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γ刀立体定向放疗在中晚期胰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22林海超王洪乾甘赞辉苏善宁朱均强

微创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靶区胰腺癌定向

林海超 王洪乾 甘赞辉 苏善宁 朱均强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肿瘤放疗科,玉林市 537000)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消化道所有恶性肿瘤的9%,排在消化道肿瘤死亡病因中的第2位[1]。胰腺的生理解剖特殊,癌变早期常无典型症状及体征,很难早期诊断。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消瘦、黄疸、腹痛、腹胀等症状时,癌症已经发展至中晚期[2]。此时,手术治疗难以提升病情的控制率、生存率,需要采用放化疗手段进行治疗[3]。常规放射治疗虽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中晚期对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较多。可见,寻找一种可有效控制中晚期胰腺癌病情的放疗方法极为重要。γ刀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具有创伤性小、精度高且效果良好等优势,在多种肿瘤治疗中逐步被认可[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γ刀立体定向放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中晚期胰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经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确诊为中晚期胰腺癌;体力状况评分≥70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患者及家属完全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存在外科治疗适应证;入院前6个月有放化疗史。符合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30例,其中接受γ刀立体定向放疗的15例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常规放疗的15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2~76(59.89±8.92)岁;病灶直径≤5 cm 11例,直径>5 cm 4例;病灶位置:胰体部和尾部3例,胰头部12例。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41~77(60.35±8.78)岁;病灶直径≤5 cm 10例,直径>5 cm 5例;病灶位置:胰体部和尾部4例,胰头部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放疗,采用瓦里安加速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放疗靶区:大体肿瘤体积(GTV)=CT所示病灶肿瘤大小,临床靶区(CTV)=GTV+0.5 cm,计划靶区(PTV)=CTV+0.5 cm。放疗剂量:GTV为54~60 Gy/2 Gy/27-30 F,CTV、PTV为50 Gy/2 Gy/25 F,1次/d,每周5次,6周完成。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

1.2.2 观察组 接受γ刀立体定向放疗。陀螺旋转钴60立体定向γ射线体部治疗系统为上海伽玛星公司产品,型号:GMX-B型。SBRT放射源体由30个钴60放射源按纬度排列并沿中轴360°旋转,使钴60放射源γ能量聚于一个焦点。治疗床分别作X轴、Y轴、Z轴3个方向运动,按制订好的治疗计划,自动将病灶靶点准确无误地移至射线焦点处,从而使得癌组织获得高剂量照射。治疗方式:体部定位床内用真空体模,患者取仰卧位固定,用重复摆位架在病灶附近适当位置选4个点作体表标记,记录该标记点的X轴、Y轴、Z轴坐标值。模拟定位机按层厚3 mm扫描图像,在CT定位图像勾画靶区;GTV=CT显示的肿瘤病灶大小,PTV=GTV+0.5 cm;处方剂量参考放射治疗肿瘤学小组标准:50%等剂量,包括90%PTV,总剂量30~45 Gy,3~5 Gy/次,每日或隔日治疗。周围正常组织限量如下:十二指肠<40 Gy、30%双侧肾<20 Gy、脊髓<40 Gy、肝脏<30 Gy。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对靶区及危及器官进行详细评估。根据放射生物学原理,采用大分割与少分次的SBRT,同时行止痛、营养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其中显效为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维持1个月以上;有效为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缓解,肿瘤病灶缩小超过原病灶大小的30%~50%,且至少维持1个月;无效为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缓解或呈加重趋势,肿瘤病灶较治疗前增长20%以上或出现新的病灶。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毒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4,P=0.01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3.000,P=0.013)。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比较[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P=0.020)。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胰腺癌起病隐匿、误诊率高,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完全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放疗适用于无法行手术切除且尚未发现癌转移的患者,也是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可延长其生存时间[5]。文献报道显示,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行常规放射治疗后的生存期不足6个月,两年的生存率几乎为0[6]。临床观察发现,无法进行根治性放疗的原因可能是胰腺癌对放疗的敏感性差,如剂量不足则疗效差;而放射剂量过大,会对病灶周围的正常器官或组织造成损伤。数据显示,常规放疗过程中因毒副反应大而放弃治疗者约占60%[7]。这也提示了常规放化疗并不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最佳方案。如何精准控制放疗剂量和保证周围的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放射物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在3D立体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γ刀立体定向放疗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肿瘤放疗学专家学者们认可。SBRT技术是利用放射线几何聚焦原理和锥面旋转聚焦技术,以3D立体定向将大剂量γ射线旋转聚焦于肿瘤病灶中。精准的定位,使病灶的三维形状与放疗剂量区保持相同,进而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受量,切实提高了病灶的局部控制率,减少毒副反应,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8]。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γ刀立体定向放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放疗。其原因主要是SBRT通过精准定位,多次γ射线照射,切实地将肿瘤组织细胞中的DNA和RNA链彻底切断,直接破坏某些生物酶,致使线粒体能量系统发生障碍,进而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液化、吸收。与Bian等[9]研究采用SBRT的方式治疗胰腺癌的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佐证了SBRT的有效性。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SBRT治疗胰腺癌的过程安全可靠。其原因为:(1)定位精准,使周围正常组织及肝脏受损害较少;(2)SBRT通过精准定位,将射线集中摄于体内预选靶点,中心剂量较高,周围组织低,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效果。而杜海峰等[10]研究结果也表明,SBRT在中晚期胰腺癌放疗过程中并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γ刀立体定向放疗在中晚期胰腺癌中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值得在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靶区胰腺癌定向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肺部靶区占比对非小细胞肺癌计划中肺剂量体积的影响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对术后局部复发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用内镜下肽夹定位技术勾画其放疗靶区的效果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