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字资源建设引领群众文化服务新方式
2019-07-22徐平
【摘要】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履行全民艺术普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及理念已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及满足人们较以往大不相同的公共文化需求。基于“互联网+”和智慧文化的时代背景,文化馆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予“文化惠民”更深、更广的内涵,实现“文化惠民”的供需对接,是值得我们重视与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数字文化;服务方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通过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有效改善当前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普遍存在的资源供给不足、设施分布不均、服务效能不高、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同时,借助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将本地域的群众文化品牌越唱越响,提高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群众文化数字服务的能力提升和形式创新。
二、数字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群艺馆(文化馆)已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微信平台、数字文化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库等面向群众开展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工作。但信息和资源更新及访问速度较慢、用户访问量较小,功能不齐全、不完备,不能有效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一站式展示和管理。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互动
现有网络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基本只具有单向的信息发布功能,缺少与群众的互动机制,造成群众无法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和想法,管理部门也无法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资源不集中,信息孤岛现象嚴重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活动、场馆及其他文化资源多而分散,群众需要从不同的系统和平台才可以获取到相关的数字文化资源,影响了服务的便捷性。
(三)缺乏统一的资源及应用服务平台
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应用服务分散在不同的文化单位系统之中,资源不能共享,数据无法互通,公众需要通过不同的入口享受服务,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用户体验不佳。
(四)基层数字文化服务推广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系统和推广策略,导致数字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工作推进不力,基层群众无法及时享受到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服务。
三、如何强化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
(一)整合地方特色群众文化资源
以黄冈市为例。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全市共辖七县二市二区,版图面积1.74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建置历史20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革命传统光辉灿烂,区位交通得天独厚,自然人文交相辉映,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医药文化、生态文化等六大文化品牌,共同组成了具有黄冈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宝库。
1.打造品牌,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
近年来,黄冈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为依托,衍生出正月十五闹元宵、鄂东民歌大奖赛、全民阅读、社区大家乐、黄梅戏惠民演出周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带动市区38个社区,辐射11个县(市、区),开展县县抓特色、县县创品牌文化活动,如黄州区的“东坡文化”、团风县的“名人文化”、红安县的“红色文化”、麻城市的“杜鹃旅游文化”、浠水县的“闻一多文化”、蕲春县的“李时珍文化”、英山县的“毕昇文化”、罗田县的“大别山文化”、黄梅县的“黄梅戏和禅宗文化”、龙感湖的“垦区文化”等,形成了“一县一品”的良好格局。
2.探索机制,创新手段,扩大受众面和覆盖面
建立“群艺大舞台”“群艺大课堂”等群众文化阵地活动品牌,为广大文艺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和文化乐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灵活方式,为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社会文艺团体提供场地、活动策划、节目辅导等服务,加强与社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推动群众文化服务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扩大受众面和覆盖面,推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
3.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
利用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对文化资源的整理、采集和展示,深入挖掘具有地域文化特点,体现当地文化精神,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群众认同度高,具有较强代表性和较高历史、人文、科学价值的特色文化资源内容,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文化突出的地方特色群众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实现对地方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
以黄冈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为例,黄冈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中设立黄冈历史文化名人板块,搜集整理包括毕昇、李时珍、胡风、闻一多、黄侃、革命先烈董必武、陈潭秋、国家领导人李先念,以及军事家王树声、秦基伟等230多位将军的人物生平、主要事迹等,逐步建设具有黄冈地方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
根据具体需求情况和地方群众文化现状,经过深入调研和评估,选择需要制作成慕课的文化资源,结合基层群众文化慕课培训需求和文化扶贫规划,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分解,与培训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确定慕课制作主题、内容分类、具体章节、呈现方式、课程时长等内容。同时配合慕课平台,通过平台搭建,实现慕课资源的上传、观看、使用和分享,逐步建设形成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化慕课培训资源库。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
1.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云平台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培训、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文化特色与文化遗产等各级分类应用功能和数据分析功能,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借助PC端门户、微信公众号、大屏端公共文化一体机等渠道,形成“三端合一”的一站式群众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实现全市群众文化资源、服务和应用的聚集,推进群众文化服务一站式的信息整合、服务应用、评价反馈和数据分析,实现文化资源和服务全市特别是基层的精准化、高效化和便捷化。
2.上下联通,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一是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向上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及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总库,充分利用国家共享工程数字化资源,实现本地特色平台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同时共享国家平臺资源内容。依托平台资源共享系统制定黄冈本地资源服务目录,并借助本地平台多终端服务渠道,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类型。
二是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落地。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向下通过外网接入到基层文化资源单位,充分推进资源和服务下沉,以平台为纽带实现文化馆总分馆式的管理模式,实现数字文化服务一站式推广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解决群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数字资源的传播效率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改进文化资源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提高群众文化的服务效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3.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提升平台用户粘性
依托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特色资源,定期开展平台主题宣传,如非遗、戏曲、讲座等。结合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活动推广,如针对老年群体开展在线戏曲赏析、在线讲座,针对年轻群体推送优质讲座和直播资源信息,针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知识竞答和线下活动等。
以大型品牌文化活动为平台推广着力点,定期开展特色数字文化服务活动,借助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集中宣传、活动报名、在线共享直播等,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和优势,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迅速提升平台的用户粘性。同时,结合数据统计与分析,做好年度活动开展及运营推广情况的数据记录,并形成分析报告。
(三)提升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推进数字文化馆总分馆式管理模式
通过开发基层文化单位应用服务接口,实现对本地区群众文化服务一站式的展示与管理。以数字文化服务线上平台为基础,配合公共文化一体机线下服务渠道建设,以市级群众艺术馆为中心馆,辐射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站点,统筹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的管理工作,打造群众文化数字服务总分馆式的管理及推广模式,形成数字总分馆资源共享和统筹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分式业务职能管理
借助数字平台和多终端服务渠道,实现统一的数字文化服务工作信息发布、推广工作专岗人员管理以及县(区)文化馆总馆(分中心)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工作数据统计、业务考核等工作的统筹管理。
2.总分式资源共享
借助线上数字平台,推动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数字文化资源的统筹,充分实现平台自建数字文化资源、国家支撑平台共享数字文化资源、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活动资源等共建共享,极大扩充本平台资源储备,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
3.总分式文化服务
结合数字平台文化地图、文化服务配送及文化志愿者等板块,实现全市文化馆总分式的文化服务。其中,文化地图板块将以地图的形式提供各个文化馆总馆(分中心)和基层公共文化站的基本介绍、文化资源、活动信息、场馆地图导航等信息;文化服务配送板块建设文化资源配送的网上服务平台,基层群众可以通过点击和浏览获取演出、讲座、社区文化指导员、电影、培训、信息服务等配送资源;文化志愿者板块通过文化志愿者的统筹管理,将有效缓解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工作人才匮乏的困局。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使文化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馆工作,创新文化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和效能,推动互联网与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在理念、管理和服务上实现新的跨越,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充分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
作者简介:徐平(1975-),男,湖北省黄冈市,本科,馆员,现任湖北省黄冈市群众艺术馆调研部主任,系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从事群文理论研究工作13年,积极撰写论文参加省级、国家级论文征文评奖活动并多次获奖,多篇论文、调研报告等在省级、国家级权威刊物和论文集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