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引导核心素养落地的航标
2019-07-22张翰张春生
张翰 张春生
摘 要:当前,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教学目标成为摆设。教学目标在引导核心素养落地中要真正发挥作用,仅仅依靠规范教学目标叙写方式还不够。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目标,应该三维一体,而不是彼此割裂;应该贯穿始终,而不是前后脱节;应该反复打磨,而不是一次成型;应该个性缤纷,而不是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才能真正有用,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引导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航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航标
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设计教学目标的实际价值和叙写教学目标的方式存在困惑。一些教师认为设计教学目标只是为了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因此,在叙写时更多的是沿用课标、教参中的一般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发挥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提出了规范性的教学目标叙写方式。但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单纯地规范教学目标叙写方式,虽然表面上目标陈述规范了,但教师还是不能体会到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对教学设计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甚至会认为这种规范只是做表面文章。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如何使教学目标在指向核心素养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这成为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以“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教学目标设计从1.0版到4.0版的迭代过程为例,探讨如何让教学目标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一、教学目标应该三维一体,而不是彼此割裂
在原有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设计采用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单列并分别表述的方式。以“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王老师第一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称之为1.0版)如下:(1)知识目标:能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能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能分析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能提高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上述教学目标除了难以观察和测量外,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缺乏具体的知识内容载体而显得空洞、抽象。“辩证的观点”所包括的内容较多,这里究竟是指什么语焉不详,这一能力又依托什么知识内容来培养和提升也没有提及;“自觉维护市场秩序,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在哪一具体教学内容中形成,借以形成这一价值观念的具体教学活动是什么都是一团雾水。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教学目标只是当作一种形式,很少思考目标是否有用,怎样才能真正有用,以上问题自然也就找不到答案。这种三维割裂、逐一表述的教学目标不能对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人们愈发认识到,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现要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能力再到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但教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设计和表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又感到迷茫。我们认为,三维目标的起点是知识内容,能力和价值观目标是依托知识内容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先将所学知识内容切块,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一知识板块需要或准备实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别是什么。这种对教学目标在思维上的切割把握住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和意义,这有利于全面、深入、细化地把握教学目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块知识内容都一定要挖掘出三维目标,如果这一知识内容没有或难以实现价值观目标,那就侧重实现其知识和能力目标,在陈述目标时则采用诸如“经历(通过、结合)……探究(感悟)……能识别(区分)……提高(体会、增强)……”等三维整合的方式。这既有利于体现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又有利于課时教学目标的实施,也有利于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要素的落地。
按照以上思路,王老师首先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内容分为三块:市场调节、市场失灵、市场秩序。围绕上述三个知识板块分别厘清了其三维目标,将三维割裂的1.0版的教学目标迭代为三维一体的2.0版:(1)能结合具体案例解释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2)能结合某一具体商品举例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提高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能结合某一具体商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揭示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树立自觉维护市场秩序,认同诚信为本的观念。在2.0版的教学目标中,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缺点是“提高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具体能力目标的知识载体;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是“诚信为本观念”这一价值观目标的知识依托。这样,教师能清晰明确地知道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要素的知识载体,思考在这些载体上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要素目标,进而可以反思教学有没有达成核心素养的要素目标,为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落地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应该贯穿始终,而不是前后脱节
如果说教学目标的陈述是“说”,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则是“做”,只有当二者一致的时候,教学目标才对教学活动设计起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的意义。要达成二者之间的一致,一方面,我们要考虑是否针对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设计了教学活动后要反观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致。以王老师2.0版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单独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为规范,但是当把他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进行比照后我们却发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是脱节的。如目标(3)是“能分析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树立自觉维护市场秩序,认同诚信为本的观念”,但从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推导出的教学目标与前面所陈述的这一教学目标却不吻合。在后面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并非是指向区分、组织、归因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找到与“认同诚信为本的观念”这一价值观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因此,目标落空是必然的。
经过交流我们发现,造成以上不一致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将教学目标放到整个教学设计的链条和大框架中去思考,只是将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孤立的环节,就教学目标写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一致性的思路,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要和整个教学流程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要引导整个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要体现和落实教学目标。王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以自己母亲从事蔬菜种植的案例为主线,设置了“妈妈的唠叨”“妈妈的精明”“妈妈的懊恼”“妈妈的叮咛”四个篇章,通过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王老师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脱节的2.0版的教学目标迭代为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匹配的3.0版:(1)结合“妈妈的唠叨”的情境,能指出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2)通过对“妈妈的精明”的情境探究,能归纳出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优点。(3)通过对“妈妈的懊恼”的情境探究,能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提高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妈妈的叮咛”的情境中问题的辩论,能解释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教师发现,按照以上思路设计教学目标,一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为一个相互呼应的过程;另一方面,做到了教学目标表述的具体化、可观察、可评价。这样,教学目标的叙写不再无从下手,教学目标不再是无用的摆设,学科核心素养在每节课中的落地有了更为扎实的抓手。
三、教学目标应该反复打磨,而不是一次成型
教学目标是引导活动设计的目标,活动是依据教学目标的活动。但我们知道,实现一般教学目标的具体教学目标方式是多样化的,也是可选择的。教学设计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迭代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不断进行优化。教学活动要随着教学目标实现方式的调节而调整,教学目标的叙写也需要随着教学活动设计的变化而优化。正因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不可能是一次成型的,需要在多次的磨合过程中二者才能逐步走向一致。
就具體的操作来说,我们应该是先设定教学目标的大方向,然后再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和调整教学活动后我们要再回头来看,活动设计与目标的陈述是否吻合,在多次反复的磨合调整过程中不断审视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实现二者的动态统一,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才是真正有用的。如在分析王老师3.0版的“市场配置资源”教学目标中发现,教学目标达成的条件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都是通过提供文本形式的情境进行探究,缺乏多样性、生成性和活动性的特点,情境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容易引起学习的疲倦。这时候需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认识到这一点后,王老师在对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上再次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迭代为4.0版:(1)结合“妈妈的唠叨”的情境,能绘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和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思维导图。(2)通过对“妈妈的精明”的情境探究,能归纳出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优点。(3)以小组合作方式,对“妈妈的懊恼”情境中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加以区分,提高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4)针对“妈妈的叮咛”情境中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能评析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提高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诚信观念的认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这一迭代过程中发现,指向核心素养要素的教学目标引导着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当教学活动设计调整后也需要回溯教学目标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二者在多次磨合中达成一致。
四、教学目标应该个性缤纷,而不是千人一面
从“市场配置资源”教学目标设计由1.0版到4.0版升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设计教学目标要以课标和教参中的一般教学目标为基本遵循,但每位教师实现一般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位教师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应该是个性缤纷的。一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没有实际价值,照搬课标、教参或他人的教学目标或设计了教学目标也只是当作摆设,其原因在于没有体会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指导作用,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设计是要找到或呈现出自己实现一般目标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教学内容,课标和教参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和标准。教师照搬一般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教师要考虑为了实现本课的一般教学目标“我准备如何创造条件,我设计什么样”的具体环节来达成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达成一般目标的个性化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李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1.0到4.0版的迭代过程,但李老师根据一般教学目标设计出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具体教学目标:(1)结合参与学校跳蚤市场经营的经验,通过模拟设计跳蚤市场经营决策方案,画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示意图,说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初步学会运用市场机制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形成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竞争的意识。(2)通过参与模拟跳蚤市场经营活动,能列举实例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初步认识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预见力、判断力及风险意识的价值。(3)通过模拟跳蚤市场经营活动并结合社会生活真实案例,能揭示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认同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的观念,初步养成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李老师设计的4.0版教学目标和王老师4.0版的教学目标都清晰地呈现了为实现一般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和选择。这样,教学目标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遵循,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个性化行动方案的指引。
我们将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定位于个性化目标,这种个性化是基于一般教学目标的具体教学目标,是以知识为起点的三维统一的教学目标,是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环节相一致的教学目标,是在反复磨合中形成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设计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是真正有用的,唯此,教学目标才会真正成为引导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