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通过市级验收
2019-07-20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就怎样做……”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真实反映了西盟县阿佤山各族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
5月10日至12日,西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迎来市级验收。在西盟,验收组通过形式多样的验收方式,考核涵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各方面的内容。
创新体制机制寻找方式方法
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面对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群众文化素质薄弱的现象,按照“扶贫先扶制”的工作思路,班母村以完善农村自治制度为根本,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农村基层党建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乡村治理缺乏有效抓手的实际,探索出创建的“123456”党建促脱贫工作法。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村民民主推选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发动本组的群众落实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提供组织保障,解决群众参与的关键,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另一个拉祜族村寨——力所乡南亢村富倮组,也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制定了“红黑榜”机制对村民行为进行约束,促进村民相互监督与鼓励。
西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级验收汇报会
不论是班母村还是南亢村,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机制创新,遇到问题找方法,基层工作队真正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牢牢抓在手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时记在心里,将群众的脱贫致富愿望点点融进情里。
加快经济发展带给百姓实惠
拉勐纪念碑
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正在举行西盟佤族自治县2019年“中国佤族木鼓节暨第五届生态野果节”,娜能编排的木鼓舞也即将上演。“2006年脱贫攻坚开始,我们村开始修建村寨,建好后真的是太美了!毕业后我在昆明工作过,工资也不低,但随着家乡建设越来越好,我毅然回来开起我们村第一家农家乐,现在年净收入2万多。闲暇时间还能够编排本民族舞蹈,相比原来的生活,我很满足啦!”28岁的娜能心怀感恩。
娜能生活的转变是永俄寨全体村民的缩影。永俄寨2006年建寨,2008年批准设立村民小组,村寨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保留佤族传统建筑和生活习俗的佤族生态部落。因佤族文化底蕴深厚,永俄寨先后荣获云南省最美乡村、云南省“边境文化长廊·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近年来,永俄寨结合自身生态及人文特点,将民族团结、民俗文化传承宣传、培训、教育与脱贫攻坚、美丽村寨建设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村寨,拓宽民族团结和民俗旅游共创共建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永俄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示范及美丽村寨建设成效。“中国佤族木鼓节生态野果节”也间接带动了全村群众脱贫增收,成为助力脱贫的支柱产业。
有间接带动就少不了直接带动,云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西盟有限公司制胶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经营橡胶种植、初加工、销售、农业机械、贸易等。公司把发展橡胶产业作为解决好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公司从业人员中,少数民族占95.1%,带动西盟县4镇2乡3000多户群众发展天然橡胶产业20万余亩,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西盟县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出积极贡献。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西盟县的种种举措让各族群众不仅有盼望更有希望。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好日子,成为西盟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抓好民族团结载体方式少不了
“民族团结誓词碑与民族团结盟誓塔是新中国民族团结事业的历史见证,不仅是云南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更是全国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在西盟县党员教育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拉勐纪念园,宣传员邓丽君说道。她口中的“民族团结盟誓塔”就是对佤山的民族团结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在西盟佤山及周边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塔。盟誓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永不变心。
在西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除了静态的载体外,还有动态的民族团结展演。原来有佤族原生态歌舞《佤部落》,现在有将西盟佤山各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展现出来的新时代载体——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西盟县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将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进行传承。“共产党怎么说,各族人民就怎么做”和“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已成为这里的文化基因。
最后,验收组对西盟县在创建工作中高度重视,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富有时代特色、具有边疆自治地方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表示肯定,称其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脱贫攻坚,“直过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