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市场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对策研究
2019-07-25徐巍
[摘 要]技术市场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校应借助自身创新资源、人才体系和技术平台的优势,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在技术市场引导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积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生态体系的构建,实现生产要素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旨在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关键词]技术市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3.010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高校技术市场是连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桥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高校技术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面对全球创新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时代下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如何利用高校的创新资源,发挥智力优势,融入地区经济发展,在技术市场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中,完成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校企联合、校地联合发挥平台和中介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技术市场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意义
技术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作为科技中介组织中技术商品的主要流通渠道,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市场运行效率,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提升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市场从无到有,历经了五个发展阶段[1],功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对健全技術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和经济融通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1949—1978年为萌芽阶段,此时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仅完成了技术市场的观念转变,尚无实体技术市场可言。1979—1987年为形成阶段,以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为标志,科研机构开始向企业试水技术成果有偿转让或部分有偿转让。1985—2001年为发展阶段,以第一步专利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形式界定技术商品、规范技术市场运营。2002—2005年为扩张阶段,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实体技术市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6年至今为融合阶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各种技术中介平台的涌现,形成了网络协作与发展,中国技术市场进入了虚实结合的融合阶段。
高校技术市场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体系下,高校技术市场在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技术市场,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联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校企互联互通、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畅通,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平台作用。[2]
以天津市高校技术市场为例,2016—2018年,天津市高校技术市场的合同成交数量一直维持在5500项左右,合同成交金额在2017年虽有波动下调,但呈现出逐步回暖的趋势。三年间,天津市高校技术市场的输出主要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合同为主,二者合同成交数量和成交额占比均超过九成。天津市高校技术市场在城市建设与社会开发、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成果转化趋势明显,占据主要优势。以上也表明天津高校技术市场正在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开始完善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
由此可见,高校技术市场不但是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的助推器,更是科技成果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中不可获取的关键一环,对于产学研合作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技术市场应最大程度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在不同经济主体间转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实现技术要素与人才、资本等要素的流通和融合,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与新路径。
2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内涵与关系辨析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以高校为研究主体,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科学技术、智力资源等优势,将其生产的以知识、技术和产品为表现形式的成果,经过多元转化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等效益的转化过程。狭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指技术成果通过开发向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要素,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小试成熟后向更大范围的推广扩散。广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则指科技实践主体,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实现“开发研究”及“市场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西方国家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使用较多的术语是“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概念源于“技术创新”。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率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即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旨在获取潜在的利润。此后,曼斯菲尔德提出“技术转移”理论,认为“首次引进新产品、新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涉及、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等诸多步骤”。“技术转移”主要指专门技能、技术知识或技术从一个机构扩散到另一个机制。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上,技术转移在国际技术经济理论中被首次提及,将“国家间技术的输入与输出”统称为技术转移。[3]
科技成果转化不同于技术转移,两者的内涵与外延存在一定差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两者的终极目标都是发展生产力,通过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两者区别在于:“转化”强调的是把科学研究中的潜在技术转化为现实技术,形成物质产品,已进入生产、流通等领域,实现科学技术的商品化与产业化;“转移”则突出科学技术在时空位置上的变换,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一定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转移的发生并不一定就形成新的生产力,因为涉及显性技术和隐性技术的差异化转移。最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通常伴随着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型“政校企”关系
在以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在发挥高校技术市场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和平台作用。在当下,应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革新机制体制,助推高校与企业的联动发展,形成链式聚集效应和集群发展态势,实现政策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投入机制和范式,确保高校用于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的财政经费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现有科技创新载体的有效运行,实现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力的高效转化,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发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在政府投入的主体性效应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下,引导高校与利益相关体的共同参与,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建立“谁投入,谁获利”的风险与收益共担机制,构建新型“政校企”关系。
3.2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整合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学科发展的派生效应,面对当下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科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表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交叉学科的出现是社会实践发展下催生的知识体系融合,通过不同学科理论、思维、观点、方法的碰撞,促成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进而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高校教师应具备过硬的知识基础以及综合学科特点开展思考、研究和转化的素质,积极培养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将科学知识和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3 发挥高校主观能动性,革新绩效考评体系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纳入科研绩效考评体系中。拒绝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扭转不科学的绩效评价导向,去除资源分配上明显的头部效应,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骨干服务技术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有关政策,保障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法收益。
4 結 论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技术革新与突破的生力军,必须深刻认识高校科技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国家科技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快构建高校技术市场建设的“新常态”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技术市场作为科技中介组织中技术商品的主要流通渠道,其发展不仅关系到市场运行效率,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提升,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新时代、新职能、新定位下,高校应着力实现自身功能的突破与提升,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芬.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演变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通报,2016,32(10):250-254.
[2]魏永莲,傅正华.从技术市场视角看高校与技术转移——以北京市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1,29(2):43-46.
[3]范保群,张钢,许庆瑞.国内外技术转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科学管理研究,1996(1):1-6.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高校技术市场的建设与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项目编号:18ZLZXZF00450)。
[作者简介]徐巍(1987—),女,天津人,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创新改革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与科教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