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07-19倪爱平
倪爱平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文章立足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指出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研究学生的史学阅读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化的引导。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学阅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69-02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命题,也是众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如果要在教学中将上述内容都落实到位,显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偶尔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也相当正常。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主性的激发,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形成相应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基本素养。而史学阅读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一条实践道路。
一、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史学阅读
所谓“史学阅读”,是指学习者阅读历史类的文献资料,借此来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我们根据核心素养理论来重新认识史学阅读,必须意识到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深入历史现场,感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脉络,形成更加客观而辩证的解释,领会隐含在其中的家国情怀。
史学阅读有别于史料教学,后者是教师将一些历史材料作为课程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和学习,从中对历史知识和相关现象形成认识,进而获取相应的历史结论,这是一种单纯的教学行为。史学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这可以是学习者一种自发的行为,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相关资料展开阅读,解答自己心中存在的不解和疑惑,提升自己的史学素养。两相对比,我们发现史料教学有一种任务性质,大多发生在历史课堂内,而且一切行动是由教师进行组织和调控的,而史学阅读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且不以考试为目的,因此学生阅读时的自由度更大,他们可以充分兼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展开更加灵活的阅读,他们在对应过程中的思维由于没有太多束缚会变得更加活跃。
为了加快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史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务必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核心阅读,即史学阅读应该有别于通俗阅读。打一个比方,如果结合《三国演义》来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其效果肯定比不上阅读《三国志》,毕竟前者是演绎出来的故事,严重偏离了历史发展脉络,而且里面所宣扬的封建忠君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史学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其次,阅读时要注重群文阅读,要极力避免碎片化阅读。事实上历史研究应该注意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即学生要善于研读各个方面的资料,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对不同论著或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论点进行研究,充分体现择善从之的阅读观念,有效汲取研究人员的基本成果和研究思想。再次,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比较,要积极避免粗泛阅读。即对于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要积极展开比较,并且要善于采用质疑思维来开展阅读,促进科学史观的形成。
二、史学阅读的引导策略分析
1.引导学生在史学阅读中展开思考
阅读不是简单地读书,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获取过程,而应该是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史学阅读时,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史学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相应的史学认识,并且还能获得学习方法的提升。
历史这门课程在小学开设,在初中开设,到了高中还要开设,很多历史事件在每一个学段都会有所涉及,这只是简单的重复吗?当然不是,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分析能力都在不断提升,而且他们的社会阅历也越来越丰富,能够对很多事物产生富有个性的认识和观点。即便是相同的内容,学生在不同学段进行学习时,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有关秦的灭亡,如果教师依然像初中一样,告诉学生秦是因为暴政而灭亡,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暴政会使其灭亡?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类似的案例存在吗?……只有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度的分析和研究,他们的认识才能真正获得提升。当然,学生对这些问题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想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比如胡明焕的《秦亡新论》,以此来让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所依据。
2.引导学生在史学阅读中展开逻辑分析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历史无须讲究分析过程的逻辑性。事实上,很多历史结论都是研究者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概括而来的,很多结论往往都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甚至可以反映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结论或规律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研究者对相关内容进行抽象和提炼,才能得到相对精炼的结果。
唯物史观必须讲究实事求是,因此相关研究过程必然会非常强调逻辑性和严谨性,一个无法自洽的结论是不被本学科所接纳的。在学生进行史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发掘和研究,利用逻辑分析来研究相关材料,进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见解和认识。
高中历史为什么比较难?因为,相对于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学习来讲,高中历史研究的视域更加开阔,一个历史事件往往会牵扯到大量的前因后果,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比如辛亥革命,学生在史学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多方面地展开研究,就其历史背景而言,学生可以从清政府的衰落、革命党的反清运动、立宪运动的失败等展开探索,厘清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脉络,从而探究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相关内容的处理过程必须要注意逻辑性,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理性地展开研究和探索,让整个事件更加客观真实。
3.引导学生在史学阅读中展开讨論
在指导学生进行史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交流和讨论。须知,阅读的过程就是见仁见智的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基础的差别,再加上认知角度上的差异,会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问题,并在阅读之余拿出来相互讨论。事实上,认知的难点和疑点也是存在相对性的,某些人的疑点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却非常容易理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比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这是高中阶段的传统难点,其中包括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区别等等,如果这些内容都让学生自己读背,显然是没有效果的。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结合阅读来进行观点分享,将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史学阅读活动的开展,要通过恰当的引导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代宁华.史学阅读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z1):71-74.
[2] 倪立擎.史学阅读引领课堂创新:以“近代化探索”中考单元复习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1):30-34.
[3] 邓义文.史学阅读优化核心目标的思考与实践: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3):46-48.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