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批注式阅读”教学
2019-07-19马静
马静
【摘要】中年级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囫囵吞枣,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可采用“批注式阅读”这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给文章进行批注,并做到教师示范、培养习惯、准确概括。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 读写结合 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版)》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中年级学生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他们虽然乐于看课外书,但能力有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了“批注式阅读”这一教学模式,即借助符号和简单文字来帮助学生感知文章。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而且能帮助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一、教师示范
传统的阅读指导着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但是忽视了学生读书的真实感受,久而久之,让学生望“文”生畏。“批注式阅读”在遵循传统阅读教法的基础上,关注学生阅读时的感受,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一开始选择的是学生普遍喜爱的文章,而且篇幅较为短小。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先着重强调自己的感受。例如:当阅读到《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在大人国探险,遇到“巨人”时,我便及时在句子旁边写下“紧张、害怕、担心”等字样;在看到文章中省略号自成一段时,我知道这是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点,就圈出来,在一旁写下:“为什么?”通过投影,学生可以看到教师是怎样阅读一篇文章的,读完了回过头来再翻阅一遍,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历历在目,和文章主人公也有了共鸣。这样,一篇“很多字”的文章在学生眼里就变得清晰明了了。
因为教师示范的批注就是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不仅没有给学生带来负担,也满足了他们表达真实想法的愿望。学生把阅读时产生的疑问写在文章旁边,教师看到后会及时解答或组织全班讨论。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很多自己亲手写下的词语,完全能够准确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这样理解人物心情和人物形象就更容易了。
二、培养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已经熟悉了“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接下来,让他们养成批注的习惯就特别重要了。
所以在之后的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帮助学生养成“顺手”批注的习惯。例如,我会把《班级循环日记》放在班级传阅,让每位学生轮流阅读、批注。他们会先翻阅之前的日记,看看别的同学是如何批注的,学习之后再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对内容的理解。一段时间之后,我会及时总结并表扬那些一直坚持认真做批注的学生,赞扬他们的阅读习惯,鼓励其他学生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不仅如此,在每天的自由阅读时间,我也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鼓励他们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标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认识的烙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批注式阅读”的大部队中來,他们只要一翻开书,就会自觉地拿起笔,边读边写下心中的感受。后来,有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报纸的时候,会突然说起自己对某篇新闻的想法,虽然很稚嫩,但的确是自己思考后的真实感受。
现在,学生做批注已经越来越顺手,阅读文章后不再像以前那样转眼就忘。这样的好习惯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习惯于思考,获得了自我的发展。
三、准确概括
由于新课标还要求中年级学生在阅读后“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学生已经养成做批注的习惯之后,我提出了新的目标:阅读时不仅要读懂字、词、句中的信息,有自己及时的感受,还要能读懂文章主旨。在这一点上,我深感不能操之过急,所以按从句到段再到篇的顺序,带着学生一起提炼关键词。
例如在阅读《鄱阳湖》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找到“鄱阳湖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句话中的关键信息。学生全部圈画了“风景优美”一词。文章紧接着描写了鄱阳湖清晨、中午、傍晚的景色。带领学生继续圈画出关键词后,我提出问题:“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很快发现“景色优美”就是本段的主要内容,他们欣喜地在这段旁边写下了“总分结构”的字样。我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把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批注在旁边,最后纵观全文,学生发现“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章重点。读完文章后再看习题,有一题是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纷纷露出轻松的表情,提笔答题。他们都发现了做批注时“聚焦”文章重点信息的必要性。从文章中找出主要内容、做好批注,这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不仅文章主要内容一目了然,而且结构清晰明了。
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逐渐掌握了基础性批注、感受式批注、点评式批注等方法。他们的阅读不再被动,阅读更加富有深度,他们阅读时也更加快乐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