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深度教学理念提升政治学科的“精气神”

2019-07-22鲁慧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精气神深度教学思想政治课

鲁慧

摘    要: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政治课堂,由于抓住学科的本质和精髓而有效完成其核心任务,由于体现学科的个性特征而形成独特气质,由于具备学科独特魅力而流露动人神韵。兼备学科精髓、气质和神韵的政治课堂,因形神俱备而呈现出政治学科特有的“精气神”。

关键词:深度教学;思想政治课 ;“精气神”

笔者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时常看到两个极端现象:要么过分注重教材知识的分析讲解,政治课上成了“理论讲坛”;要么设置过多的素材和活动,政治课沦为了“表演秀場”。克服上述现象,需要政治教师运用深度教学理念,来提升政治学科的“精气神”,即用触及学科本质属性的方式,抓住高中政治学科的精髓,形成高中政治学科的独特气质,彰显高中政治学科的特有神韵。

一、抓住精髓,完成学科的核心任务

深度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更要求教师教学要凸显学科本质,体现学科价值,完成学科任务。政治学科的核心价值是育人价值,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就是其最重要的学科功能和任务,政治学科的教学必须牢牢抓住这一精髓。

(一)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政治学科的本质属性,用政治学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是必修2《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课时非常适合用来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我国这一外交政策,在重大外交事务上和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场,则考量着政治教师的深度教学能力。在当前中美“贸易战”不断升温的背景下,政治教师若选取这一素材诠释我国的外交政策,就得紧紧扣住“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中国也不怕打贸易战,面对公然挑衅,中国有信心、有实力、有底牌,在任何贸易战面前给予强有力的反击”这一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主线,这样才能把我国外交政策中的“独立自主”与“和平”的特点讲透彻,在激起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同时,自然也会使其真正认同我国的外交政策。

时政素材在不断变化,切入的角度和方式可以不同,甚至教材的文本表述也会微调,不变的是教师依据政治学科的特色和要求,努力促成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二)训练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

深度教学要求政治学科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释政治现象、过程的意识与眼光,训练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

例如,必修4《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是政治学科教学中难度最大的,教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不能简单停留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加关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式、思辨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哲学的这一学科本质特征,高度重视哲学思维的培养。以“意识的作用”这一课时为例,讲清楚认识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不难,难的是日后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时,自己能够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学中触及政治学科知识的本质,把握住表层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才能够真正养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思维。

(三)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动力

政治学科的教材文本很多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还在咬文嚼字、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更加觉得政治学科面目可憎,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认同政治学科的基本观点,重振政治学科的生命力?笔者在实践中觉得,教师深研教材的文本信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择生动形象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学习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积极维护人身权”这一框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姓名权”中的“盗用”和“假冒”这两种具体侵权行为,教材对这两个概念也没做具体阐释。笔者查阅了相关法律资料,发现“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而使用其姓名的行为(侵权人妄称自己是某人),“假冒”是指使用他人姓名并冒充该人参加民事活动或进行其他行为(侵权人不妄称自己是某人)。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上课时笔者作了这样的处理:呈现盗用和假冒的概念后,并不急于解释,紧接着呈现了两个案情:

案情1  上课迟到的甲,在值日老师处留下乙的名字,导致乙被班主任批评。

案情2  甲捡到乙的身份证,用其在银行办理信用卡,后因甲失信被银行公布乙才知悉情况。

根据概念,结合案情,学生准确判断出了案情1属于盗用,案情2属于假冒。生动直观的案例,让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豁然开朗。

二、形成气质,体现学科的个性特征

学科教学的个性化,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任教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实现政治学科的个性化教学,需要政治教师依据政治学科的本质属性,选择适合政治学科特色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来组织教学,以此形成政治学科独特的气质。[1]

(一)教学活动要渗透政治人文精神

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要通过各项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如求真务实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2]

基于上述认知,笔者在处理必修2《政治生活》的“民主管理”一课时,课前要求学生到自己的社区进行调查,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居委会、村委会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汇总调查结果,上课时由小组代表汇报调查结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基层群众自治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在学生的合作讨论中,上述问题顺利解决。这次教学活动使笔者深刻感触到:《政治生活》一书的学科知识基本上都比较简单,难的是让学生真正认同我国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而开展上述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把政治学科的一些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二)教学方法要符合政治学科特点

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政治学科教学中不管选择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要符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和需要,要体现政治学科特有的“精气神”。

本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在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中,为了突破“人的价值”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两个知识点,选择了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两种教学方法,采用“耶鲁村官”秦玥飞的素材,组织学生合作探究:(1)你觉得秦玥飞的人生有价值吗?为什么?(2)为什么秦玥飞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一选择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案例简单明了,合作探究的难度也不是很大,笔者当时选择这两种教学方法的考虑是,秦玥飞放弃海外的优厚待遇和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到贫困农村从事精准扶贫工作,这一案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学科特色,也与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非常贴合;以这一案例为背景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其意图不仅在于掌握学科知识,更是希望通过合作探究触及学生思想的深处,激发他们深入思考个人以后所要选择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情境要围绕政治立场视角

学科教学离不开特定的情境,但并不是所有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都符合学科的立场和视角。笔者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必修3《文化生活》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了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纵贯古今,从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到园林建筑、四大发明,从诸子百家到军事科技,无所不包,恨不得把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一节课结束,学生脑中确实应该会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印象深刻,但这种印象仅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认知,而且其中的历史味和艺术味,远远超过了政治味。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教师教学中可以接触到非常多的素材和资料。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选择素材、设置情境,这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笔者形成了根据政治学科的知识和立场设置教学情境的习惯,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过滤,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素材进行裁剪整合,使最后形成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需要,具有政治学科的鲜明特色。

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政治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彰显自己学科的“精气神”,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味儿,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政治学科特有的气质。

三、培育神韵,展现学科的特有魅力

政治学科是美丽的,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政治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政治学科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热爱之情。这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学科精神和文化底蕴,展现政治课应有的神韵。[3]

(一)在思想教育中,体验政治的感性美

政治课可以是感性的。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时,如果只是一味地“晓之以理”,会陷入说教的误区,不仅无法使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政治认同,反而极其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是,如果同时能够“动之以情”,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印象非常深刻,上必修2《政治生活》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时,由于采用了微电影《红色气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部由新华社拍摄的建党95周年的献礼片,采用历史照片与三维特效有机结合的方式,围绕“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主题,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承受的牺牲,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做的贡献,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学生们带着肃穆的表情,看完了9分零5秒的影片,不少女生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虽然没有面上的热闹和煽情,但我知道此时学生的内心一定是深受震撼的,有了这样的情感触动,政治认同教育便得以顺畅达成。

(二)在逐层深入中,品味政治的理性美

政治学科的教材文本都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治学科的具体知识,对基本政治理论进行表述分析,这是知识的表层;另一个层面则是具体知识背后蕴含的政治学科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以及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价值取向,这是知识的深层。有深度的教学,要求政治教师不能停留于知识的浅表,而要进入内部挖掘其深层意义。

笔者在执教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意识的作用”时,引导学生完成“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知识建构后,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句“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使学生感悟到人类意识的伟大,在于能够借助“思维的眼睛”,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完成“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教学后,以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人类用认识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让学生在品味哲理的同时,理解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能力的区别和联系,并为人类意识的能动性而骄傲;最后用毛泽东的哲理名言“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提升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核心知识的认知,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一切工作的科学性,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的正确性。这样的处理方式,跨越了哲学知识的表层触及其深层结构,使政治课堂散发出浓厚的哲学味和理性美。

(三)在布局谋篇中,注重政治的和谐美

理想的政治课堂还应该是和谐的。它不仅要求教学环节流畅合理,师生互动融洽自然,还要求教学的情境和问题水乳交融,情感熏陶和理性升华衔接自如。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政治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谋篇布局,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能够达到和谐美的政治课堂,必定是大气的,经得住咀嚼回味。

多年前听过陆老师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感觉各方面的处理相当和谐,留下深刻印象。陆老师从家乡桐乡的乡土资源入手设计问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归结出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并用“善弈者谋其势,不善弈者谋其子”“人生如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等名言警句提升学生对哲理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用“向老师推荐一处你家乡(或你熟悉)的风景名胜”的活动环节,解决“系统优化方法”的教学。整堂课一气呵成,自然流畅,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的谋划布局,呈现出不可多见的“和谐美”。

用深度教学理念,打造有“精气神”的政治课堂,对于破解当前政治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促使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有效措施,并為重振政治学科的生命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06-221.

[2]陆静.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新课程研究,2011(11):167-168.

[3]赵春宇.政治课美感之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2):32-33.

猜你喜欢

精气神深度教学思想政治课
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爹味发言等
精气神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