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造瘘的研究
2019-07-23袁凯王茂强王全玉邱志磊张金龙袁冰
袁凯,王茂强*,王全玉,邱志磊,张金龙,袁冰
1.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北京 100853;2.华北油田管理局总医院内镜介入外科,河北任丘 062552;3.青岛市立医院泌尿外科,山东青岛 266071; *通讯作者 王茂强 wangmq@vip.sina.com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常导致膀胱出口梗阻、排尿困难等下尿路阻塞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最终引起膀胱和肾脏损害,是影响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部分症状性 BPH患者内科治疗效果差,也不适合外科手术,仅能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感染风险。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PAE)是近年介入放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创伤小、禁忌证少等特点[2],目前已应用于治疗留置尿管的BPH患者中,并获得满意的疗效[3-6],但PAE后拔除膀胱造瘘管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造瘘BPH患者的PAE治疗结果,评估PAE治疗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015年10月—2017年6月对8例膀胱造瘘BPH患者实施PAE,年龄73~84岁,平均(79.8±4.5)岁,口服抗前列腺增生药物无效,因合并症不适合外科治疗,经泌尿外科评估后行经耻骨上膀胱造瘘,PAE前造瘘管留置时间1~13个月,平均(3.6±3.9)个月。采集造瘘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s score,IPSS)、术前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术前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4],术前PSA>4.0 ng/L的患者行前列腺增强 MRI和病理检查明确排除前列腺癌。
1.2 PAE 采用GE Innova 4100-IQ血管造影机,对比剂采用威视派克(320 mgI/ml)。穿刺右侧股动脉,留置4.0F动脉鞘(日本Terumo公司),导入4.0F肝动脉导管(日本Terumo公司),行髂内动脉造影,X线管向同侧倾斜25°~35°,对比剂注射压力300 psi,注射流速3 ml/s,总量9 ml。初步判断后,将2.7F同轴微型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前列腺动脉(prostatic artery,PA),再次造影,然后行C臂锥形束CT扫描。
确认PA后,经微导管注入小剂量硝酸甘油注射液扩张血管。采用“二步栓塞法”进行栓塞,将PVA颗粒(美国Cook公司)1 ml稀释到40 ml对比剂中,先用50 μm PVA颗粒栓塞PA末梢,再用100 μm PVA颗粒栓塞PA近端,酌情使用较大直径的明胶海绵颗粒夯实,直至前列腺动脉血流停滞。
1.3 围术期管理 接受双抗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术前1周停药,PAE前6 h禁食水,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后水化、抑酸治疗3 d,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7 d,酌情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对症治疗。
1.4 膀胱造瘘管的管理 术后造瘘管2 h开放一次,配合提肛训练。造瘘口消毒2次/d,尿袋更换1次/周,造瘘管更换1次/月。关闭造瘘管,恢复自主排尿,采集IPSS和QoL,当IPSS≤19分、QoL至少下降1分且观察7 d症状无反复时,拔除造瘘管。
1.5 疗效评价 技术成功:栓塞双侧或单侧PA,均认为技术成功。临床成功:术后6个月内拔除造瘘管恢复自主排尿,认为临床成功。并发症:参照介入放射学会分级标准(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criteria,SIR)[7]界定并发症等级。根据公式(1)计算PV。
1.6 随访 门诊或电话随访。拔除造瘘管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此后每6个月复查PSA、前列腺增强 MRI、最大尿流率(peak urinary flow,Qmax)、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VR),并记录IPSS、QoL。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PAE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整体变化采用方差分析,2个特定时间点各指标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技术成功 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 100%。7例栓塞双侧 PA,1例因动脉硬化纡曲右侧 PA插管失败,仅栓塞左侧。手术时间 78~160 min,平均(107.6±27.5)min,X线曝光时间26~58 min,平均(39.8±9.4)min。8例膀胱造瘘BPH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8例膀胱造瘘BPH患者的基本资料(±s)
表1 8例膀胱造瘘BPH患者的基本资料(±s)
注:IPS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QoL:生活质量评分;PV:前列腺体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images/BZ_62_1260_2153_1879_2218.pngimages/BZ_62_1879_2153_2258_2218.png年龄(岁) 79.8±4.5images/BZ_62_1260_2285_1879_2350.pngimages/BZ_62_1879_2285_2258_2350.png造瘘前IPSS 28.8±2.8images/BZ_62_1260_2415_1879_2481.png images/BZ_62_1879_2415_2258_2481.png术前 PV(ml) 124.6±51.2images/BZ_62_1260_2546_1879_2611.pngimages/BZ_62_1879_2546_2258_2611.png
2.2 临床成功 7例栓塞双侧PA患者中,6例术后(40.8±15.5)d(21~61 d)拔除膀胱造瘘管(图1),1例术后恢复自主排尿,但合并脑梗后遗症,决定保留造瘘管(图2);栓塞单侧PA的患者未能拔除造瘘管;术后拔除造瘘管成功率为75%(6/8)。
图1 BPH,膀胱造瘘2个月。2015年11月行PAE,栓塞双侧PA,术后61 d拔除造瘘管。左侧髂内动脉造影示左侧PA(箭)起源于左侧闭孔动脉(箭头),超选择插管左侧PA(箭),C臂锥形束CT扫描示左半前列腺强化明显,无明确交通支,缓慢注入栓塞颗粒,直至造影剂滞留(星号)(A~C);超选择插管右侧PA(箭),行血管造影及C臂锥形束CT扫描,右半前列腺强化明显,无明确交通支,缓慢注入栓塞颗粒,直至造影剂滞留(星号)(D~F);术前前列腺增强MRI扫描示膀胱造瘘管清晰可见(箭头),矢状位及横轴位可见前列腺强化,估算PV为166 ml(G、H);术后18个月复查前列腺增强MRI,留置造瘘管形成的窦道已愈合(箭头),PV明显缩小至47 ml,双侧腺体梗死区域明显(箭,I、J)
图2 BPH,膀胱造瘘13个月,PAE栓塞双侧PA,术后21 d恢复自主排尿,因脑梗后遗症未拔除造瘘管。术前前列腺增强MRI扫描矢状位示膀胱造瘘管清晰可见(箭头),冠状位和横轴位可见PV明显增大,动脉期强化明显(星号),PV为171 ml(A~C);术后6个月,复查前列腺增强MRI,造瘘管未拔除(箭头),PV明显缩小至78 ml,腺体呈环形强化,中间梗死区域显著(箭)(D~F)
2.3 随访结果 6例拔管患者随访 12~40个月,平均(25.3±11.3)个月,其中1例术后14个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1例术后17个月自然死亡。拔管成功的6例患者术后LUTS逐步缓解,IPSS、QoL不同时间点(术前、拔造瘘管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变化分析,IPSS(F=109.6,P<0.001)、QoL(F=158.0,P<0.001)术前与拔造瘘管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V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变化分析,PV(F=16.2,P=0.006)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术后12个月,Qmax(9.7±1.9)ml/s,PVR(18.4±12.5)ml(表 2)。未拔管的2例患者中,1例栓塞双侧PA,随访6个月,IPSS由造瘘前的25分降至12分,PV由术前的171 ml缩小至 78 ml,因合并脑梗后遗症未拔除膀胱造瘘管;1例栓塞单侧PA,随访6个月,LUTS无明显改善。
8例患者PSA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24 h、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变化分析,术后24 h达峰值,平均(119.0±80.9)ng/ml,为术前平均值(5.3±2.4)ng/ml的 2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平均(5.6±3.6)ng/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平均(1.7±1.1)ng/ml、6个月平均(1.7±1.3)ng/ml,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拔除造瘘管的6例患者PAE前后主要指标变化
2.4 并发症 3例患者出现SIR A级并发症,其中1例会阴区轻微烧灼感,1例发热,1例发热并一过性血尿,除术后血尿患者给予膀胱冲洗外,另外2例患者均未特殊处理,所有并发症均在术后1周内消失。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对于高龄、合并症多且药物治疗无效的 BPH患者,外科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9],大多选择长期插尿管或经耻骨上膀胱造瘘。PAE是治疗BPH的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性小等优点,高龄患者也能获得满意的疗效[10-13]。近年,有学者对 BPH相关尿潴留留置尿管的患者行 PAE治疗,临床有效率达80.5%~91.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6]。
膀胱造瘘患者与经尿道留置尿管患者的共同点为药物治疗无效、不适合行外科治疗,区别在于膀胱造瘘患者的病情更复杂,治疗难度更大。本研究结果显示,8例膀胱造瘘患者的PAE治疗在技术上均获得成功,术后拔除造瘘管成功率高达75%(6/8),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影像技术采用DSA联合C臂锥形束CT,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14]。栓塞技术采用“二步栓塞法”——先用50 μm小规格颗粒栓塞PA末梢,再用100 μm规格颗粒栓塞PA近端,安全性与国外采用单一较大规格颗粒栓塞法无显著差异,临床有效率、前列腺缺血范围及PV缩小率均高于国外研究结果[15-17]。
本研究中,2例患者拔除造瘘管失败,其原因为:①PA严重纡曲硬化,1例患者一侧超选择插管失败,栓塞单侧PA较栓塞双侧效果差;②选择的患者不理想,1例患者脑梗后偏瘫,尽管PAE解决了下尿路梗阻问题,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在术前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评估髂动脉及分支情况,对患者行初步筛选[18]。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 BPH患者,需综合评估并慎重实施PAE。
本研究最大的临床意义在于证实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的 BPH患者有希望通过 PAE方法拔除造瘘管、恢复自主排尿,改变了部分高龄、合并多基础病BPH患者带管终老的现状,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尿动力检查等数据采集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