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

2019-07-24陆勇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媒体互联网

陆勇

【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手机电视、微信等一大批新型传播媒介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为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在更大范围传播传承提供了广阔平台。面对复杂多样的媒介环境,如何借用新媒体传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传承面临的优劣势和出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传播

一、绪论

2008年7月至今,笔者一直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因为工作原因,有了更多机会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传承的影响。

在川东北的南部县,至今还有皮影戏、剪纸、花灯等一大批民间手工艺绝活和地方民俗文化,这给该县推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这些文化资源仅在狭小范围内以口头传授或师徒技艺相传的形式传承,传播传承范围有限。一县的地方民俗文化传播传承情况如此,更大范围内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的传播传承境况大相径庭。

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在新媒体环境中,如何将原生态的传统民族文化展现在现代人面前?如何在新兴文化中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特征不变色?如何借用新媒体传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地域发展不均衡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传播传承所面临的形势。比如,南部县升钟水库库区有古西水县衙遗址、地灯戏、“三句半”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作为本地人,在工作前几乎未曾听说这些文化遗产,真正走近它们,还是因为采访的缘故。本地人都知之甚少的文化资源,外地人人又能知道多少。诸如此类面临传播传承困境的区域性传统民族文化不在少数。而同是地方民族文化、广为人知的傣族泼水节则是另一番传播传承景象。这种差别,虽与各地宣传有一定关系,但深层次问题是传播媒介选择和使用程度不一样,以致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传承呈现地域不平衡之势。

(二)社会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度不够

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民族长期的积淀,内容包罗万象,热衷于传播传承这些文化的人总是不占多数,传播的乏味总是不能扩大影响和调动大众参与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传承的兴趣。近年来,川剧等一些地方剧种面临剧目老化、剧目短缺、从业人员新老更替吃力、创新不够等制约发展的因素,这折射出了传统民族文化社会影响力不高的问题,但深层次原因是其创新和传播传承的力度还不够。

(三)适应现代媒介环境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播机制不够健全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需要有适合时代发展形势和外部发展条件的运作机制。麦克鲁汉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意思是说,媒介传播怎样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本身就是作为讯息符号而存在的”。[1]目前,普通大众面临的媒介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供人们选择的信息越来越多。虽然当下有一些文化类网站,但要么是专业性网站,其内容具有一定学术高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么是网站商业味儿浓,易对普通大众获取信息、了解民族文化形成方向误导。因此,传统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机制健全程度直接关系着其传播传承效果。

(四)传统民族文化影响力减弱,新兴文化兴起

伴随着网络媒体兴起,这些媒体的附属文化也迅速形成。网络文化就是其中代表,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形成了潜在影响。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就现实情况而言,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2]这种两面性就为我们提出了传统民族文化与网络文化两者在新媒体环境中需寻找生与存平衡点的问题。

三、现代传播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传统民族文化使用技能渐弱

随着传播方式应用程度加深,新传播方式和工具正改變着我们身上固有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维方式。书信,父辈熟悉的通讯方式。信息不畅的年代,看到异乡亲人的亲笔信,心中总会有见字如面的感觉。现在,人与人之间这种交流形式已基本被电子邮件取代。长久下来,能写一手好字、愿意花时间练一手好字的人不再是大多数。每天我们看到的文字作品就像工业品一样,有了统一规格形式,却没有了个性美。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很多珍贵遗产都面临着内似境地。

(二)传播方式多元化为民族文化实现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能

一大批新媒体的出现,增强了人们了解本民族、本族群、本地域之外文化的可能性,使一些珍贵文化遗产传播范围不再局限于一隅,实现了更大范围共享。在四川大小凉山,彝族人民创造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彝文化。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光纤信号不断地以声景并茂的形式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带出了大山,被更多人所熟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源源不断地传向大山深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三)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资料保存过程中,互联网规避了传统纸质保存载体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简化了资料保存程序,且大幅延长了保存时间,为更多人了解学习不曾亲身经历的异域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大可能和获取面。

四、调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与方法,使其传播传承适应现代媒介环境

(一)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传播引导机制

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管理及引导机制,引导传统民族文化实现良性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社会应共同维护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秩序;每个个体应用文明的行为方式开展接受和传播传统民族文化的具体活动。环环相扣,合力传播传承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资源。

(二)完善教育制度,营造良好社会基础

传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经是教育。少年是一个人形成特有民族性格至关重要的阶段。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教育工作者用课间操的形式传播民族舞蹈,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承效果。同样,在大范围的教育环节里,让学生既学好自然科学,又掌握传统民族文化精髓,传统民族文化无论在怎样的媒体环境中都将实现传播传承。

(三)加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促进民族文化创新

“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地域之别,不同种族、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并非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格格不入的,相反,不同的文化之间总有共通之处,正是这种共通之处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3]如中西医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就是两者之间可以互补的基点,互相学习互补,两个具有截然不同风格和理论体系的医药体系就能不断丰富完善。这种交流在充实其它民族文化的同时,扩大了自有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也推动了文化创新,让传统民族文化在不断吸收和重组中获得新突破。

五、结语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推动了社会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播范围和文化,给传统民族文化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寻求传播传承提供了新途径、实现更大范围传播传承提供了可能。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我们需要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新的传播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传播传承宝贵的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 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党政干部学刊,2007(8):40-41.

[3]臧燕,《浅析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化传播》,湘潭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新媒体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