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临床观察

2019-07-22张军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中医辨证消化性溃疡

张军

【摘 要】目的:分析120例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列为观察组,并以同一时期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80例该症患者列为对照组。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5%;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于临床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疗效显著,并具有较强安全性等应用特征,同时可促进患者尽早实现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消化性溃疡;西医药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01

作为临床消化内科诊治常见的一种疾病,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胃部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症状。由于该症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与反复性等特征,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1]。以常规西药对于该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对胃酸的抑制与幽门螺杆菌的拮抗实现患者的康复,但长期的治疗使毒副作用的发生几率大幅度提升。对此,在目前中医学临床广泛推广应用的背景下,以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本文以我院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80例对照组与120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46例、女性34例,年龄为26-69岁、平均为(46.53±5.79)岁,病程为0.5-12年、平均为(6.25±2.37)年,包括52例胃溃疡与28例十二指肠溃疡;观察组男性患者53例、女性67例,年龄为24-71岁、平均为(47.82±6.31)岁,病程为0.8-13年、平均为(7.15±3.26)年,包括86例胃溃疡与44例十二指肠溃疡。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主要采用由浙江新昌制药生产的20mg奥美拉唑胶囊(国药准字:H20030309),以及由哈药集团生产的1.0g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20044605)予以2次/d,早晚1次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的治疗,其具体包括:①对于肝胃气滞型患者则以包含:15g的蒲公英与分别为10g的白芍、香附、陈皮、柴胡、法半夏与枳实,外加6g的甘草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②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则主要以包含:15g的茯苓与黄芪,以及分别为10g的白术、党参、白芍、陈皮、桂枝与香附,外加6g的灸甘草等组方进行治疗;③对于气滞血瘀型则采用包括:丹参、红花、当归、香附、延胡索、五灵脂与生蒲黄等各10g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④对于湿热中阻型患者则以包括15g的栀子、厚朴与滑石,以及分别为10g的甘草、黄连、黄芩、甘草与法半夏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⑤对于胃阴亏虚型主要以包括:各15g的芍药、生地、党参与玉竹,以及10g的陈皮、麦冬与石斛,另加甘草8g等中药组方进行治疗。上述组方药剂均以温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以28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其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痊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基本消失,Hp转阴,其胃镜检查显示病灶消失;有效是指患者表现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Hp转阴率超过50%,溃疡病灶愈合面积超过50%;无效是指患者经治疗均为达到上述指标[2];另外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与皮疹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 检验。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2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5,详见下(表1);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3例腹泻、5例腹痛与2例恶心,其发生率10例(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7例(21.25),包括:6例腹泻、3例腹痛、5例恶心与3例皮疹。比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通常消化性溃疡主要以上腹疼痛、嗳气、呕吐或反酸等为临床表现症状,其发病机制则与饮食不调或药物刺激等诸多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在临床诊治期间观察可发现,该症也受到人体的精神状态的影响,若长期的忧虑或抑郁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以常规西药对于该症的治疗,虽然可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疗效,但同时取极易导致病症的复发,难以对溃疡病灶予以彻底的消除。而长期西药的治疗则可导致毒副作用的现象发生。

在祖国医学中,消化性溃疡则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其发病医学机制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不规律饮食,或情志不遂与寒气侵胃所导致[3]。同时由于其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其依照中医学辨证分型,在此次研究中则主要以血瘀气滞证、肝胃失和证、湿热中阻证、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亏虚证进行分型用药。其治疗原则主要是以由外至内的方式进行肝脾与气血的调理,以实现对消化性溃疡标本兼治的目的。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5%;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由此可知,关于临床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其疗效显著,并具有较强安全性等应用特征,同时可促进患者尽早实现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憨兰.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8):84-85.

于国平.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5, 2(31):82-82.

吴清安.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19(5):196-197.

猜你喜欢

中医辨证消化性溃疡
基于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规律及小青龙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所致痴呆疗效观察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