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19-07-23陈翠霞

祖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陈翠霞

摘要:在我们学习阶段中,初中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黄金时期。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变,但学生的道德意识一旦初具系统化,就很难发生较大转变。这充分说明培养道德和法治意识对学生的重要性。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阐述了明确的观念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价值   初中教学   重要性

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观察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思维,不难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巩固的过程中体现着学科知识和道德素养,这种意识领域包括道德品质、法治思维、自我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其初衷都是为学生的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出努力,使我们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参与模式。所以初中阶段,教师的道德和法治教学会对学生核心价值产生长久的影响。

一、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培养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我们在整个学习时期,每上升至新的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的成长变化,另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指导。但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并没有上升到思想领域的层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通过不断的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带有目的性的考试也不断刷新着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认识。面对这样的学习趋势,很多高校研究人员提出核心素养价值观视角下道德和法治课堂,主要是基于学生缺乏道德思想观念和法治建设思维。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的能动性和理解能力,而不再局限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逐渐从传统的学习模式走向新式的核心价值思想的道路。我们在这种教育体制中也慢慢转变自身对学习的看法,利用课本知识走向社会生活,充分把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应用,在整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针对性的设置道德和法治课堂不仅是对学生品质和意识的建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思维对其自身的实践能力远远高于书本传授的理论知识。因此,道德和法治课堂对于初中阶段的成长学习是意义重大的[1]。

二、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授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特长

创新授课模式实际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实施全新的教育模式,寻找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作用。教师在准备上课前的工作中,首相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成效标准,再把道德观念法治思维充分渗透在学生观念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核心价值素养角度考虑问题。这有利于创新学习模式,深化知识领域,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活动,养成经常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道德法律的内容营造和主题相关的情境教学模式,或者可以设置社会实践环节,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沟通互动,培养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和对问题的敏感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而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建立教学内容与道德法治思维之间的联系,使其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更加靠近核心素养价值观。因此,在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独特的教学手段,才能更新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特长兴趣,全面提高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作用[2]。

(二)设置合作环节,优化道德法治课堂

初中阶段的学习模式并没有因知识的深化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理论传授给学生,更没有从课本走向实际生活。有人说学生已经适应这样学习环境,倒不如说学生的思考方式已经僵硬化,也就是学生已经无法辨别周围事物对自身的巨大影响。而失去事物的思考能力意味著核心价值观念已经不具有发挥价值的能力。长时间下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降低,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也就逐渐丧失。所以,教师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优化课堂模式,设置合作小组。如,针对曾经出现的老人摔倒事件该不该扶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给小组自由讨论的时间,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得出对该事件的看法,不要求每一个合作小组的看法一致,而是需要对总结的看法做出相应的解释。学生发表意见后,我们会发现,站在支持角度的学生的相对多一些,而不支持的学生多数是因为,老人被扶起后进行诬陷并指认扶起的人是造成自己损伤的罪魁祸首。这样的事件在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老人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道德价值的沦丧,另一方面也是在考验我们对法治意识的高度,也是就是在触及道德底线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正确将学到的法治理论充分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所以,学生在小组互动合作的学习中,提高了自身对社会事件的正确看法,也真正发挥了核心价值的作用[3]。

三、提高教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率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作出明确的规划,保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穿核心价值素养的内容,以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为终极任务。教师利用课本理论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剖析,将学生在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与道德法律层面相联系,最后完善课堂工作,保持教学理念和授课习惯。教师在秉持教学初衷的同时,可以将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暗示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可以应用法律意识的素材,再进行记录总结,共同完成拓展外的学习任务。所以,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法治思维的建立需要教师树立坚定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的思想意识不被外界干扰[4]。

(二)增强教师素养

增强教师的素养是实施道德和法治课堂的完善阶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再加上初中是学生青春特征最为明显的阶段,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会无意识的进行模仿,甚至平时的教学习惯,学生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知识理论的完善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设定新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用实例证明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和运用法治手段的必要性,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

四、结语

从定义上看,道德与法治都分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但是有了正确精神理论指导,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会发挥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思维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和社会的实践,只有充分完善双方的配合工作才能在带领学生在初中阶段完成巨大的思想转变[5]。

参考文献:

[1]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

[2]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

[3]苏联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22).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果都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园林文化遗产的艺术与价值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