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2019-07-23刘雅芳武巧玲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运动评价发展

刘雅芳,王 莉,武巧玲,韩 松

(1.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3.四川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运动休闲城市是具备良好的运动休闲环境、完善的运动休闲设施、发达的运动休闲经济和丰富的运动休闲活动,并且使绝大部分居民和游客能够体认、实践健康生活方式的休闲城市。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就明确提出“要形成以运动休闲城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乡村为节点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健身休闲需求”[1],体现了政府部门对运动休闲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然而因为运动休闲城市目前还属于较为前沿的城市类型研究,现阶段对其发展评价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适宜的测算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梳理了学者对相关城市评价及测算方法的研究,如李先雄等利用AHP法,以体育经济、体育人口等六大指标构建了体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部分权重进行赋值[2]。宋忠良等利用AHP法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8个方面构建了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出北京在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发展中的实现程度[3]。曹新向等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来测量城市休闲整体休闲能力,将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休闲主体、休闲客体和休闲介体三个方面[4]。吕宁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由含有33个指标构建的城市休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模型分析,并提出了不同模型下休闲城市发展的不同模式和方向[5]。笔者借鉴上述研究,鉴于运动休闲城市内部结构要素的非线性特征,提出了适宜的、有针对性的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大连等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城市运动休闲发展困境及发展对策,为中国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1 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模型

1.1 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向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西南大学等7所院校的15位相关领域专家发放问卷进行指标筛选和意见征询。经过两轮专家论证及体系修正,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建立了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具体研究过程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我国运动休闲城市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表1 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2 确定评价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可知,目前较为常用的相关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评价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本着力求评价结果最大限度客观、准确的原则,经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了灰色关联法和熵值法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原因:1)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6],它能够反映信息内部的有序程度和效用价值。另外,计算出的熵值还能够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通过计算指标的变化程度推导出各个指标的权重,重要的是该方法与常用的主观赋权法相比较而言,避免了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其统计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2)灰色关联法是根据指标间的相异程度来衡量和判断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是变化态势的度量,与此同时它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克服指标数据单位的不一致问题。本研究将灰色关联系数与熵值法计算出的权重进行加权,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即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运动休闲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总的来说,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本身是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且关系错综复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非线性结构,故选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和科学性。

1.3 评价模型设计

1.3.1 熵值法的计算方法 在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然后再对指标进行赋权,最终得到指标客观的权重评价[7]。计算步骤如下: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后能够使各个指标更具可比性。

2)对标准化后的数值进行平移处理,目的是消除标准化处理后出现数值较小或负值的现象。

其中H为指标平移的幅度,一般取1。

3)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5)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为:

gj=1-ejj=1,2,…,p

6)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

1.3.2 灰色关联评价的计算方法 计算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初始化。通过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使数据统一衡量尺度,便于指标间的比较和分析[8]。

2)计算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的绝对差值,计算公式如下:

[|xij-x0j|Δ0i(j)]n×pi=1,2,…,n

j=1,2,…,p

3)计算指标体系的灰色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ρ为常数,通常情况下,ρ取0.5,本文中ρ等于0.5。

1.3.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方法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即灰色关联系数与熵值法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为:

2 我国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

由于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建立在城市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因此选择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发展较好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有些城市具有的运动休闲资源较为突出,同时也把几个计划单列市纳入进来。另外,鉴于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城市对某些指标的数据尚未统计完全),为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对城市名单进行了部分调整。最终,确定了由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和重庆市)、16个省会城市(石家庄、沈阳、西安、太原、济南、郑州、杭州、成都、南昌、南京、武汉、长沙、广州、昆明、福州)、5个计划单列城市(大连、青岛、厦门、温州、深圳)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数据为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但个别城市存在某些指标数据统计不完全的现象,在数据缺失情况下以2016年指标或全省平均值进行替代。数据来源:1)《2017各城市统计年鉴》《2017年各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2017各城市环境质量公报》《2017各城市旅游发展公报》等。2)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各市体育局统计数据,包括各市体育局群体处、竞赛处数据,其中涉及到《全国体育赛事计划表》《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方面资料。3)网络搜索和相关网站。如PM2.5监测网、知识信息查询平台、各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各城市门户网站等。

25个城市的测算结果见表2至表5、评价结果见图1至图7。

表2 25个城市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1)

表3 25个城市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2)

表4 25个城市运动休闲评价的各项参数数值

表5 25个城市运动休闲综合评价值

2.1 结果分析

2.1.1 综合评价 依据城市运动休闲环境、城市运动休闲基础休闲力和城市运动休闲核心休闲力权重,加权各类综合得分值,得到25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得分。按照综合评价结果,对所评选的25个城市进行是否达到运动休闲城市发展水平的判定,其判定标准有:1)按照灰熵模型综合评价值的划分标准,当综合评价值≥0.6时,即达到评价标准,判定其为运动休闲城市。2)因所选25个城市样本量能够较全面地覆盖我国各个地区,且各城市运动休闲水平都处于各省前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城市运动休闲发展水平,所以取25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平均值0.556 804作为潜在运动休闲城市评价标准,当0.6≥综合评价得分≥0.556 804时,判断其为潜在运动休闲城市。而低于此平均值的城市,则认为其尚未达到运动休闲城市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符合运动休闲城市评判标准的城市有北京、大连、青岛、厦门、南京、杭州和上海7个城市;符合潜在运动休闲城市评判标准的城市有广州、福州、成都、天津、南昌和温州6个城市;石家庄、深圳、重庆、沈阳、武汉、昆明、长沙、济南、太原、西安、郑州、合肥等12个城市则因某些方面不足尚未达到运动休闲城市和潜在运动休闲城市的评判标准。

图1 25个城市运动休闲综合评价排序

2.1.2 主要领域评价 为进一步探究各个城市运动休闲发展的具体特点,本研究从运动休闲城市发展的6个主要领域(二级评价指标)分别进行测量和排序,并对其进行分析。

1)运动休闲自然环境。运动休闲自然环境的优劣是保证运动休闲城市具有发展潜力和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领域。在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自然环境排名中,排在前三名的城市是北京、厦门和昆明,可见这3个城市的自然资源优势较为明显。但其优势却有所不同,北京在可开发的户外资源方面优势较为明显,厦门和昆明则在户外天气质量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排在后三位的城市则是济南、太原和石家庄,特别是石家庄的评价值与其他城市有较大差距,这与近年来北方城市的污染指数较高有关。虽然各个城市所拥有的户外可开发资源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是各个城市在运动休闲发展中应努力改善和优化城市空气质量,为人们参与户外运动休闲创造优良的环境,增强人们户外活动的幸福感,这也是2018年国务院颁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

图2 25个城市运动休闲自然环境排序

2)运动休闲社会环境。运动休闲社会环境是运动休闲城市的“大环境”,为其整体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社会环境排名中,排在前三名的城市是大连、上海和北京,且大连的评价值要高于第2名11%,其主要优势在于旅游业占GDP比重较高。虽然上海和北京的旅游收入相当可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北京累计旅游收入已超4 000亿元,同比增长10.36%),但是作为综合性城市,其GDP产值结构发展都较为均衡和发达,因此,上海和北京在此项指标中并不具明显优势。另外,从原始数据看这3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均高于全国平均值(根据《2017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7岁)。排在后三名的城市为福州、沈阳和石家庄,说明这些城市无论是在城市整体的经济方面,还是城市休闲形象的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

图3 25个城市运动休闲社会环境排序

3)运动休闲设施和场所。运动休闲设施和场所是影响居民日常运动休闲的主要因素,是解决“去哪儿锻炼”的有效途径。在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设施和场所排名中,前三名是厦门、杭州和南京,其中厦门和杭州在“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这项指标中,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值(截至2017年底,我国目前人均场地面积仅为1.66m2[9]),而南京则在拥有的大型体育场馆方面更具优势,这与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有莫大关系。另外,“15 min健身圈”是城市体育设施空间规划合理的具体体现,在2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已达到100%覆盖,其中青岛甚至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在城市社区布局上完成8 min健身圈。而从杭州2018年发展规划获知,杭州在2022年将实现重点区域的5 min健身圈,届时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从第14位深圳到第25位西安的评价值看,这些城市的评价值相差无几,但与其他城市存在差距,说明这些城市在运动休闲设施和场所方面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大城市运动休闲的硬件建设。

图4 25个城市运动休闲设施和场所排序

4)运动休闲人员和组织。运动休闲人员和组织是运动休闲城市发展的后备力量和保障力量,并且“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组织数”和“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这两项指标共同反映了社会体育组织化的发展程度。在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人员和组织的排名中,济南和沈阳排在第1位和第2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领先优势。另外,从原始数据看,在“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重”这项指标中25个城市的整体发展均不理想。以运动休闲发展较为活跃的北京为例,2017年北京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约为15万[10]。目前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数约为440多万,据有关部门推测,要实现2025年中国5万亿的体育产业总目标,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将超过600万人[11],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数空缺极大。另外,从排在后十位的城市发展状况看,它们的评价值均低于0.5,说明在运动休闲人员和组织方面的建设力度还比较薄弱,需要着力加强。

5)运动休闲经济。运动休闲经济是运动休闲城市发展良好与否的直接体现,是运动休闲环境和城市基础运动休闲力两者发展的必然结果。在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经济的排名中,北京排在首位,且北京的评价值比第2位要高21%。从原始数据看,25个城市中目前已有12个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6年的55%已上升到2017年的57%[12]),均表现出较强的运动休闲消费实力和意愿。在“人均社会体育经费投入”指标中,作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以绝对优势胜过其他城市。此项指标的投入越大,说明政府对城市运动休闲发展的重视程度。在“体育彩票销售额”指标中,此项指标的数额越大预示着彩票公益金的数额也就越大,反哺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就越多。因此,从25个城市的评价值看,只有北京的评价值超过0.6,说明其余城市在运动休闲经济方面表现还需着力加强,特别是居民的运动休闲消费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引导和培育。

图5 25个城市运动休闲人员和组织排序

图6 25个城市运动休闲经济排序

6)运动休闲活动。运动休闲活动是反映运动休闲发展水平最直接的指标,在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活动的排名中,北京和上海排在第1位和第2位,并且以绝对优势高于其他23个城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5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达41.3%左右[13];从25个城市的原始数据看,已有15个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这些城市居民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体育运动意识。此外,举办赛事的多少、赛事级别的高低不仅是该地区民众对体育赛事接受度和热情度的体现,更是影响一个城市的运动休闲氛围的重要因素,在此方面北京、上海等城市依然具有凸显优势。从第13位天津到第25位石家庄的评价值均低于0.6,表明这些城市的运动休闲活动不旺盛,还需要再加大运动休闲环境和基础运动休闲力的建设,以培育城市居民的运动休闲活动习惯和热情。

图7 25个城市运动休闲活动排序

3 我国运动休闲城市的建设路径

3.1 建设运动休闲综合体,营造城市运动休闲文化场景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指出,城市所创造的物质环境秉承现代城市动态性和综合型特点的同时,要强调建筑、城市、社会文化的统一[14]。尽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运动休闲设施资源的发展是创造运动休闲价值和运动休闲需求的基础,但是真正能够把运动休闲设施资源加以合理整合,使其承载更多城市运动休闲综合功能、文化内涵的实体建设却不多见。根据上述25个城市发展的数据分析,发现其发展主要面临两大突出问题:1)没有处理好运动休闲设施资源与运动休闲人文资源的关系,严重缺乏运动休闲项目与文化环境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导致运动休闲设施资源开发单一、供需结构失衡、文化特征不足等问题。2)没有处理好运动休闲设施资源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大部分城市依然将扩大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作为发展运动休闲城市发展的主要方面,如此单一发展容易造成运动休闲资源与城市需求、城市规划相脱节。实际上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是为了人们更好地生活所创造的空间形态,正如城市进化论所言:城市进化得越完善,其城市散发的“文化场域”功能也就越强烈,就越能促进人类自身向更高阶段发展。可以说运动休闲设施资源的建筑规模、区域位置、功能组合、造型设计等方面都是运动休闲城市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我国运动休闲城市发展中的欠缺之处。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运动休闲场地设施在城市建设中的样态和发展经验[15-16],我国运动休闲场地设施发展趋向应围绕两方面展开:1)利用运动休闲综合体。运动休闲综合体,也称体育服务综合体。它是近年来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创建的以运动休闲为核心的,融运动、商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复合功能的新型体育设施。它的出现是在城市升级背景下,将运动休闲上升到与吃、穿、住、行同一高度的具体显现,是对“运动”上升为“运动休闲”这一认知观念转变的标志。一方面它将实现体育设施、场馆的多功能使用,能够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消费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人们的运动休闲需求,并引导人们的运动休闲意识;另一方面它将设施场地的单一运动功能与其他资源功能相结合,集创新、多元、活力于一体,能够引导多“热点”消费,由此将促进运动休闲城市向纵深发展。2)营造城市运动休闲文化场景。“场景”是近年来互联网思维下热议的一个传播学词汇,它的应用价值在于以人的体验为落脚点[17],是空间与情境、虚拟与现实的耦合。国外运动休闲设施的设计中多以此为策略,即以复合视角创造场景氛围,在设计上可利用大胆的色彩、街道景观、几何元素、新型健身方式、模拟运动项目等元素,通过营造新的运动休闲文化场景,使人在身体运动参与中、街景文化感受中体验新的运动休闲理念,同时这也是把运动休闲融入城市文化的重要过程,从理论和现实结构所言,这是城市本原的高级化过程,即“城市文化基因”的逐步嵌入,由此将建造融生活、文化、幸福于一体的城市,并最终凸显“城市生活更美好”的理想现实。

3.2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动力

随着城市运动休闲的蓬勃发展,政府在对运动休闲城市进行科学规划和战略思考上均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探索运动休闲城市多元发展的同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部分城市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均衡,譬如太原、郑州等一些城市的社会体育经费投入远低于25个城市平均水平;这也是导致城市运动休闲设施密度、运动休闲活动开展频率等低于同等城市发展水平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政府在引进民间资本、扶持重点项目、培育社会力量方面存在政府职能让渡不到位、不完全的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以外主体的参与热情,导致不能形成有效的循环机制,从而影响城市运动休闲“自建”“造血”功能的发展。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是破解现行运动休闲发展难题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运动休闲发展的方向。根据理论研究和国外实践经验,激发社会力量活力的实施路径主要有:1)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将一部分职能让渡给市场或社会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又要利用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发挥的作用,探索新的运动休闲城市发展路径,逐步将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管理模式转变为由社会力量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管理模式,譬如以社会资本建设运动休闲设施、以体育社团盘活大众体育赛事、以体育企业活跃体育市场等[18]。2)重视政策鼓励,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显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财政补贴政策的优化,以减税或免税的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运动休闲项目,引导体育社会团体、体育基金会以及其他体育社会组织将更多资金投入到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中。

3.3 培育运动休闲观念,拓展运动休闲消费市场

社会物质水平的极大丰富促使人们转向对精神文化的高度需求,从现行休闲消费领域看,人们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物质决定生活水平”的衡量标准,对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消费已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对休闲活动的重视。但是,尽管目前人们已认识到休闲的重要性,但运动休闲成为生活方式还并未完全确立,究其原因,旧有体育观念的长期禁锢以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长期失调等方面的制约,使得运动休闲成为生活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度开发。从上述25个城市的实际发展数据来看,大部分城市普遍都有着不错的休闲基础,例如在运动休闲活动领域中有15个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运动休闲经济领域中有12个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这也充分说明运动作为手段的休闲方式还并未完全得到普及。按照城市规划学理解,这是城市运动休闲资源与城市人口关系衔接不当所造成的问题,当然,这种“不显性化”问题也是目前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从国外运动休闲发展经验来看,对运动休闲消费的提质扩容目前已成为进一步推动运动休闲发展的主要途径,其中培育运动休闲消费观念是拓展运动休闲消费市场和提高运动休闲消费水平的有效推动力。一般来说,培育运动休闲消费观念可以从加强运动休闲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培养人们健身兴趣和习惯、加大运动休闲消费品牌宣传力度等方面入手。同时各个城市还应结合其自身拥有的丰富运动休闲资源拓展运动休闲消费市场,主要途径包括:1)支持和拓展特色运动休闲项目发展,引导消费热点,这就要求运动休闲城市依据自身城市资源的禀赋条件,有计划地进行战略部署和建设一系列配套设施。2)支持和引导“观赏消费”为主的赛事活动,满足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各个城市应在已有赛事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和打造有品质、有影响力的各级赛事活动,加大其赛事观赏性。3)支持和推动新型体育用品消费,以适应目前实物消费的新趋势[19],这就要求在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中,应鼓励更多体育用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结合目前智能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热潮,促进人们运动休闲消费结构的升级。

3.4 树立融合理念,促进运动休闲产业跨界发展

运动休闲产业潜力巨大、运动休闲市场亟待开发已是业界公认的事实。然而,在对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发展程度评价中发现,服务业在整个运动休闲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体育赛事“叫好不叫座”、体育产业从业人口数量短缺等问题已在事实中得到验证。目前来看,这是由于运动休闲产业并未发展到与当今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阶段,归根结底是运动休闲产业与运动休闲文化之间并未完全渗透,导致我国现行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处于半开化状态。与西方发达国家运动休闲产业相比,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体育产业占GDP比例为0.7%,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2%[20]。因此要警惕运动休闲产业“热”而“不强”的现象。在问题清晰的情况下,如何激发运动休闲产业活力,如何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的现实中满足运动休闲需求的多样化,成为目前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中尤为迫切的问题。

国外运动休闲产业的成长实践表明,促进运动休闲产业的优化和持续发展,必须打通运动休闲产业与高关联产业的边界,使运动休闲产业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体系的成熟和壮大。目前来看,我国运动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已初现端倪,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现阶段在运动休闲城市建设中更应推动运动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使其成为拉动城市内需的新动力。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一的运动休闲产业,与其高度关联的产业有旅游、文化、传媒、康养等诸多产业。与这些产业的融合发展,对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而言不仅能够激发运动休闲产业新活力,还能够促进运动休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其融合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将运动休闲的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植入当地旅游与文化要素中,从而形成以运动休闲为主体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这种融合思路是推动“产城融合”的有效手段,一方面能够开发运动休闲城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快运动休闲城市的转型速度,同时完善城市交通、娱乐、餐饮等一系列功能的建设和发展[21]。由此可见,运动休闲产业的跨界发展对运动休闲城市发展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深度正在逐步扩展。

4 结束语

创建运动休闲城市已经成为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与健康中国战略的综合发展目标之一。城市运动休闲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内部要素呈非线性结构。本研究引入灰色理论和信息熵概念建立运动休闲城市灰熵分析评价模型,对衡量与提升城市运动休闲力,创建运动休闲城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我国25个城市的运动休闲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主要领域评价,并划分出大连等7个运动休闲城市、广州等6个潜在运动休闲城市和其余尚未达到评判标准的城市。我国运动休闲城市的发展路径应朝着建设运动休闲综合体、营造城市运动休闲文化场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动力,培育运动休闲观念、拓展运动休闲消费市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促进运动休闲产业跨界发展四个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运动评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正经运动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教师发展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