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歇与贝歇之外
——德国当代摄影师系列访谈引言

2019-07-29

海峡影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流派当代艺术学院

作为当代影像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摄影历史发展脉络就如同这个民族冷静客观的性格一样条理清晰。从20世纪 20年代包豪斯和“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开始,德国的摄影就走上了先锋与实验性的道路。正是这种积极的实验性,50年代前后摄影的功能在埃森艺术学院的奥托·施泰纳特(Otto Steinert)的带领下由客观真实的记录事物本身(客观摄影 Objektfotografie)逐渐转移到带有某种摄影师主观情绪的表达(主观摄影 Subjektfotografie),这正是当代观念摄影的思维雏形。走到了这一步,摄影才真正摆脱了对绘画的模仿,成为当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而逐渐被博物馆和艺术品市场接受。奠定德国当代摄影在影像世界中地位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贝歇流派”,贝歇夫妇和他们的学生活跃在各大艺术展会中,在艺术品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他们在德国的多所高校中任教并推广他们的经验和理念,将德国摄影真正推向了一个国际化的高度。

伴随着德国战后经济腾飞和相机工业的成功,以莱卡为代表的小相机新闻纪实摄影传统曾一度是德国的标志。而80年代采矿工业的衰败和90年代两德合并以及逐步迈入当代信息社会,德国也完成了向观念摄影的转型。这一发展历程为同样有新闻纪实摄影占据摄影史重大比重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发展范本。尽管从宏观线索来说德国当代摄影近百年的历史相当明了和清晰,“贝歇流派”中的很多摄影师的作品和观念也在近年不断地被介绍到中国,但事实是我们对德国当代摄影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贝歇流派”是否能完全代表德国?与他们同时期的又有哪些优秀的摄影师,都做了些什么?从摄影角度来说,欧洲深厚而保守的文化传统与美国多元丰富的文化元素之间有哪些交集和差异?摄影是如何成为单独的艺术门类而被当代艺术世界所接受的?“贝歇流派”之后,德国又有哪些新的年轻摄影师崭露头角?一个个问题连续下去,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是清晰,我们对当代摄影的认知和前景也就越是明了与这些著名的摄影大师面对面访谈也许是了解他们和他们解读图片方式的最直接途径,邮件形式的文字访谈也是一个浓缩和凝练他们想法的好办法。在这一系列的访谈中,我所关注的问题大体上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摄影师对自己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比较。同为冷峻无表情的肖像摄影,伯恩哈德·普林茨(Bernhard Prinz)和奥利弗·西博(Oliver Sieber)如何给我们展示了完全不同的观念方向;约阿希姆·布罗姆(Joachim Brohm)的作品中美国文化与德国摄影有哪些相互影响;彼得·比亚罗泽布斯基 (Peter Bialobrzeski)是怎样从新闻摄影走向当代艺术的等等。

第二,摄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德国摄影师如何看待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摄影作品又如何被观众和艺术品市场接受;作为当代艺术三大展之一的卡塞尔文献展与摄影的某些交集。

第三,摄影教学与教育体制。一些德国摄影专业有代表性的艺术学院介绍,卡塞尔艺术学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莱比锡图形与书籍装帧设计学院等等,以及这些学院和大学如何展开他们的摄影教学;以比勒菲尔德为代表,以实用和商业摄影为教学方向的高等专业学院与艺术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前景之间有哪些不同。虽然有限的篇幅并不能完全地概括德国当代摄影的全貌和巨大成就,但我希望能通过这一系列访谈梳理出一个脉络与轮廓,以期借“他山之石”为中国的摄影师和观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与理解思想的空间。关于德国摄影更为详细和深入的解读,还有赖于更多的项目合作、文献翻译和艺术展览等多种交流,以期跨越文化与距离的障碍展现一个极具特色的系统化的德国当代摄影体系。

猜你喜欢

流派当代艺术学院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ABriefHistoryofLinguisticsbefore18thCentury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