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赏识教育的课堂实践

2019-07-19桂在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融合实践赏识教育道德与法治

桂在余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是培养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主阵地,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积极性,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有很高的契合度。文章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以期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和生活自信,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赏识教育;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51-0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同时也融合了意识、方法、行为、实践等多元教育因素,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深刻影响。赏识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催化剂,教师适时、适度、适宜的赏识往往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新课标提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遵循学生本位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归属感”,而赏识教育则是学生获得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的源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赏识教育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发展观,从而使其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实践中,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育人、育德、育智的教学优势。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中的重要性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主张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欣赏、友善、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剧变期”,心理脆弱而行为激进叛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赏识教育的应用则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到学生的进步和转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些都是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优势。通过赏识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鼓舞学生树立信心,从而可以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赏识意识

一些教师奉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多从批判的视角评价学生,很少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甚至认为“一表扬就骄傲”,所以非常吝啬对学生的赏识。实际上,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错误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视,渴望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赞扬,而赏识教育的缺失会影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未能发现学生进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能单纯用分数评价学生的进步。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分数至上”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进步会有所忽视,如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思想上的进步、乐于助人、勤俭朴素等,如果教师对于这些无形的进步缺乏敏感性,不能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会影响学生进步的积极性。

3.教师对赏识教育缺乏理解

由于教师对赏识教育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完全忽视赏识教育,认为教学成绩的提高与赏识教育无关;另一个误区则是对学生“过度赏识”,即使学生犯错也不批评,或者将学生的优点随意放大,进而导致学生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影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效。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赏识教育的路径

1.强化赏识意识,关注学生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赏识教育意识,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表现,这样才能增加师生互动,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要以鼓励为主,如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说一句“很好”“很棒”“有新意”,都能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够使赏识教育无痕渗透。

例如在《交友的智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对友谊的看法,说一说自己的交友原则,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适时融入赏识教育。如有学生提出“友谊不是你送我礼物、我请你吃饭,而是两个人能够一起进步,一起克服困难……”这种对友谊的理解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之后给予赞赏和鼓励,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教师的赏识不能只是一句“很好”或者“不错”,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回答做出具体评价。如对上面这位学生回答的评价:“XX同学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发表了观点,很好,很有针对性,希望同学们也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说一说。”在这样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探究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2.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赏识学生的行为与品德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学生视角,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思想道德认识实施赏识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还能形成榜样和表率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表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单纯“以分数论英雄”,而要善于发现学生行为和思想方面的进步。如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态度有所转变、上课能够主动发言、主动问教师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些都是值得赞赏和肯定的。教师善于发现才能赏识有度,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例如在《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自我约束”“主动遵规守纪”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共同评选班级“遵规守纪之星”,让当选的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形成“榜样的力量”。这样的赏识教育并不是教师一个人所主导的,而是能够形成全员赏识效应,从而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教师还应多关注以往纪律不好但是现在有所改进的学生,将其作为赏识对象,将赏识教育和课堂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赏识教育的应用价值。

3.拓展教学渠道,重视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主导下,赏识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营造更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赏识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还包括学生之间的赏识和认同,所以,教师要将上述因素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赏识教育环境。

4.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巩固赏识教育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班风和学风的打造,将政治思想教育和赏识教育融合在一起,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大家庭。教师要对学生的进步和班风、学风的好转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赏,从而激励学生主动约束自身行为,提升道德修养,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融合,切实营造赏识教育的实践平台。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深度发掘科学教育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教师在赏识教育的应用中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突出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优势,促进初中思想德育水平的持续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婷.学会“赏识”,深化教育——初中班主任赏识教育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99.

[2]  林文雅.老生常谈“赏识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6):70.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融合实践赏识教育道德与法治
小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谈小学少先队工作德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