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及教学反思
2019-07-25田佳
田佳
【摘 要】普通高中音乐课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立音乐高效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利用挖掘音乐相关资源、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兴趣。论文对现有普通高中六个模块的开设现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151-02
当下普通高中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有六个模块,笔者对六个模块的开设现状、自己在教学中的有效尝试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深刻反思,浅谈如下:
一、开设现状
(一)在许多省市,能完全按照课本开足开齐《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创作》这六个模块的学校几乎没有。
(二)大多数学校只能按课本开设《音乐鉴赏》一个必修模块,还有个别学校虽课表上有《音乐》,但实际上被其他科目占用,从不上课。
(三)个别条件好的学校在开设必修模块《音乐奖赏》的同时,在选修模块里选《歌唱》模块,少数条件好的学校能够开设《演奏》《音乐与舞蹈》模块,但这两个模块也都未按教材授课,确切讲也不是授课,只是将学生社团活动说成是模块教学。至于《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模块基本没有开设。
二、笔者的教学反思(以2004版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为例)
针对以上现状,如何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上好音乐课,使学生高效率接受音乐教育,拓展音乐视野,构建音乐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多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确保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基础性必修模块——《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此模块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是提升音乐文化素养主要渠道。开设过程中存在问题是学生听不懂、不爱听、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音乐课不重视、开设不规范、教师专业水平低,导致学生上高中后音乐基础参差不齐,无法和高中阶段音乐课顺利衔接。怎样做才能使《音乐鉴赏》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呢?
(一)加强音乐鉴赏所需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如在第一节课教学时将音乐的基本要素作为重点来讲,基本要素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曲式,织体等。了解掌握这些要素非常重要,是欣赏音乐的切入口,是学生音乐思维的工具。
(二)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只起到引领和启发的作用,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音乐最终是通过音响的流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绪、展开故事情节的,如果没有完整的聆听感受,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和体验到音乐之美。
(三)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设计的合理与否,是课堂是否高效的关键所在,也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在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乐章时,创设问题:如果你是作家,用五个章节讲完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第一章讲什么?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然后将文学的思维迁移到音乐思维,同学们非常期待马上聆听音乐,验证讨论的结果,然后同学们再用音乐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体会作曲家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定专题,让同学们课下查阅文字、图片、乐谱、音响、影像等资料,然后在课堂进行比较交流,既拓展了艺术视野,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又增加了学习兴趣,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如在讲《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个单元时,让同学们课下搜集整理民歌(尤其是本地民歌,学生更感兴趣),并按照课上讲的民歌的体裁分类,在课上交流并试着演唱。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同学们不但了解了我国民歌的多样性,了解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还对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也大大提升了主动学习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五)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与相关学科适度交叉。如讲到琵琶这个乐器时,可以和白居易的诗——《琵琶行》联系起来讲,从演奏乐器持琴姿势(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琵琶演奏法(轻轮慢捻抹复挑)、到琵琶乐曲(初为霓裳后六幺)、到音乐的力度、音色的对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到对声音描述及音乐形象的塑造(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到音乐情绪的表达(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方面从音乐的角度解读部分诗句,将这样一篇古文中不多见的深刻描写音乐的诗歌用在音乐教学中,同学们兴趣高收获大,理解深,记忆牢,同时对这首诗也理解更深刻。再比如欣赏《沂蒙山小调》时,将“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和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顶针”结合起来讲,学生更容易理解。
(六)在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能现场演唱和演奏的曲目,尽量让老师或学生现场表演一下,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对生活中的演奏、演唱往往更喜欢。如可以让同学们唱唱课本中的歌曲和乐曲主题,学生更容易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
(七)质疑课本权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本中的文字、图片、理论观点、内容选曲等方面找问题、提建议,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内容印象也更深刻。如人音版《音乐鉴赏》课本14页的一段文字“民歌的起源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民歌和音乐不是并列关系,民歌是音乐的一部分,民歌是音乐的重要起源等。再比如“那些反映生产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这句话中的“却”用得太突兀,如果要用“却”,前边就少句话,可这样写,“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民歌都已失传,那些反应生产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这样就通顺了。再比如“民歌的题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者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这段文字里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题裁”这个词在词典里没有,“体裁”是音乐的表现形式,“题材”是音乐的表现内容,那么“题裁”是否将前两者结合起来了;“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者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这句话没有统一划分标准,杂乱无章。还有在课本158页上的图片,从三角钢琴琴盖方向和低音提琴持琴姿势上看,图片印反了。同学们对教材编写及选曲的小建议,在这不再赘述,虽然稚嫩,但从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同学们的独立的艺术思维、艺术批判能力,也拓展了艺术视野。
三、巧妙创造条件,开好音乐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选择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性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利用业余时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通过模块专题系列讲座、社团活动、艺术节、音乐高考辅导等形式,开创模块教学新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以下是我个人在音乐选修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利用艺术节集体舞大赛契机,在课堂上或排练现场结合各班所排练舞蹈,有针对性地讲舞蹈的起源、种类、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同学们讲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情绪升华的表现,引用汉代《毛诗序》里这样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使学生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支撑,提高了对音乐、诗歌、舞蹈的综合鉴赏力。
(二)《合唱》模块在选修模块里是最容易开设的,还可利用校合唱队的排练演出机会进行《歌唱》模块的深入教学,在排练过程中,讲述合唱的基本知识、歌唱的基本要素,系统训练歌唱的基本技能,穿插欣赏经典合唱作品。
(三)创造条件组建学校管弦乐团,普通中学组建乐队最大的困难是乐队成员编制不全,解决办法:A.借鉴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经验,争取在高一招生时特招乐团学生;B.动员各位音乐专业教师推荐成员;C.是就现有乐队成员专业变通使用,如中音萨克斯代替圆号,用电子琴模仿弦乐器,高音萨克斯替代双簧管,架子鼓替代定音鼓等。利用学管弦乐队排练进行《演奏》模块教学,在排练中同学们认识了管弦乐队,了解了大量管弦乐曲,增强了合作精神,最终在享受音乐表现乐趣的同时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四)利用艺术节语言类节目或课本剧展演的机会,邀请本地专业演员进行指导,然后展开《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自己表演和观看,了解戏剧是有演员装扮人物表演故事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五)在这些模块中,《创作》模块是最难教学的,不但要求同学们有创作欲望和热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音乐知识和技能,我的做法是先从同学们感兴趣的歌曲入手,分析讲解调式、调号、拍号、曲式结构等基础知识,给歌曲重新填词,了解歌词结构,了解曲牌知识,然后再拿自己写的歌词重新谱曲,并找人记谱,对歌曲的创作来个完整的尝试。从而更加激起进一步学习作曲的兴趣。如同学们喜欢《成都》,在会唱的基础上讲解调式、调号、曲式结构等,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写某某版的《成都》歌词并按原曲演唱,然后再给自己写的歌词重新谱曲并和原曲比较,整个过程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有的同学还用这种做法,在其他流行歌曲上尝试,一时间诞生了好多校园民谣,调动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六)指導学生成立各种音乐社团,如古筝、吉他、葫芦丝、民乐、话剧等社团,在这些社团活动中,渗透各个模块内容,利用一切活动,见缝插针似地进行各种模块教学,真正做到了全体学生的普遍性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总之,普通高中音乐课作为非高考科目,必须以兴趣为基础,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建立音乐高效课堂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要合理有效利用挖掘音乐相关资源、及时明锐地捕捉学生的兴趣,这样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