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扇鼓的历史发展及音乐形态研究
2019-07-26佟鑫
佟鑫
摘 要:浑源扇鼓流传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地区,有说、有唱、有奏,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民间艺术。自2011年8月被列入山西省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也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和热爱,本文主要是对浑源扇鼓的历史发展、生存环境及相关的音乐形态展开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浑源扇鼓 历史渊源 生存环境 艺术特色
一、浑源扇鼓的历史渊源
扇鼓又名喜乐鼓、太平鼓、迎春鼓或单面鼓,源于汉代,相传由乞讨者所持的乞讨工具及演唱发展演变而来,目前是我国北方地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根据文献记载,浑源扇鼓是在明末清初时由当地的富家子弟引入。当时浑源城的小手工业相当发达,被人们赋予“旱码头”的称谓。据说,周边县城人民赶的是单日集或双日集,唯独浑源人民不仅能享受日日集,而且集市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诸如牲口集、粮食集、煤炭集、酿造集、吃食集等比比皆是。每当正午时分,街上百姓头顶烈日,你来我往,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自古以来,商业的勃兴必会带动文化的发展。当时的浑源城有郭、杨、姚、任、孙、栗、井、黄八大富商,他们走南闯北的同时,也决定了浑源的经济主流。富商们在外闲来消遣时发现了白皮扇鼓,它敲击时会发出嘭嘭作响的声音,觉得有意思就把它带回家乡,就这样为浑源城引入了扇鼓。而当地的皮匠们又在原有的形制上进行了改制,把牛皮或羊皮贴在扇形铁环的一面,同时会在铁环的下端焊接一根长柄,配上三到四块月牙形金属片,使晃动扇鼓时能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当地百姓觉着好玩,因而竞相仿制。现如今,每逢民俗佳节来临之际,浑源人民便手持扇鼓敲敲打打地迎上街头,寓意“太平盛世、平安祥和”!
二、浑源扇鼓的生存环境
(一)自然环境
浑源地处山西东北部,东连广灵,西接应县,北邻大同和阳高,南接壤灵丘及繁峙。浑源城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考古专家们就在距离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李峪村挖掘出了大量的陶片和石斧,经考证得知,这些都属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的文物,因此可以证实,浑源的氏祖先民们很早以前就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浑州大地也经历了世代交替,如在夏禹商汤时,浑源隶属冀州;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文化下移,代国僭越称王,故浑源又属代国;战国时赵襄子灭代国后,浑源又属赵国,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废除分封制而改行郡县制,浑源亦开始置县,又因地貌似崞,因而又称崞县,此后随着战乱又多次更名,直到唐时才开始用“浑源”作为县名,属应州。现在的浑源地处恒山之阴、浑水河畔、人杰地灵,作为连接周边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向有“神州”的美誉。
(二)人文环境
浑源城位于北岳恒山脚下,而恒山沿线一带在古时均为主战场,经历着南北拉锯、朝汉暮胡,所以这里也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统治者们都认为“占领恒山者,方能赢得天下”,因而早在舜帝时就封恒山为并州镇、汉高祖时设恒山郡、至汉惠帝时不仅置恒山国,更派精兵强将常年镇守此地。历史中更有24位皇帝曾登上北岳恒山、有13位皇帝在恒山沿线指挥过战斗。这些神秘的军事背景也赋予了恒山特殊的文化价值,如春秋时代国靠恒山夺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立天下、两汉时匈奴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据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分天下、宋仗恒山而守天下、金恃恒山则鞭天下、元灭天下及清统天下时均凭借恒山为绝塞天险,就连抗日战争时期,恒山也成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中枢。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都不能脱离孕育它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人文环境,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民族交融的加深,浑州大地也逐渐成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同时也创造出了多民族交融的独特文化——恒山文化,而浑源扇鼓便是隶属恒山文化宝藏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三、浑源扇鼓的艺术特色
浑源扇鼓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方曲艺剧种。在表演时,演员们会以当地民间音乐“莲花落”为主要曲调并加用一些时令小曲来增添新意,右手持细竹条敲击鼓面、左手负责抖动鼓柄铁环,继而发出清脆明快的声响,亦说亦唱、亦歌亦舞,不受拘束。与此同时,由于现代扇鼓在制作工艺上还会在羊皮鼓面上再附盖一层精致的绢纱,且绢纱上绘制的图案造型精美别致,加上女演员容貌俏丽、服饰华丽、音乐曲调委婉优美,因而扇鼓的表演如同一场视听盛宴,不仅兼具击鼓、说唱、舞蹈和表演等综合性的艺术特点,更具备了“画面美、造型美、演员美和音乐美”的四美风格。所以,它既是北方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更是恒山地域文化宝藏中的艺术奇葩。
(一) 浑源扇鼓的说
曲艺音乐作为一种叙事性的音乐体裁,既是说与唱的巧妙结合,也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曲艺表演中,念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的是将曲艺语言表现的更加戏剧化、音乐化,它和唱腔共同担负着叙述故事情节发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及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浑源扇鼓音乐中的念白,又分为道白、数板和干板腔三种形式,具體分析如下:
1.道白
道白经常以问答的方式夹杂在唱段中间,如《五指风波》中众手指向大拇指发问时的唱段:
2.数板
数板经常是连接在唱段之后,目的是补充歌唱内容和增添音乐色彩。此外,浑源扇鼓的数板常将节奏自由的语言用于一板一眼之中,且说唱方式灵活多变,或用普通话数板、或用方言数板、有时甚至会用外语数板,如《逛恒山》中的一段数板就运用了多种语言形式:
接着:(白)“说起俺们恒山的老白干来呀,那可真是(数板)誉满华夏和海外,畅销英国、法国、蒙古和日美。(日语)奥斯呆斯内,(方言)可(读kǎ)好喝(读hā)哩(读lin)!(普通话)味道好极了!”
3.干板腔
干板腔又名方言干板腔,属于地方特色声腔,会采用当地方言韵来“说瓜嘴”。它虽无节板伴奏,却讲究合辙押韵、七字两顿,因此最为诙谐幽默,如《浑源人一年四季常过节》中说到:“北岳——恒山——好景色(读sà),一年——四季——常过节(读jiá);筹备——过年——买吃喝(读hā),正月——十五——元宵节(读jiá)!”
(二)浑源扇鼓的唱
1.演唱形式
(1)单人唱
由一人担当剧中所有角色的说白,或叙事、或代言,要求在唱腔上根据剧种不同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等特征,在音色、音量及感情色彩处理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夸夸俺们的信贷员》。
(2)双人唱
一般是由男女两人分担剧种的人物角色。男生在唱腔上一般表现的低沉阳刚、女生唱腔则阴柔委婉,如《巧建新居》。
(3)群唱
既由多名扇鼓艺人分角色表演同一剧目,演员会利用不同的唱腔,同时配以相应的化妆、服装、道具等共同完成剧情,如《夸老汉》。
2.唱词
浑源扇鼓的唱词句式以七字句为主,十字句次之,还有一部分会使用跺句。
(1)七字句
七字句式多是“二二三”的结构,如“薛礼/白袍/真英勇,淤泥/河边/救主公。唱到/这里/算一段,歇歇/緩缓/停一停。”“姑嫂/崖畔/祭贞烈,儿女/情思/忆当年”(《逛恒山》)。
(2)十字句
十字句又称“巧十字”,为“三四三”的句逗格式,讲究说唱节奏的轻重变化,如“你看那/车水马龙/运销忙,你听那/丰收锣鼓/歌声脆”(《酒香醉人间》)
(3)垛句
浑源扇鼓中的垛句不同于戏曲独立的垛板,只是在需要调节气氛或渲染情绪时使用。而垛句中又以三字垛和五字垛居多,如《五指风波》中描写五指各自本领的一段唱词中,前四句就均为五字垛:
(三)浑源扇鼓的奏
浑源扇鼓的乐器伴奏是以丝弦乐器组合为主,包括扬琴、四胡、大三弦、梆笛、琵琶、四胡、小唢呐和低胡八件乐器。其中,扬琴作为领奏乐器,负责引领整场演出;梆笛音色明亮,主奏引子和间奏;四胡和大三弦极具歌唱性,负责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或激情奔放、或如泣如诉;琵琶是弹拨乐器,既能增强弦乐的音色厚度,又能为演员的演唱增添别样韵味;小唢呐音色高亢、穿透力强,在演奏中只负责前奏和间奏,不奏主旋律,目的是为演员的演唱增彩助兴。与此同时,乐队中还会常常配以低音胡琴,形成浑厚立体的音色效果。此外,扇鼓丰富多彩的鼓点也别具特色,传统的表演手法是左手握鼓、右手持竹制鼓槌,以不同的击打方式来演绎着花样的节奏,常见的鼓点打法有七种,具体如下:
1.花式击法(一般用于前奏曲及乐段的间奏两部分)
2.单点击法(多用于乐曲开始的前两小节和乐段中间做一拍一击或一拍两击)
3.模仿型击法(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节奏应用在扇鼓艺术中)
(1)模仿秧歌的鼓点
(2)模仿耍故事的鼓点
(3)模仿打腰鼓的鼓点
(4) 模仿威风锣鼓的鼓点
4.喜乐击法
此种击法是从朔州一带流行的喜乐鼓借鉴而来,具有欢快流畅、热情奔放的特点,多用于欢乐的情绪中。基本的鼓点为:
5.穿插击法
多用于表演空隙中,以两人互相敲击对方扇鼓、变换姿势的方式来展现个人技巧,敲击的方式或上下击打、或左右互击,鼓点同前面几种基本一致,固不复赘。
6.手鼓击法
这是在新疆单面手鼓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发展为适应浑源扇鼓的单点打法,使用时左手持鼓柄,用右手掌来拍击鼓面,发出“嘭嘭”作响的声音,如:
7.铁环击法
这是专为突显铁环的响声而进行的表演,多用在音乐的间奏曲部分。常见的有两种击法:一种是用左手持扇鼓来上下颠动,发出有节奏的“串儿串儿”声;另一种是用右手手指根据节奏韵律来敲击扇鼓柄,同样也可以发出“串儿串儿”声,常见的鼓点如下:
结语
自明末清初由富商们引入这项艺术以来,浑源扇鼓在恒山脚下传播了百余年。虽然这原本只是民间的街头艺术,但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它经历了盛衰兴亡的历史洗礼而流传下来。除了当地群众对其娱乐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传播民间信仰功能的认同以外,更离不开业内人士对其做出的努力和保护。在浑源扇鼓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有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第一次是1976年进京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而一举成名;第二次得益于新时期领导人所提出政策的支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为这项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浑源扇鼓于2011年8月被列入山西省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此项艺术的非遗传承人禹志文老师担当起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她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当地的文化爱好者们精心排练剧目,并在各市、县组织各项演出活动。在2017年山西省第三届文博会期间,由禹老师带领的浑源扇鼓艺术团作为大同市的代表节目在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展会主会馆的大舞台上进行了表演,富有地域特色的演出不仅让现场观众们感受到了它独有的艺术魅力,也为浑源扇鼓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它维系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根基。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既要博采众长、连贯古今,更要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格和体现独特的艺术性。我们对浑源扇鼓进行研究,既要深挖它的音乐内涵与文化意义,更是为了能够对它进行保护与传承,进而在继承传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 能够促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换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民俗方言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
[2]山西省浑源县志编纂委员会.浑源县志[M].方志出版社,1999.8.
[3]中共浑源县委老干部局、恒山文化研究会老干部分会.浑源扇鼓[M].浑源大方科技中心承印,1999.8.
[4]安芳、李润明.浑源扇鼓的发展与演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