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让思政课教学触动学生心灵
2019-07-22杜良云
杜良云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教材变化很快、考试要求很高、教师教法欠新、学生兴趣欠浓等困惑与挑战。遵循习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政治教师要不辱肩负的特殊使命,通过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革新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和评价机制等有效策略,让思政课教学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特殊使命;困惑与挑战;应对策略
3月18日,2019年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这样的座谈会由党中央来召开是第一次,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迄今为止是唯一一次。习总书记从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思政课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为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向广大政治教师发出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动员令和集结号,为思政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遵循。
思政课的特殊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特别是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对青年成长提出了殷切希望,吹响了立德树人的号角。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绝不能淡化、削弱。习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政治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教育学生做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践行者,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思政课教学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思政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其育人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教学的方法问题。政治教师要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方法、手段、模式是否适当、能否赢得学生欢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功、成才,影响到学生今后能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能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谁培养人,实际上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我国,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发展政治认同素养,增强学生对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方面,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思政课教学的困惑与挑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政治教师不负重托,担负起帮助学生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个人”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社会使命,担负起用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化人、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人的文化使命,担负起帮助学生从文化人向政治人转变、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的政治使命,担负起帮助学生从政治人向道德人转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使命,担负起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时代观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和科学的方法论武装学生的历史使命,引领学生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进,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功不可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教材变化很快。搞好思政课教学,教材是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教材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思政课对时局的发展最为敏感,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乃至一年一度的中央全会、全国“两会”后,思政课教材往往要作出一定调整,因而“五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甚至对各学段教材进行系统性重构。例如,小学《品德与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改编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的变化,对政治教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给思政课教与学带来了挑战。与其说这是对学生的挑战,不如说是对政治教师的挑战,毕竟政治教师首先要接受和理解新教材。
二是考试要求很高。综观全国,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尽管各地考查形式和要求有所差异(如中考,有的地区实行全闭卷考试,有的地区实行半闭卷、半开卷甚至全开卷考试),但都会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说明)的要求,以学科任务导向为标志,从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内容等维度考查学生学业水平,目的在于有效测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这就要求中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形成中,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的能力都有待加强。所以,考试的这种高要求倒逼着思政課教学必须改革创新、提高效率。
三是教师教法欠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些政治教师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无视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的变化,在教学中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重讲授轻活动。因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担心学生考不好,所谓自主学习往往是走过场,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敢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辨析、体验。 如果政治教师不与时俱进、不自我革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信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保持政治清醒,不关注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和社会、关注伟大实践,不善于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在思政课教学中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的。在信息时代,如何将严肃的政治理论讲得活泼有趣,让学生知识感、获得感满满?习总书记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是新时代衡量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准,对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创新精神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学生兴趣欠浓。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育人育心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思政课堂理论色彩过浓、针对性不够、亲和力不强,以致教学缺乏活力、比较沉闷,加之学生学科思维、书面表达不太适应考试要求,考试起来不易得高分,不少学生抱怨思政课不好学、没意思,难免对思政课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在率先试水学生自主选课、启动“3+3”高考的省份,学生选修思政课的比率并不乐观,这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还不够浓厚。即使面对这一形势,广东等省高考方案将“3+3”模式调整为“3+1+2”模式时,仍未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而将其列为两个“限选”科目之一。
如何让思政课触动学生心灵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政治教师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一方面,要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科学的政治理论来说服学生;另一方面,要坚持用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独特的人格魅力,以灵动的思政课教学来吸引学生。
1.引进時代活水。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实现政治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政治教师要真信、真懂、真做,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这样才能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思政课教学既要有课内的生动活泼,也要有课外的亲身实践。源源不断地引进鲜活的时政资源,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有针对性地设问、分析、推理,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使思政课教学充满活力。要与时俱进,立足改革开放实践,及时把最新理论和重大时事融入思政课堂,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
2.激活学生思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学生积极思考营造良好的氛围。思政课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培养。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乐于表达,要求我们在思政课堂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思政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而是训练其学科思维方式,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放手发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互评,教师讲在疑点、难点、热点处,构建主动、互动、触动的灵动思政课堂,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长期坚持一定能打动学生进而影响学生。我们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道德与法治、经济与政治、哲学与文化,逐步形成法治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学会从特殊的实例和情境中感悟所蕴含的一般的思政课道理,从一个知识点发散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3.革新教学方法。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三流教师教“应试”。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益,关键在政治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许多政治教师仍然习惯于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理论去培养明天的人才。一张旧船票,如何再登新客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遵循习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采用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启发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方法,打造灵动课堂、智慧课堂,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建立在有思维逻辑的基础上,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知识成果来论证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用创新思维推进改革和建设,在学习和工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指导思政课课改和教学实践,在思政课课改和教学的实践中反思、提升,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鲜活的时政资源、社区资源阐释标准化的理论和统一性的政策,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体顺应教师主导,以教师主导开发学生主体,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手自学、灵动思维进而触动学生灵魂,避免单向灌输,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通过班会、QQ、微信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坚持全程德育、全员德育,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4.优化考、评机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元化,给思政课考试和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学生来说,思政课易学难精,说起来容易答起来难,做到课上课下一致、校内校外一致不容易。我们要逐步完善思政课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让学生从评价对象转变为评价主体之一,通过参与评价达到明理慎行、知行合一的境界,通过自我教育将抽象的思政课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必将大大提升。具体评价指标,可从主动性、互动性、灵通性、触动性、创造性等角度考量思政课教学效果,使学生主体地位更突出、教师主导作用更有效、教学效果更显著。此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思政课考试、评价要以评树德,以两难的情境考查学生思想、以科学的答案引领学生言行;要以评促改,既评价课堂表现又评价日常行为,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政治素养。无论平时作业、学业水平考试还是中考、高考,都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客观题要更精准,主观题要更多元化,答案要更开放、更人性化,让学生有话可说、好答,以增强思政课亲切感和学生获得感,让政治理论进课堂、进考场、进头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时代感和感染力,努力把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不辱使命,做一个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政治教师,用好全媒体,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口服心服,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