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境、设问、选项维度例析政治选择题命制
2019-07-22成洁
成洁
摘 要:情境、设问、选项是选择题命制的三要素。情境的创设要真实适切,坚持简约灵动、多元呈现、微观翔实的特点;设问的拟制要精准多维,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关键能力;选项的设置要严谨灵活,应与情境材料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关键词:情境;设问;选项;政治选择题;命制
选择题一直因其覆盖知识面广、评价客观等优点,而成为政治试卷中稳定的题型。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如何以选择题为依托,公正、科学地测评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是命题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几道选择题的命制过程,尝试从情境、设问、选项的视角,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选择题的命制策略。
一、创设真实适切的情境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的信号发送博弈理论,人们只能通过创设适切的评价情境,从而诱发可观测的行为表现特征等信号来推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1]因此,源自于真实生活,同时又被结构化的情境是引发真实预期行为表现的“催化器”,在选择题的命制中尤为重要。创设情境材料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特点:
1.简约灵动
公平、无偏的关键在于让所有考生同等地获得关于考试的信息,在于考试中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对考生进行测量,在于命题时选择的材料不偏不倚,在于试题的表述简单、明了。[2]情境材料的字数一般控制在150字以内,命题者应着力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创设简约明了但又信息支持充分的任务情境。如果材料中包含无关的内容,实际上会对考生产生无效刺激,干扰考生作出符合其核心素养水平的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考试测评的有效性。
2.多元呈现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提出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他认为,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语言、判断等,可以称作“语言脑”。右半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又可称作“艺术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美术等。考虑到有些学生比较擅长于处理文字材料,而有的学生擅长于处理图表信息,展示图文并茂的情境材料能够给予不同考生发挥各自才能的机会,因此,命题者呈现情境的方式适宜多样化,可包含文字素材、图表、漫画、实景照片等。这样既可以使得卷面活泼灵动,也可以缓释学生因为阅读大量文字所产生的疲劳感和紧张感。
【例1】 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见右图)。材料表明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汉字的一笔一画,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例1是南通市的一次模考原题,在打磨成型前,其情境材料没有配图。磨题中有老师提出,情境素材过于简洁抽象,建议以“安”字入境,并辅之以图示,从而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汉字的理解。修改后的情境厚实生动,引入的图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之美,增强了试卷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及深厚的文化自信。
3.微观翔实
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离不开具体真实的情境材料作为舞台和依托。命题时,教师可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并按照个体、组织、市场、地区、国家、全球等六个维度筛选时政素材。但是,教师更应依托宏观背景,挖掘鲜活生动、真实性强的案例素材,进行内容具体翔实的微观叙事,展现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复杂开放生活场景的素养水平。
【例2】 新疆各族儿女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材料表明
A.我国各民族人民充分享有自治权
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D.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
该题初看没有问题,但细究下来不由发现,其情境材料虽然聚焦民族问题,但材料内容大而空,并不能给学生实质性的信息提示,也无从诱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展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水平。修改后的题目如下:
【例3】 近年来,新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广大干部职工通过结对子、认亲戚等方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让心和心贴得更近、情和情交得更深,真正成为一家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A.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B.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充分享有自治权的真实写照
C.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保障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奋斗
与原题比较,“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更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情境选材切口小,素材呈现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通过对這一活动的描述,学生对国家促进民族团结的举措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对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新型民族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同。可见,题目的修改更有利于命题者对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表现出的素养水平进行准确有效的推断和评价。
二、拟制精准多维的设问
设问是连接评价情境和选项的桥梁。设问是否巧妙,能否测评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思维品质的高低,考量着命题者的智慧。核心素养时代下,我们的命题重点并不在于试卷覆盖的知识范围是否全面,而在于能否考核学生应对新的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有老师在命题时说,要通过考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事实上,根据安德森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生的认知过程不仅包含“理解”,还包含“记忆/回忆、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只不过,“理解”在平时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而即使对于“理解”这一认知类型,也包含多种亚类,如“解释、举例”等。那么,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才算“理解”了呢?教师如何全方位且精准地来评判学生的“理解”能力呢?笔者以布鲁姆教育目标中的“理解”认知过程为例,结合其过程中的七个亚类,介绍选择题常见的设问表达(见表1)。
表1 “理解”认知过程维度的各亚类及常见的选择题设问表达
[亚类 定 义 常见的设问表达 解释 将信息从一种表现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对材料(图表)理解正确的是;由此可见;以上数据显示;此举表明;材料体现了…… 举例 找到概念和原理的具体例子或例证 下列观点属于某哲学派别的有(示例);下列做法属于该战略的是(示例)…… 分类 确定某物某事属于一个类别 材料体现了……(概念、原理);这属于……(概念、原理)…… 总结 概括总主题或要点 给下列材料拟定一个标题…… 推断 从呈现的信息中推断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由此可以推断出;上述举措旨在;此举有利于…… 比较 发现两种观点、两个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下列选项与漫画(古诗)蕴含哲理相近的是;不同哲学派别(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 说明 建构一个系统的因果关系 这得益于;这是因为;其根据是…… ]
结合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份试卷中频频出现“这表明”“这体现了”一类的设问时,命题者实际上仅仅是在考核学生“理解”认知过程中的“解释”能力,更遁论考核学生其他的认知能力了。这也启示命题者,要使試卷能够全面缜密地考核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关键能力,应立足全卷,统整试题的测评目标,结合情境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设问。
作为命题者,更深层次还在于设问时要认真思考:问题设计除了要指向哪些学科知识,还要考核哪些能力?为了考核这些能力,应设置哪些任务场景和设问表达以激发学生的真实表现和素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解答,促使过去以知识为导向的设问观切实地转变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设问观。
三、设置严谨灵活的选项
1.选项应和情境材料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一方面,选项应紧扣情境材料蕴含的知识内核设置。命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给出的正确选项虽然与题干有关,但是,并不能对情境的特定信息、任务指向做出精准的归纳和解读,因而影响了命题者对学生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精准程度的判断。
【例4】 2019年3月14日,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举行首映,惊艳四座。它取材自同名京剧剧目,更引入了先进的全套杜比全景声制作流水线,让该剧在新技术、新载体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中可知
①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科技能够实现文化传播途径的根本变革
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④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该题在应答时,按照首先排错的原则,②说法错误,科技能够实现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而不是“途径”的根本变革。④也是错项,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以,答案只能选择①和③。可是,仔细研究题意,情境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得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在艺术呈现形式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其背后支撑的学科知识是: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和③虽然与题意有关,但并不足以说明情境所反映的实质问题。后期,我们将选项进行修改(见例5),并将正确题肢设置为“科技能够实现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这样,就契合了情境材料中的核心内容,能够考核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力和是否能用关键知识和原理加以论证说明的应用力。
另一方面,情境材料不应对选项有提示作用。如果试题情境材料对选项有提示作用,那么,有学生就可以从中寻找线索并选出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展现的是基于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例3在打磨过程中,我们曾一度把选项设为“促使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奋斗”。但仔细斟酌,这一选项其实就是题中“民族团结”的同义语。于是后期我们将其作了调整,改为“保障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奋斗”,虽然仅仅是“促使”变为“保障”一词的修改,但能够提供“保障”的一般是制度或法律,作为“民族一家亲”的具体活动显然不能为民族团结提供保障。通过调整,这一选项不再是对情境的重复表达,而是测试了学生分析推断问题的能力。
2.巧妙设置具有迷惑性的选项
为降低选择题猜测的应答概率,从形式上看,命题者应尽可能创设句式长短、句型基本一致的选项。从这个角度看,前面4个例题基本都满足要求。
从内容上看,要增加选项迷惑性,可以将教材中易混易错观点、学生的典型错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与题意关联度不大)等设置为选项。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包含一定的思维误区,如果能对易错易混点发问,既可以拨开学生认知上的迷雾,又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有效的推测。此外,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一般为学生所熟悉,学生很少会怀疑其正确性。如果将与情境主旨不能契合的概念原理设置为选项,则更能迷惑复习中死记硬背、不能活化知识的学生。
要获取学生预期的关键行为表现,命题者还必须按照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梳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与材料表述相融合,增加选项的同质性,减少学生的猜测概率。将学科知识融于情境材料的叙述语境中,能将学生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打通,促使学生结构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提升自己信息加工、逻辑推理的素养水平。
后期,我们将例4修改为:
【例5】(题干不变,略)
A.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
B.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C.科技能够实现文化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
D.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该题正确答案选择C。A、B、D均是针对教材的易混淆处和学生的思维误区设置,具有较强的迷惑性。选项A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选项B错在将文化发展的实质误认为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正确说法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至于选项D,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非“现代信息技术”。
例5选项设置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将基本原理和情境材料自然地融入,语句的表达紧扣情境材料,而关键词句则是《文化生活》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种设计提升了命题质量,考核了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情境、解决问题的理解力和应用力,也促使学生日常学习中能够自我建构知识、自觉思考学科知识的意义。
核心素养时代下,选择题的命制是一项艰苦复杂但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它有待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将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推向深入,切实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力求客观准确地测出学生的真实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33.
[2]雷新勇,周群.试题命制的理论和技术(一)[J].考试研究,20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