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业思考

2019-07-25金松根孙群张宇

中国市场 2019年23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金松根 孙群 张宇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猛,全国300个孵化基地陆续诞生,带动了大学生创业热潮。但是,高校体育类毕业生中创业成功者屈指可数,现实令人反思,需要深入剖析研究。因此,分析体育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应对对策和措施,以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体育专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3.179

1 前 言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三年发布创新创业重要文件《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见》《2016年关于建设大众创业范基地的实施意见》《2017年“十三五” 促进就业规划通知》,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适应本地区需求的相关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创业。高等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在教育部《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会议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体育类大学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体育类院校与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类院校相比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平台均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提高体育类毕业生创新意识、创新技能、提升人文素质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创业成功,走出人生精彩是体育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2 体育类毕业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加入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同时以此为基础,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1]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要遵循创新教育普遍规律,毕业生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通过一系列真实或虚拟环境下专项创业技能训练,辅以人文素养熏陶和给养,达成独立创业基本综合素质。当前,体育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师资队伍松散,实践平台缺乏,造成毕业生无论在就业理念、创业技能,还是创业综合素质上均存在不足。

2.1 就业理念保守,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随着国际经济增速整体下滑,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外界关注的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6%~6.5%,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面对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20万新高问题,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受专业特点的限制,始终处在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群体中,传统就业思想根深蒂固,就业理念传统,就业面相对狭窄,就业圈耦合度高,就业选择多数是教师岗位,应届毕业生未就业则选择考研深造或报考公务员推迟就业以缓解就业压力。面对极低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风险较大,以及创业活动的复杂多变性,使得观望情绪较重,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让大部分的体育类毕业生望而却步,掉头竞争传统岗位,却不愿闯出一片新天地,创业素质形成受阻。可见当前高校体育类毕业生对创新创业内涵认识普遍并不深刻,主观认知并不清晰,停留本专业知识只能服务于体育技能培训上的初级阶段,未能与互联网时代特征耦合,对于创新创业普遍缺乏正确积极的认识。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带来成功。高校体育专业管理者应高屋建瓴,作为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者,高度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帮助高校体育类毕业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系统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内涵,促进毕业生不仅仅是就业者,而是成为岗位创立者的认知转变。

2.2 实践教育匮乏,创新创业技能欠缺

体育类毕业生创业技能培训完全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度。目前,体育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实践平台方面均有不足,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契合度、适配性较差,所学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人文素质与创业需求脱节,是导致体育类毕业生创新创业技能欠缺的主要原因。首先,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作为选修课、讲座课和培训课的形式出现,很少按必修课的性质来开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体系。[2]其次,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创新创业类授课教师队伍组成较为混杂,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不高,多为兼职教师,理论授课为主,未能将创新素质和技能培训视为教学重点,任课教师常常处于角色错位状态,进而创新创业课程逐渐边缘化,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最后,在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方面,资金、资源投入不足,建设力度无法持续,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已建成实践平台形式、内容、功能单一,滞后于时代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较差。高校关于体育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形式上以开展一些校内拓展训练,第二课堂为主,内容上也仅仅局限于校内体育馆所能调配资源为主,未能触摸到外界环境和有效资源,服务功能停留在勤工俭学等级上,创新能力体现表面浅陋。校外实践仍然是专业课实习模式,短期蹲点,走马观花,放松自由,个性化精确定制,深入调研,科学管理实践内容缺乏,造成创业必备知识储备积累过程碎片化难成体系。因此,基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的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实践势在必行。[3]

2.3 文化素养不足,创新创业活力难续

体育类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并不被认为是成功者,与本科高校的非体育类大学生对比而言,由于大量时间运用于体能训练、运动技巧、模拟实训上,理论学习内容较为有限,这导致他们在学术研究活动和人文素养领域处于弱势。当面对创业项目的选择时受知识广度限制,创业知识信息获取碎片化,创业人脉受阻,创业资源不够丰富等情况时有发生,对体育类毕业生创业造成了较大困境。

另外,体育类学生因其自身专业的特点导致,通常表现出的性格多属外向型,但在交往中往往语言不注意分寸,且行为不拘小节,不辨是非原则,容易成为哥们义气的俘虏,感情冲动方面要远远多于理性觉悟,情绪比较不稳定。[4]创业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在这一过程中取得成功,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3 促进体育类毕业生创业的对策

3.1 提高创业意识,拓宽就业渠道

创业挑战精神是大学生创业的原动力,同时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做好一件事情的首要条件是激情和挑战精神,创业更是如此,强烈的挑战精神可以让创业者拥有一往无前的信念。[4]体育类高校要对在校生找准时机进行及时指导和培训,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挑战精神, 塑造学生具备创新的激情和愿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运用创新的思维和科学方法,能够清晰分析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发挥优势主动学习解决薄弱环节,弥补自身创业知识不足,打破陈规,以独特视角理解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体育类毕业生创业,除高校创新创业价值引领之外,家庭方面的支持是助推毕业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激情付诸实际会面对意想不到的艰辛和困境,除了自身信念和意志品质增强外,家庭的坚强后盾是毕业生创业可持续的重要支柱,创业初期融资起步阶段尤为关键,应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帮助。

3.2 重视创业培训,积累实战经验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高等学校不仅要承担起素质教育的责任,更要具有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5]高校职能部门要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全局谋划全方位設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建设,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科学部署实践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不拘泥于校内封闭课堂教学,深入体育研发企业体验产品调研、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各个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议聘请相关企业管理专家为创业导师,促进在校生早接触市场,早进行创业演练;实践环节从创业具备的专业技能上入手,通过创业孵化基地提供体育俱乐部运营、地区赛事组织、个性化塑身健体指导等校内外独立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机会,培养在校生人脉积累、资金管理、承担风险的能力,使得创业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是最接近于现实语境的实训过程,经历多次亲身感知后,对创业模式会有最直接感悟,展现自我欲望增强,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商机洞察能力逐渐浮现,创新要素构成理解逐渐成体系,是毕业前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培养规避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

3.3 强化人文素养,提升创业底蕴

体育类毕业生实现创业成功,丰富的人文素养是提升创业底蕴的有效保障。体育类毕业生在创业活动中要清醒认识人文素养方面劣势,注重文学艺术、历史、社会道德、外语美学知识积累,弥补自身创业素质的不足,赋予体育产业以人文因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动力,积极参与校内外读书俱乐部、诗友会、艺术沙龙等活动,增强自身阅历、拓展人脉、强化社交礼仪的学习。体育类创业者要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沉淀自身创业经验,不图一时功利,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出品牌,获得社会认可。因此,体育类学生要合理规划实践技能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既要技能过硬,还要底蕴思维。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思维培育为抓手,依托校内创业基地培训为基础,耦合社会推力为媒介,培养出高质量具备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素质的体育类毕业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的需求,也是大学生个体合理规划人生的现实语境。

参考文献:

[1]李军凯,张泽群.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 2015(5): 21-23.

[2]章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体育专业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9(6):147-150.

[3]丁建岚.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型培养模式研究——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J].陕西教育(高教),2016(8):42-43.

[4]黄兴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类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7.

[5]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J].阅江学刊,2016, 8(5): 88-95, 147-148.

[作者简介]金松根(1975—),男,副研究馆员,黑龙江牡丹江人,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通讯作者:张宇(1972—),男,副教授,黑龙江牡丹江人,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预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关于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隐性逃课现象的分析
如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体育理论课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