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分析
2019-07-26李鹏飞
李鹏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1世纪初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随着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的不断出现,科技创新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和重要内容。
一、科技创新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加速发展,成效显著。长久以来,我国依靠资源环境低成本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引入资本投资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随着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低廉价格的“要素红利”逐渐消失、投资率下降,资本等要素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趋于减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日益显露,转换经济发展动力迫在眉睫。因此,新时代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由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云南省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历史、地理等各种因素,云南省要实现更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云南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障碍。《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显示,在全国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中,云南创新能力排在全国第28位,在西南5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而创新则是科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云南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缩短地区间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必然选择。因此,通过分析云南科技创新现状,科学评价云南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科技创新对云南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对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云南经济结构调整,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效应和潜能,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财富的迅速积累和增值的经济增长概念以来,库兹涅茨等一系列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起来,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家主要集中在对增长源泉、增长因素、增长类型、增长阶段等方面的研究,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均试图对经济增长的要素源泉、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等进行解释,各类研究成果或多或少的提及了技术创新在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索洛提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后,经济增长理论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索洛还明确指出:“从长远角度看,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不是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创新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R&D投入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多数实证研究均显示:R&D投入对经济产出和生产率等经济发展的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论证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国内很多学者也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政府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结合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总结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
(一)科技创新带来宏观经济增长
1.科技创新具有累积性特征。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更深刻的扬弃与升华。由此,创新既包括了对旧科技的取代与淘汰,也蕴含了对已有科技上的有效增补,这样的创新活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累积而非创造性的破坏。
2.科技创新具有集聚性特征。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反而趋于群集,成簇地发生。一旦某些企业创新成功,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步其后尘,进而形成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邻近,成为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这种集聚更有利于从其他企业吸取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换言之,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有赖于产业集聚。创新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需要企业集聚才能够实现。
3.科技创新推动技术扩散。创新拥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一方面新技术和新产品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增加知识存量,产生新的知识或新的应用去创造新的技术,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权制度、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制度因素变迁,进而推动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刺激需求结构变化,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较为复杂,涵盖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学界主要从产业关联性、产业结构变迁、产业周期三个角度进行解释。
1.产业关联描述了相关产业的关系以及产业的波及效果。技术关联对产业关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关联决定了产业间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的紧密程度,又会对产业间的感应度、影响力、最终依赖度以及对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产生决定性影响,由此,使得科技创新决定了产业关联的发展方向和关联模式。
2.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产品的生产与利用,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更加具体。一方面,科技创兴极大地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包括价值链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与物流配送等环节价值的提升以及价值链向两端高附加价值环节的移动。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能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与产业间升级,使得传统产业进行分工与细化,不断衍生出新兴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发生重组,随着信息技术及新兴高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会衍生出边缘新兴产业及新兴内容产业。
3.技术的周期决定了产业生命周期。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依赖于其核心产品生命周期,而核心产品的发展则取决于其核心技术的发展周期。随着社会对新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多数核心技术以及由核心技术决定的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呈现出缩短的趋势。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不断地推动形成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方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地缩短关键核心技术的更新时间,推动产品生命周期加速更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科技创新推动要素结构转变
科技创新在促进要素结构转变的过程中,要从促进要素重新组合与深化要素间融合两个方面着手。
1.科技创新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创新主体及载体、创新人才储备、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基础成果等基本创新要素在区域特定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内的集聚,可以激励促进自然资源、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使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结构、集聚方式等发生新的质变。
2.科技创新能有效推动区域要素的深度融合。它既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能实现传统要素基于“技术——经济”范式框架内的演化与优化,表现为技术驱动型融合。在新经济领域这种融合较为普遍,其本质特征就是依托区域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例如,依托阿里巴巴的技术及商业模式优势而演化出的杭州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传统生产要素以更为有效的方式组合,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三、云南省科技创新现状
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近年来,云南省积极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政策打破制度壁垒,完善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改善了科技创新环境。主要表现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与创业水平的改善和提升,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云南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等指标增长率均排在全国前10位。在创新政策支持及创新环境优化的基础上,云南的创新效率也有所提升,每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有效发明专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研发人员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都排在全国前15名。尽管云南的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云南科技创新还处于全国落后水平,其研发投入、技术转移、技术提升能力、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等都排在全国后5位。因此,有必要对云南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全面的摸底,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云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拟从科研投入、科技产出、成果转化及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云南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
(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云南研发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速,创新人才数量有所提升,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显示,2017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科技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21393人/年,较上年增长24.62%。自2011年到2017年的7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科技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年均增长率达11.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885587.7万元,较上年增长19.37%,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7%,较2011年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从纵向比较,云南省研发人员的数量在持续增长,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不断扩充,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从全国占比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科技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所占比重仅为0.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也仅为0.74%,在西南5省市中排在倒数第二。
(二)科技产出稳步提升
科技产出是科技活动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专利数量是评价衡量一个经济体产出效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目前,云南省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增速和占全国的比重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仍处于使用技术阶段,距离实现自主创新道路还很漫长。2017年,云南省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为28695件,较上年增长21.03%;申请授权量为14230件,较上年增长18.27%。但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测算,云南省专利申请受理数全国排名第24,发明专利授权数排名22,排名均较为靠后。
(三)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仍然较弱
科技创新成果最终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过程可从技术交易的数量来考察。从纵向看,云南省技术交易合同市场发展迅猛,成交额增速明显;从横向看,在西南5省市中排名第三,在全国排名中仍比较靠后。2017年,云南省共签订技术合同3504项,较上年增长34.25%。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84.99亿元,较上年增长45.61%。交易额和合同成交数均实现大幅度增长,创历史新高。其中技术开发类合同占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73.58%,较上年增长43.59%。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迅速,其成交额占成交总额的比重达60.65%。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成交数为1505项、成交金额达38.56亿元,占成交总额的45.37%,同比增长25.73%。按技术领域统计,成交金额居前三位的是电子信息、农业、新能源。
(四)创新环境日渐优化
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环境,优化创新环境将大大促进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云南省正加速形成高效透明、成本适宜、公平公正的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17年,云南省互联网上网人数达2032万人,较上年增长7.44%,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3680.47万户,较上年增长11.46%。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和高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2013年,《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颁布了有关科技创新的“30条新政”;2016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设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发展和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另外,《云南省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创业实施办法》《云南省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投资项目补助办法》《云南省吸引省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落户云南专项补助管理办法》《云南省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落户云南专项补助管理办法》《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办法》等制度的实施,为云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并且,科学技术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成功举办了三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科技入滇”已成为云南促进科技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通过对云南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云南省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仍存在创新投入偏低、创新活动产出不高、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证分析和检验。
四、科技创新实证分析
(一)基本模型
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揭示了经济长期增长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水平实现稳态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向稳态均衡状态调整。借助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描述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基本原理。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为分析基础,增加变量S,用以评价衡量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假定总量生产函数为如下形式: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用Y表示,资本存量用K表示,劳动力人数用L表示,科技创新水平用S表示,A为固定常数,α、β和γ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产出弹性。求自然对数可以得到:系数表示科技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变量选择及估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采用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不变价格,每年劳动力人数采用《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当年年末劳动力数量,资本存量在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给出,通过永续盘存法进行估计(公式为K=K-1(1-δ)+I,其中,K为资本存量,δ为折旧率,根据收入法折旧/收入法GDP计算得来,I为固定资产形成额)。云南科技创新水平以专利授权量数据代替,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由于云南专利授权量数据最早为1999年,进行回归分析的所有数据时间区间均为1999-2017年。
(三)模型估计及其解释
采用最小二乘法(OLS) 对(公式2) 进行估计的结果如下所示: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截距项和自变量的系数都很显著,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也较高。系数的估计值表明科技创新水平每提高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为0.1181。从回归分析表可以看出,云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弱于资本与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见,云南省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不足,与前文分析基本一致。因此,云南省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内生动力。
五、云南省实施科技创新的路径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对于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推动作用。针对云南省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要积极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市场环境,构建产业链与科技链密切衔接,产学研相互协同,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的驱动路径,积极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壁垒和制度障碍,切实提升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及对经济增长的持续驱动力。
(一)以制度创新为先导,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只有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云南省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打破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制度创新,打造多层次、系统性制度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1.战略规划方面。继续深入贯彻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发挥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研机构和高校,发挥社会中介支撑服务作用,构建持续稳定、协作互动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
2.法规配套方面。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和技术秘密保护等法规条例的完善,推动自主创新进入法治化轨道。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推进审批行为规范化、审批条件明晰化、审批程序最简化、申报材料最优化,保证审批质量,降低审批成本,实现高效快捷服务。
3.人才引进机制方面。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所需,大力引进高层次战略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评价、服务等方面的改革。由于当前以模仿为主的人力资本趋于饱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依靠以模仿为主的科技人员。因此,提高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除了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更要大力培育原创性科研人才,加大基础性研究科研投入,进一步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
(二)以产业创新为着力点,推动创新型经济成为稳增长主引擎
围绕云南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要求,积极构建特色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产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提升创新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生物医药大健康、生物种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政策和专项扶持计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创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的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大力推动5G率先商用和IPv6规模部署,统筹建设高等级绿色云数据中心,推进云计算、边缘计算等多元普惠计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物联网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改造优势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合理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激发新活力,推动传统产业培育出新的优质供给。密切跟踪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布局前瞻性未来产业,瞄准科技前沿、未来需求,把握科技进步与需求升级趋势,前瞻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发展前景好的未来产业。
(三)以优化创新环境为支撑,提升科技创新发展品质与优势
提升云南省科技创新发展的品质与位势,要大力优化创新环境、构建综合创新环境体系,围绕增强创新活动的整体性、协同性,以创客推动创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吸引创投,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和创客“四创联动”,形成全方位创新合力。
推进源头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拨款配比,将科技资源选择性投入基础研究领域、优先发展领域以及重点支持领域,加大对专利产业化项目的奖励力度,主动督促和落实专利产业化项目,提高科技产出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构建创新支撑平台与载体,建立科技创新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科技融资机制,保证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对创新型企业生产或提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先采购、税收刺激及财政补贴,降低科技创新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激发企业可持续创新动力。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在科技创新企业、科研机构、银行等市场主体之间的重要纽带作用,加强高新技术园、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中介交易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动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监督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