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代王朝德运略考

2019-07-26李培健

唐都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五德

李培健

(西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

五德终始说是传统中国一种历时悠久、影响深远的政治学说。当前,学界对某一具体政权或特定时期的德运已有较深入研究,但缺乏鸟瞰式的整体考察,而网络上则充斥着不少演义戏说,有些实无根据,流于主观臆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历代王朝的德运实行概况做一较为系统的学术性梳理,这样既可作为一种知识性的了解,亦能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一些历史参考。

一、两种五德终始说之概要

(一)邹衍的五行相胜说

邹衍,战国中期齐国人,阴阳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首创五德终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先序今以上至黄帝……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1]2344关于“五德转移”,裴骃《史记集解》引如淳言:“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之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2]《吕氏春秋·应同》云:“黄帝曰土气胜……禹曰木气胜……汤曰金气胜……文王曰火气胜……代火者必将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3]由此可见,邹衍认为人间政权的更迭遵循着五行相胜的规律,从土德始,依次为木德(木克土)、金德(金克木)、火德(火克金)、水德(水克火),与之相配的政权依次为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代周者水德。而五德转移的背后,所依托的是阴阳五行支配下的宇宙观。王梦鸥认为:“邹衍的学说,最基本的似乎就是他的宇宙论,他的宇宙论是一元的,是一个由阴阳二气化生为水火木金土五种所混成的实体。”“整个宇宙就因阴阳消息而有时位上的不断循环。”“倘以‘时’言,圣人也得依五行转移的原理来统治万物。”[4]即是说天道有常,当其运动到哪一行,人间政权就要依据该行施政。而五行是循环往复的,故人间政权也是周而复始的,后世常说的王朝的“德运”“五运”“运数”等观念即源于此。

(二)刘向父子的五行相生说

刘向乃西汉宗室,其先为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他与幼子刘歆于西汉后期创立了一种新型的五德终始说。《汉书·郊祀志下》曰:“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统矣。昔共工氏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序,故皆不永。”[5]1270-1271在刘歆所作的《世经》[5]1011-1013,1015,1023中,详细记载了历代的德运状况,如表1:

表1 刘歆《世经》所载历代德运状况一览表

据此,可比较出其与邹衍学说的差异:(1)在运行原理方面,前者依据的是五行相生说,起于木德,其后分别是火德(木生火)、土德(火生土)、金德(土生金)、水德(金生水),但后者采用的是五行相胜说。(2)在起始政权及其德运方面,前者是伏羲和木德,后者是黄帝和土德。(3)在循环周期上,前者自伏羲起至西汉,已行进到第三个周期,而后者自黄帝至周代,尚未完成第一个周期。(4)在闰统上,前者设置了闰统,共工氏、嬴秦虽为水德,但不合五行相生次序,故为闰统,而后者无此说。

两说虽有异,然基本精神一致,皆是以天道言政事,一政权是否具有正统性,就看其是否处在五德转移的历史谱系中。这样,五德终始说即成为一种阐释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工具。正因如此,它自问世后,便广受统治者的青睐。

二、起始肇端期:秦汉王朝

邹衍虽预测代周者为水德,但并未亲历秦国一统四海。前221年,秦定鼎后,首采五德终始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1]238这样,水德便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被统治者明确颁行的德运。

秦传二世即亡。其后,群雄逐鹿。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身亡。前202年,刘邦称帝建汉。《史记·历书》载:“汉兴,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1]1260《史记·张丞相列传》曰:“(张苍)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1]2681可见,汉初沿用秦水德制。但按照五行相胜型学说,土克水,故代秦者应为土德。汉初,百废待兴,该问题尚不突出,至汉文帝时,贾谊首倡土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1]2492“色尚黄,数用五”即为土德之制,然文帝并未同意该建议。后鲁人公孙臣重倡汉土德说。《史记·历书》曰:“至孝文时,鲁人公孙臣以终始五德上书,言‘汉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当有瑞,瑞黄龙见’。事下丞相张苍,张苍亦学律历,以为非是,罢之。其后黄龙见成纪,张苍自黜,所欲论著不成。”[1]1260公孙臣主张汉为土德的理由,同于贾谊。然当时的丞相恰是肇定汉水德的张苍,他不同意改德运。但后因黄龙的出现,契合了土德符应,故文帝拜公孙臣为博士,令其与诸生草拟改德事。这样,汉改行土德似乎指日可待,不过,因新垣平事件,文帝再次废弃改德事。《史记·封禅书》曰:“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1]1382-1383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土德方立。《史记·孝武本纪》曰:“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1]483这样,自文帝始倡的土德,七十余年后终于更易成功,至此,西汉的德运由水德改为土德。

但西汉中后期,随着统治危机日趋严峻,为了重构本朝的政治合法性,刘向父子创立了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认为汉应为火德。不过,其时火德并未成为政府的法定德运[6]。尽管如此,汉火德说却在舆论上流行甚广。后来,王莽以此来论证其代汉的合法性,认为刘氏为尧后,王氏为舜后,尧禅位于舜,故汉亦当禅位于王莽;汉为火,火生土,故新为土。《汉书·王莽传上》云:“(王莽)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服色配德上黄。”[5]4097“配德上黄”可知其德运为土。新莽与嬴秦一样,亦为短命王朝。25年,刘秀重建汉室,史称“后汉”或“东汉”。光武称帝次年,“始正火德,色尚赤”[7],这样,自西汉后期以来,广为流传的汉火德说终于为汉室确认。

三、承袭兴盛期:曹魏至五代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亡后,中国进入长达370年的魏晋南北朝(220—589)分裂时期。南北方虽文化有异,但多数政权承袭了五德终始说,甚至为了确立何种德运而争执不一。

三国时期,魏王曹丕最先称帝。延康元年(220),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丕更年号为黄初,“承土行”[8]。东汉为火德,火生土,故继之者为土德。土尚黄,故曹丕的年号用“黄”字。东吴孙权的头两个年号“黄武”“黄龙”,亦用“黄”字,这就说明,孙吴的德运与曹魏一样,亦为土德。但蜀汉的情形则不同。后主刘禅一年号曰“炎兴”,意为振兴炎(火)运,可见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

咸熙二年(265),曹魏元帝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泰始元年(265),有司奏曰:“晋于五行之次应尚金”[9]259。曹魏属土,土生金,故晋为金德。316年,刘曜掳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史称东晋,德运仍为金。《歌元帝》褒扬司马睿的功绩道:“沦光更曜,金辉复焕。”[10]699是时,南北朝并立,虽政权更迭频繁,然多以德运来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先看南朝。元熙二年(420),东晋恭帝禅位于刘裕,刘宋得立。禅位诏书曰:“昔土德告沴,传祚于我有晋;今历运改卜,永终于兹,亦以金德而传于宋。”[9]48可知,刘宋为水德(金生水)。后宋顺帝禅位于萧道成,“以水德而传于齐”[11],故萧齐为木德(水生木);齐和帝禅位于萧衍,“以木德而传于梁”[12],故萧梁为火德(木生火);梁敬帝禅位于陈霸先,“敬以火德,传于尔陈。”[13]故陈朝为土德(火生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开皇九年(589),隋灭陈,至此中国重新统一,隋唐两代达300余年。唐亡后,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五代分裂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五德终始说依旧兴盛,各王朝无不定立自身的德运。

大定元年(581),北周静帝禅位于杨坚。杨氏隋朝,以木生火故定火德。《隋书·崔仲方传》:“仲方曰:‘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又圣躬载诞之初,有赤光之瑞,车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劝上除六官,请依汉、魏之旧。上皆从之。”[16]1448李唐代隋后,“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17]高宗死后,武后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旗帜改从金色”[18]117,金色白,即“旗帜尚白”[19]83,则武后改行金德(土生金)。《新唐书·五行二》曰:“盖武氏革命,自以为金德王,其‘佛菩萨’者,慈氏金轮之号也。”[19]913武后称帝后,多次加尊号,但始终有“金轮皇帝”四字[注]武则天加尊号计有四次:(1)长寿二年(693)秋九月,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2)延载元年(694)五月,加尊号“越古金轮圣神皇帝”;(3)证圣元年(695)一月,加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二月,去“慈氏越古”尊号,保留“金轮圣神皇帝”号;(4)证圣元年(695)九月,加尊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不过“金轮”实与五行无关。金轮为佛教四大转轮王之一(另三个为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佛教的王权观中,世间的统治者就是轮转王,而以金轮王最有力。武则天为论证自己的神圣性、正统性,采用了这一称号[20]。不过,虽然金轮为佛教观念,但金还是五行之一,两者并不排斥。而金德又恰好顺承唐土德,则武后政权行用金德就极为合适。不过,若从情分上讲,则大为不妥。武后所夺的乃其夫家李氏的江山,而直取于其子中宗、睿宗之手。土生金,土为母,金为子,但实情却是母夺子之权,岂有子禅位于母的道理?因此,武后断然否定受禅于唐,而是强调武周“革唐命”[18]121,这样金德就不适宜作为武周的德运。既然以相生理论推导出的金德不适合,则还剩相胜一说。木克土,则灭唐者为木德,那么武周亦可选择木德。然而,武后本为李家之媳、妻、母,乃至亲,采用相胜说亦不合伦理。概言之,武后的身份使其采用五德终始说颇显尴尬。于是,她摒弃此说而采世所罕用的三统说。载初元年(689),武后声称“今推三统之次,国家得天统,当以建子月为正”[21]。三统说为西汉董仲舒所倡,指黑统(人统)、白统(地统)和赤统(天统)。诏令称“国家得天统”,即赤统,董子曰:“正赤统者,历正日月朔于牵牛,斗建子,天统气始施化物,物始动,其色赤。”[22]建子月为十一月,即周正。载初元年正月,武后“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18]120;“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帜尚赤”[19]91。显然,武后在以赤统建制。那么,为何武后要采用赤统呢?因周朝为赤统,武后自认为是周文王后裔[注]《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即载:“(载初元年九月)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为显示这一身份,连国号都袭用,可谓与姬周同宗族、同国号、同统运。综上可知,武后初采用了金德,后废止,另择取了三统说中的赤统。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后传位,二月,恢复唐国号。李唐复国后,废除了周制而恢复唐制,“社稷、宗庙、陵寝、郊祀、行军旗帜、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18]136,这样,一度被弃除的土德重兴。玄宗开元时,出现了唐金德说,然未被接受。《旧唐书·裴光庭传》载,“时有上书请以皇室为金德者,中书令萧嵩奏请集百僚详议。光庭以国家符命久著史策,若有改易,恐贻后学之诮,密奏请依旧为定,乃下诏停百僚集议之事。”[18]2807天宝年间,曾一度废弃唐初承自北朝的正统,改为远接刘汉。封演《封氏闻见记》卷4《运次》:“高宗时,王勃著《大唐千年历》:‘国家土运,当承汉氏火德。上自曹魏,下至隋室,南北两朝,咸非一统,不得承五运之次。’勃言迂阔,未为当时所许。天宝中,升平既久,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希进用。有崔昌袭勃旧说,遂以上闻,玄宗纳焉。及杨国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贬崔昌并当时议者,而复酅、介二公焉。”[23]又《旧唐书·礼仪志四》:“(天宝)九载九月,处士崔昌上《大唐五行应运历》,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请国家承周、汉,以周、隋为闰。十一月,敕:‘唐承汉后,其周武王、汉高祖同置一庙并官吏。’十二载九月,以魏、周、隋依旧为二王后,封韩公、介、酅公等,依旧五庙。”[18]916可知,王勃虽然仍主张李唐为土运,但此运承刘汉火德,而非杨隋火德,因为他认为自曹魏到杨隋近四百年的所有政权全非正统,然其议未被采纳。直到天宝九年,崔昌上书重言此论,才被接受,但杨国忠执政后,又恢复了唐初承自北朝的正统。

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为土,土生金,故“(朱温)自谓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献鹦鹉,诸州相继上白乌、白兔洎白莲之合蒂者,以为金行应运之兆,故名殿曰金祥”[24]。但后梁的统治并未得到其他割据势力的普遍认可,有的仍尊李唐正朔,有的则干脆也称帝为王。923年,李存勖灭后梁,“中兴唐祚,重新土运,以梁室比羿、浞、王莽,不为正统。自后数姓相传,晋以金,汉以水,周以木。”[25]1597朱温篡弑自立,得国不正,故后梁不入正统。后唐复兴李唐,仍行土运,其后的后晋、后汉、后周依次递嬗,按五行相生说,德运分别为金、水、木。

四、衰落覆灭期:宋至清

北宋之后,五德终始说在传统政治中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一方面,统治者逐步淡化了对德运的尊崇,对德运的选择亦不谨严,大元王朝竟未公布其德运;另一方面,一些知识精英从学理层面重新审视此说,逐步破除了对其盲从和迷信。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建宋,“定国运以火德王”[25]6。周木德,木生火,故北宋为火德。宋太宗、真宗时有人提出金德、土德说。《宋史·律历志三》载,雍熙元年(984),布衣赵垂庆上书言:“本朝当越五代而上承唐统为金德,若梁继唐,传后唐,至本朝亦合为金德。”[25]1597大中祥符三年(1010),开封府功曹参军张君房上言亦主张金德。天禧四年(1020),光禄寺丞谢绛提出“下黜五代,绍唐之土德”[25]1598,大理寺丞董行父则认为“当上继唐祚,以金为德”[25]1600。不过,这些主张都未被接受。

与朝廷仍在信奉五德终始说不同的是,一些士人开始了质疑反思。欧阳修是其中的先行者,在《正统论》中说:“谓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26]刘复生先生认为:“欧阳修的《正统论》在理论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27]此虽过誉,但欧阳修之论无疑昭示出该说神圣性与权威性的动摇。

1127年,康王赵构重建宋室,定年号为建炎,可知仍为火德。两宋未能九州混一,与其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也热衷于德运问题。辽为水德,金人谢端《辨辽宋金正统》说:“辽自唐末保有北方,又非篡夺,复承晋统。”[28]后晋虽在辽的支持下建立,但后来辽又灭掉后晋,后晋为金德,金生水,故辽为水德。西夏地处西方,西方属金,又自认承唐土德,土生金,故定金德[29]。金朝则要复杂些。最初为金德,可能是国号的附会。金章宗时,德运之争再起。当时主要有三派意见:一是金德。刑部尚书李愈、翰林学士承旨党怀英等主金德而不问五行之次。户部尚书孙铎、侍读学士张行简等亦主金德,但上承唐统。二是木德。秘书郎吕贞幹、校书郎赵泌等主承辽水德为木德。三是土德。太常丞孙人杰、大理卿完颜萨喇等主继宋火德为土德。最后,金章宗接受了土德说,取金承宋意[30]。

12世纪,蒙古人开始崛起,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先后灭西夏、金、南宋。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乾卦》“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蒙元统治者似乎不太重视德运。世祖时,王恽上书请立本朝德运:“盖闻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应天革命,推论五运以明肇造之始……盖(德运)关系国体,称为重事……若德运不先定所王,而车服旗帜之色将何尚矣?”[31]不过这项建议并未被采纳。成宗元贞元年(1295),“南人洪幼学上封事,妄言五运,笞而遣之”[32]。洪氏竟因上言德运遭到处罚。元末著名学者杨维桢认为五德终始说为“小技之论,君子不取也”[33],意为此不过术数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大明,行火运,袭用其原隶属的韩宋政权之德运。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发动反元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1355年,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帝于安徽亳州,定国号为宋。韩宋政权崇尚火德,盖有政治和宗教上的双重含义。在政治上,韩山童父子自称宋徽宗后裔,欲复兴宋室,故韩林儿称帝后,国号即为宋,宋为火德。从宗教信仰看,韩山童等为白莲教徒,宣扬“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弥勒佛所放光芒为红色,赤(红)为火德之色[34]。原韩宋政权的吴王朱元璋称帝后,亦从火德。《国初事迹》曰:“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将士战袄、战裙、壮帽、旗帜皆用红色。”[35]朱元璋亦云“我朝炎运方兴”[36]。韩山童自称宋徽宗之后,以复宋为旗帜,故德运绍宋。但大明国姓为朱,若袭用赵宋德运便不合适了。若承赵宋火德,则明为土德(火生土)。实际上,不少人确主张明土德说。罗玘(1447—1519)《送益国长史胡君之国序》:“国家以土德王,兹封也而冠以兹名也,得无意乎?”[37]罗氏为进士出身,任职朝中,按理对本朝德运了如指掌,但他却不以为然。万历时,张养蒙《五德之运考》言:“我朝受命,有谓其尚火德,有谓其尚土德,纷纷无定。”[38]明初洪武帝盖棺定论的德运问题,此时竟“无定”。从这两个事例反映出五德终始说虽仍被采用,但在具体的政治生活中可能已无足轻重,无怪乎大明的法定德运竟不为人所接受。有的学者甚至视该说为奇谈怪论、荒诞不经,于政事无补。华钥即云:“有德则兴,无德则亡,此世道升降之几也。彼五行之一德,孰与天命人心之向背?其不经亦甚矣!”[39]王夫之批评道:“若邹衍五德之说,尤妖妄而不经,君子辟之,断断如也。”[40]

清王朝的德运,官史虽未明载,但这一传统天命观的影响依旧。皇太极天聪十年(1636),诸贝勒请上尊号,曰:“我皇上承天眷祐,应运而兴。”[41]此处的“运”当指五运。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定国号为大清,三字皆含水,并非偶然,应有以水克火之意。范文澜谓:“满洲清三字都有水,意谓明朝姓朱,朱明二字有火义,用水灭火,符合五行相克的学理。金清音近字异,皇太极改金为清,不仅有隐避汉族对完颜金旧恨的作用,同时也免火克金的嫌忌。”[42]陈伯霖云:“从族名和国号来看,满族建立清朝是以水德立国的,其根本目的是用水克火(明),入主中原,代明而立,一统天下。”[43]这种文化心理的剖析,合乎彼时的政治语境,当是可信的。其实,李自成即采用了水德立制。时人赵士锦《甲申纪事》记:“贼云以水德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44]惜大顺政权速亡,其水德亦随之覆灭。大清入关后,官方对德运已不甚关注。乾隆帝曾说:“五德之运,说本无稽……夫一代之兴,皆由积德累仁,岂在五行之生克?……元明制度尚黄,不侈陈五德之王,其义甚正。本朝因之,足破汉魏以后之陋说。”[45]其以帝王之尊的这一表态,不啻宣告五德终始说在传统政治实践中的终结。

五、小结

梳理历代德运状况可见,一部中国传统政治史几乎就是一部德运史。(1)秦汉王朝起始肇端期。秦朝首定德运,以水德建国;汉初同样行水德,后武帝改行土德,东汉又立火德。(2)曹魏至五代属于承袭兴盛期。行之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进入到分裂期,然五德终始说不仅未被摒弃,反而大行其道。有些政权的德运实非遵循是说,而是另寻其他依据,但南北方主要政权无不通过德运论证其正统地位。隋唐再次一统,与此相应的是德运亦结束了之前混乱的状态而定于一尊。之后,五代如走马灯般次第登场,而德运亦随之流转。(3)宋至清属于衰落覆灭期。北宋王朝虽仍立德运,但五德终始说却遭到一批知识精英的质疑,由此该说日趋衰微。大元王朝甚至未颁行德运。明初虽重拾该说,立火德,但一些人并不认同。大清虽颇采阴阳五行观念,但五德终始说归于沉寂,而乾隆帝论其“说本无稽”,则昭示了该说官方地位的终止。

考察自秦始的37个政权(不包括武周和蒙元),采用五行相胜说的仅有三个:秦、西汉、清。其余的34个政权或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五行相生说,可细分为两类:(1)赓续前朝运次的:新莽、曹魏、孙吴、西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北魏、刘宋、萧齐、萧梁、陈、北周、北齐、隋、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辽、西夏、金共26个政权。(2)沿用前朝德运的:东汉(东汉德运为火,虽不同于武帝太初年间所定的土德,但西汉后期,汉火德说在舆论上已得到普遍认可,东汉的火德即源于此)、蜀汉(沿用东汉的火德)、东晋(沿用西晋的金德)、西魏与东魏(沿用北魏的水德)、后唐(沿用唐的土德)、南宋(沿用北宋的火德)、明(沿用韩宋火德,而韩宋火德实因袭北宋火德),共8个政权。需说明的是,前朝的德运可能被后世的政权否定,譬如嬴秦水德、北朝德运、后梁金德都不被认可,其因大抵是基于建构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考察的实为法定德运,指某政权对外颁布的德运。但笔者通过对西汉五德实行状况的研究,发现政治运作中的德运,至少存在三种类型:法定德运、政治合法性建构中的德运和政治制度中的德运。是时,三种类型互相交织,使得西汉五德状况变得扑朔迷离。后世的德运情形可能未如西汉这般复杂:法定德运与用于政治合法性建构的德运常相一致,而政治制度中的德运,则常便宜行事,不会严格遵照五德礼制行事[46]。对此,读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应有所觉察。

猜你喜欢

五德
“五德”教育下的校园阳光足球
水文化“五德”“七善”与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立足新时代 着力建设“德道”学堂
立极庙与斩白蛇:秦之正统的树立及接受研究
张其昀“军人魂”思想刍议
将帅“五德”与教师“五德”
五伦五德思辨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德运何以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