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19-07-24尹真祯陈尚岳
尹真祯 武 亮 孙 洁 王 琳 陈尚岳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以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为典型的临床表现。颈椎病各个年龄段都可见,多见于中老年人[1]。几乎所有疾病都以早发现、早治疗,容易向愈;并且相同的疾病,以年轻体壮者更容易恢复。然而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反复发作,常年不愈的也十分多见。笔者发现温针灸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理想,特接诊了60例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且病程较长、绵延不愈的颈型颈椎病患者,以温针灸作为试验组,与普通针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温针灸常规颈肩部穴位组,30例)、对照组(普通针刺常规颈肩部穴位组,30例),排除中途脱失失访病例,共完成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关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执行。临床特点: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应除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颈肩部疼痛,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等。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经过及病程:多为缓慢发病,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
1.3 纳入标准 参考了杨瑜等的文献[2]制定:下列5项标准必须同时符合,才可以纳入本研究:①年龄在45~70岁,性别、职业、民族不限;②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③观察期内未采取除针灸外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④进入本临床试验前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物者;⑤签署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参考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颈椎病章节制定:凡出现下述任意一条者,均予以排除:①不符合以上诊断及纳入标准者;②有明显兼夹证或并发症者;③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参考了杨瑜等的文献[2]制定:①在进行针灸治疗过程中受试者出现晕针、滞针、断针等要求停止治疗,未能完成治疗疗程者;②试验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重大意外事件,已不宜继续进行试验者(因不良反应停止者,不纳入疗效分析,但应计入不良反应统计);③试验期间服用其他治疗药物,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④依从性不好的病例;⑤试验期间患者不愿继续接受试验者。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取穴:大椎、天柱、风池、颈夹脊、大杼、肩井、天宗(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针灸治疗学》,结合临床选穴)。操作:针刺以上穴位,注意角度和深度,不强行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留针30分钟。
1.6.2 试验组:取穴:穴位选取同上。操作:与对照组行相同操作手法,得气后,在以上穴位行温针灸操作(于针柄插上点燃的南阳汉医牌温灸艾炷,燃尽后更换艾炷,每穴每次灸三壮艾炷)。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2周。
1.7 观察指标
1.7.1 颈痛综合程度评价:采用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评分[3],由9个条目组成,包括颈部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异常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和看电视、工作和做家务及驾驶汽车等方面的感受,颈痛量表最后的得分与总分比值的百分比,作为颈痛综合程度评价指标。分值越高表明因颈部疼痛导致的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结束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进行疗效观察和评定。
1.7.2 颈椎活动度(range of the motion in the neck,ROM)评分[4]:1分,日常生活无影响,活动自如;2分,有一定影响,活动程度、范围受限;3分,影响很大,活动时僵硬、费力;4分,基本不能活动。总分越高则症状越重。于治疗前、治疗2周结束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疗效观察和评定。
1.7.3 颈部症状积分:参照邓立春[5]的方案及杨瑜等人[2]颈部症状积分法的项目,自拟颈部症状评分系统进行评估,该评分系统包括颈部疼痛、压痛、僵硬、颈项部异常感觉、活动受限5个维度,各维度由轻到重分为0、1、2、3分,总分越高则症状越重。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疗效观察和评定。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综合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同组比较,两组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颈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随访1个月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分值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试验组颈痛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痛综合程度(NPQ)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同组治疗后对比,P>0.05;※与同组治疗后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RO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RO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同组比较,两组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颈椎RO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随访1个月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分值上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试验组颈椎ROM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ROM)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同组治疗后对比,P>0.05;※与同组治疗后对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部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同组比较,两组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颈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随访1个月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分值上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试验组颈部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同组治疗后对比,P>0.05;※与同组治疗后对比,P<0.05。
2.4 安全性观察 在温针灸治疗过程中做好防护艾火掉落致烫伤措施。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分型,有人认为它是最早的颈椎病,也是其他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6]。颈型颈椎病可归为中医“颈痛”“骨痹”等范畴。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接待了一些年龄偏大的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且病程较长,缠绵不愈,并发现使用温针灸效果十分好,比普通针刺相同穴位,疗效更显著。故设计了这个临床观察试验。
颈项后肩部是督脉、膀胱经、胆经等经脉运行经过的地方。大椎、天柱、风池、颈夹脊、大杼、肩井、天宗位于颈项后肩部位,可起到调整和缓解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作用。大椎是督脉上的常用经穴,可激发阳气。大杼是膀胱经的穴位,又是八脉交会穴的“骨会”,可强健筋骨。颈夹脊、肩井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要穴。故以以上诸穴合用治疗颈型颈椎病。
温针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古代医家十分注重用灸法来“扶阳固本”。现代也有研究[7,8]认为,艾灸燃烧时可辐射出近红外线,刺激皮肤,影响神经系统和细胞代谢,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加强镇痛效果。
笔者选择颈痛综合程度评价(NPQ)、颈椎活动度评分(ROM)、颈部症状积分这些常见评估颈型颈椎病治疗效果的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颈痛.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颈痛.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项指标,同组随访1个月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分值均上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试验组颈痛.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针灸及普通针刺常规颈肩部穴位治疗颈型颈椎病都有一定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温针灸效果均优于普通针刺;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在疗效稳定上优于普通针刺常规颈肩部穴位患者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