,不难发现基本上是按照题材进行划分的。同时又按照新闻事实呈现的状态划分为非突发重大新闻和突发新闻。而按照字面理解,非突发新闻只能报道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国际时政新闻摄影作品。
在一些新闻摄影教材中通常把新闻摄影的体裁分为三类:一是单幅新闻图片,就是运用一幅照片配合标题和简短的文字说明报道新闻事件;二是插图新闻图片,就是在长篇的文字报道中运用一幅或多幅照片作为题头或安排在文章中间,达到强化主题,活跃版面等作用;三是专题新闻图片。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认为:“专题新闻图片是一种较为全面、完整的报道形式,由多幅照片、照片总标题、照片总说明构成,能对新闻事件中的细节做较为详尽的报道。”
本文作者强调“新闻摄影是新闻照片展示与新闻文字表达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还强调新闻照片显示的只是新闻事实的表象,而文字的表达却涉及到新闻事实的广度及深度。而文字表达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报纸新闻体裁的划分。因此建议新闻摄影的具体种类还是按照报纸上的常用新闻报道体裁进行划分,如摄影消息、摄影通讯。
(一)摄影消息
摄影消息是以简短的文字及相应的照片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新闻作品。其中包括动态摄影消息、人物摄影消息、事件摄影消息等。按照文字长短可以细化为一句话摄影消息,短讯摄影消息及常规性摄影消息。常规性摄影消息通常按照文字消息的结构安排内容,如标题、导语、主体等。文字消息相配套的照片可以是单幅,也可以是多幅。多幅照片不一定就是专题或通讯作品,也可以说消息。如2018年11月20日《新民晚报》一版发表孙中钦、杨建正的新闻摄影作品题目是《枫叶红 杏树黄 秋色炫 惹人醉》,照片3张如图(1、2、3),但文字内容非常简单,可视为短讯摄影消息,内容属于动态消息。
随着昼夜温差的加大,眼下申城已经进入了深秋最美的多彩赏叶季节。连日来,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周边,梧桐、杏树、枫香……色叶树种悄悄变色,呈现出绚烂多彩的美丽秋色。
图(1)人民广场的北美枫香与梧桐树叶色彩交融
图(2)复兴公园的杏树叶子宛如一颗颗金黄色爱心
图(3)缤纷落叶使武康路宛若铺上了绚丽的彩色地毯
(二)摄影通讯
文字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工作新绩、风貌新态等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此引申给新闻摄影通讯所下定义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运用多幅照片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文字表达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工作新绩、风貌新态等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徐忠民在《新闻摄影学》一书中写道:“专题照片,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是新闻摄影的一种体裁。它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结合一定的文字,集中地阐述一个主题思想,深刻、细致地刻划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概括,或深入地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是报刊杂志经常使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上述就是将专题摄影称之为“摄影通讯”。而从多幅照片所配的文字看基本上都是通讯类文本,如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巡逻在“死亡谷”的牦牛骑兵》是中国军网2014年10月9日发表的人物通讯,主要展示在这条号称“死亡谷”的巡逻路上,有一家三代义务为边防连带路巡边,几十年相传不变,成为传颂在帕米尔高原的拥军佳话。荣获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作品由6张照片组成,配有近700字的文稿。直接展示的是现今边防军义务向导拉齐尼。可以说,这是摄影人物通讯。
红其拉甫边防连是全军唯一一个只能依靠牦牛来巡逻的连队。吾甫浪沟巡逻是帕米尔高原最艰险的一条巡逻路,往返一趟至少需要4天,途中要翻越8座4000米以上的达坂,过30多条河沟,路大多在悬崖峭壁上,一不留神就会有生命危险。
在这支牦牛巡逻队中,始终有一名不穿军装的骑兵,他就是红其拉甫边防连的义务向导拉齐尼。1949年,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拉齐尼的爷爷凯力迪别克就开始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带路巡边。从那一刻起,爷爷骑着牦牛为解放军义务巡边23年,父亲巴依卡从1972年传承爷爷的使命一干就是39年,2011年8月,当过兵的拉齐尼又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巡逻用的牦牛鞭。祖孙三代的拥军故事在帕米尔高原传为佳话。
拉齐尼第一次单独协助巡逻分队进吾甫浪沟巡逻时,途中遭到暴风雪袭击,队伍只好在海拔4254米的铁干里克过夜。拉齐尼学着父亲的样子将牦牛围成圈,让官兵们依偎在牦牛身边,安全度过了寒冷的一夜。
第二年巡逻时,当牦牛队趟过一条海拔4098米的塔敦巴什河时,班长王刚的牦牛在雪水夹杂着乱石的冰河里上蹦下跳,怎么也拉不住,湍急的河水就要把他从牛背上冲下来。这时,走在前面的拉齐尼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河中死死拽住牦牛的缰绳,拉着两头牦牛一步一步趟过了冰河。上岸后,大家才看到,原来王刚骑的牦牛被冰河里锋利的石头划破了脚踝,鲜血直流。
如今,拉齐尼的巡边经验越来越丰富,已成为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的得力助手。他说,他将沿着爷爷和父亲的足迹继续走下去,为官兵当好向导,陪他们一起巡逻护边。如果身体允许,他也要干40年,等他干不动了,就把这项任务传给他的儿子,世世代代传下去……
图(4)是组照6张中的第二幅,拉齐尼驾驭牦牛的英姿,背景为远处的雪山,近景为同行的一名边防军战士的侧面形象。而50多字的照片说明词则是新闻背景材料,让已经远去的爷爷和父亲的形象也赫然展示出来了,更加深化了这篇人物摄影通讯的主题。
同时也表明,在摄影通讯中,有时每张照片的说明词往往是新闻摄影通讯文稿的必要补充。
图(4)这条崎岖坎坷的山路,爷爷凯力迪别克陪边防官兵走了22年,父亲巴依卡走了39年,如今,牦牛鞭又传到了第三代拉齐尼手中。
三、关于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是新闻照片展示与新闻文字表达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新闻性
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具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主要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这五性是通过照片展示,文字表达显示出来,作用于读者视觉,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或单纯的照片表达更加充分。前面分析《关注北京雾霾:两张照片看“污染”》这件作品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新闻性的基础是真实性。新闻照片往往是通过事实现场形象的实证性更为有力地体现真实性。
(二)综合性
这是新闻摄影形式上的特点,是新闻照片展示与新闻文字表达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形式。这一特点既给受众提供画面,又给受众提供文章。进而既有新闻事实的形象性,又有新闻内容的深刻性。通过图像的现场实证性为受众再现了新闻事件的真实面目,文字信息则填补了图像不能言说、无法叙述的内容。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吻合了当下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期待,也大大增强了新闻事实的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
(三)艺术性
写作是一门艺术,新闻写作同样具有艺术性。而以照片展示的状态呈现出来的新闻事实则艺术性更为凸显。摄影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制作、排版等后期工艺程序,其艺术感染力更强。新闻摄影以其真实记录为基本特征,对其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艺术性的新闻摄影更加具有感染力、影响力。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拍摄的《我要上学》是新闻人物的肖像图片,既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同时又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及手到擒来的扑捉能力,成为历史性的佳作。艺术性源于作者的艺术思维及纯熟的艺术手法。新闻摄影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打造,如角度、构图、用光等等。如图(5)是汪加干2004年9月4日摄于浙江省衢州市区15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刊发在浙江《衢州日报》,题目为《视而不见》,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该图片以十分鲜明的对比手法,触目惊心的形象,画龙点睛的题目,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吸引力,其艺术魅力动人心魄,难以忘怀。
图(5)《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