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研发
2019-07-19刘明
刘明
[摘 要]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了通过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来推动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实效,阐述了“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研发背景、研发与实施意义,并对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主题阅读;校本课程;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0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笔者带着本校的语文教师团队研发“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以课程的方式推进课外阅读,收效显著。
一、“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研发背景
1.学生阅读量小面窄,功利性强。笔者对所在学校1889名学生开展了一次学期末课外阅读现状问卷调查。其中在有关每学期阅读量的选项中,有近85%的学生选择“每学期阅读3至5本书”这个选项;在有关阅读种类的选择中,有83%的学生选择“学校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这个选项。不难看出,不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开展阅读就是为了应试。
2.教材阅读内容陈旧,共鸣性弱。教材中选择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范文,推荐的中外名著也被纳入了中考考查范围。但很多作品有着时代的烙印,有着作者独特的生活阅历,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无法走进作品深处,引起情感共鸣,难以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如苏教版中的《海燕》一文,学生学完后很少有兴趣再去拓展阅读《童年》,更别说去阅读《在人间》《我的大学》了。现在全国通用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学生阅读的《创业史》《红岩》等,无疑都是好书,值得一读,但这类740页、594页的鸿篇巨制让绝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3.教师阅读指导力低,缺乏系统性。近年来,虽然各校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大多是以教师推荐一些好书,学生自主阅读这种形式展开。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指导,使得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浅阅读层面。阅读指导更是缺乏系统性,没有整体规划,没有梯度设计。这使得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的自由阅读,而不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更有甚者,将名著习题练习替代名著阅读,完全背离了课标本意。
基于上述这些问题,笔者带领本校语文教师团队进行课程改革,研发“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语文校本课程,致力于系统性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主题阅读中开展语言实践,听、说、读、写、画五面融通,将课外阅读变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二、“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意义
1.践行叶圣陶的大语文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等于“课本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的反复多次实践为基础的。“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发就是为了践行叶老的大语文教育观。如“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作品主题阅读”就是对部编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的拓展阅读。
2.使课外阅读有本可依。“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发,通过制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统一阅读内容,试图改变课外阅读随性、低效的状态,在学校成熟的课堂教学基础上,以教学案为抓手,明确主题阅读课的学习目标和活动过程,使得课外阅读有本可依,且理性、高效。
3.提高师生语文素养。“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而且能激发教师研究作家、研究作品的热情,提升教师的阅读修养、导读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和课堂活动设计组织能力,让教师转变为“学习型教师”“科研型教师”。
三、“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立足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读书也是一样,学生一旦失去了兴趣,教师的所有付出都会白费。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头等大事。”所以选择哪些作家,选择作家的哪些作品,采用怎样的方式阅读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广泛且不断地调查、研究方能确定。笔者带着课程研发团队在课程实施之前做了近一年的准备,在初中三个年级各选择两个班级作为样本班级,向他们推荐了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并通过问卷,调查他们最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在深入調研的基础上结合团队教师的意见,确定初中三年的整体规划目标,并以初一年级为试点年级开始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
主题阅读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循序渐进形成阶梯。确定了12位作家的共计60部作品作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如初一年级上学期选择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包括《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5部作品)、丁立梅的散文系列(包括《风景这边独好》《向着美好》《暖爱》《暗香》《遇见》5部作品),下学期选择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张晓风的散文系列。希望通过阅读这些名家的名作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善、美,保留那份可贵的纯真,同时感受文字的唯美,进而爱上文学。
2.行政推行,保证学生主题阅读的开展。改革只有自上而下推行,才有可能成功。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眼界格局决定了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研发的成功与否。笔者所在地区及学校十分重视课外阅读,非常支持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学校进行了课时调整与重组,在语文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校本课程的实施,每天晨读安排5分钟用于阅读交流,15分钟用于美文阅读。学校图书馆采购了大量主题阅读图书副本,便于学生借阅。德育处将主题阅读情况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语文组以教学案为抓手,统一主题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活动以及阅读评价。语文组还统一给学生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减少阅读题的训练,增加主题阅读任务。特别是假期,摒弃传统的枯燥试卷,布置图文并茂的趣味作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草房子》读书卡制作、曹文轩作家海报制作、《山羊不吃天堂草》剧本创作等。
3.五面融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而是和语文课程的目标一致,即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语文校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根本任务,此外还增加培养学生“画”的能力,让主题阅读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1)听,就是倾听能力。每周1课时的主题阅读课,可以是作品导读课、方法指导课,也可以是交流展示课。笔者喜欢让每个学生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就作品某一话题进行汇报展示,要求各组成员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并采用积分的方式给点评精彩者加分。
(2)说,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每天五分钟的主题阅读演讲,电脑随机抽取两名学生,每人用两三分钟时间总结昨天所读文章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A.读完此文,你的第一印象或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B.此文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C.文中有没有你们不喜欢的地方?说说理由。D.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E.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什么?为什么?F.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启示?(对自然、人生、社会)。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每周班级会推选一位周演讲之星。每周1课时的主题阅读课,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精心设计好阅读活动后,以学生交流展示为主,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一课程实施一个学期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语言表达克服从前的片断化、零碎化,变得更流畅、生动、集中、深刻。
(3)读,就是阅读能力。包括朗读、精读、速读、跳读能力,包括语言赏析、情感体悟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结合教学案进行。如在《主题:细读〈根鸟〉体悟成长》教学案设计中,有一个活动环节为“品读美景”,设置了任务“放声朗读这两段文字,感受曹文轩笔下的环境之美,并说一说美在哪里。”再如在《 主题:〈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阅读交流(三)》 教学案设计中,有一个合作交流环节为“体会《小扇轻摇的时光》的情美”,设置了任务“文字打动人心,是因为饱含感情。请挑选你认为最饱含情感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说一说你选择的理由。”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作品鉴赏力。而对精读、速读、跳读等能力的培养,则安排专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进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每一节主题阅读课都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如《 主题:从〈草房子〉到曹文轩》的学习目标为“感受《草房子》中的人物形象,学会从环境、人物、语言的角度品读曹文轩的作品”。再如《主题:〈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阅读交流(一)》的学习目标为“感受丁立梅语言的诗意之美”。这样有明确目标的主题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4)写,就是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 有指导的主题阅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所以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让读写融通。除了通过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可将写作指导渗透到每一节主题阅读课及每一个主题阅读教学案设计中。如以“细读《青铜葵花》”为主题的活动中,有一个任务为“点评人物”:选择“青铜”或“葵花”中的一个,模仿例文,用一段文字来写一写你对他(她)的评论。再如在主题为“风景这边独好”的阅读交流活动中,确定这样的学习目标:交流丁立梅老师的创作经验,并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在主题为“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的阅读交流活动中,有一个“小诗创作”环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反复阅读,改写成一首小诗。教师先给予示例:春风暖/挠得人心长出藤蔓来/向着远方/蔓延开去/长叶,开花 //春风暖/抚得蔷薇绽开了笑脸/沿着篱笆/爬满了墙/欢欢,喜喜//春风暖/吹得田野蔓延着绿汁/柳枝飞舞/麦香翻滚/心暖,心醉。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快乐阅读中快乐写作。
(5)画,就是绘画能力。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优秀作品常常给人以强烈的镜头感和画面感,画面也常常给予人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所以笔者带领本校教师团队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通过创作人物肖像画、为作品配插画等方式体现文字。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科学评价,呵护学生的阅读体验。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如果仍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用一张试卷的成绩论定学生的学业质量,肯定会让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甚至夭折。本校采用“积分银行存折”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积分的方式记录学生主题阅读课程的过程性学习情况,如获得“演讲之星”“最佳点评师”“优秀读书笔记”“主题阅读优秀作品”等评价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积分,他们可将这些积分存入“积分银行存折”;另一方面,学期末学校会组织主题阅读知识竞赛、辩论赛、人物讲坛等丰富多样的竞赛和活动,以展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
四、“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的思考
“以作家为中心的主题阅读”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校语文教学成效大有裨益,同时也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一部作品到一個作家,由一个作家到一系列作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共同阅读的氛围下,渐渐喜欢阅读,崇拜作家,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但是在研发和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也深刻认识到必须提升教师主题阅读课程的研发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研发者、实践者,必须静心阅读,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发挥教研组集体的智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课题促进课程建设。此外,目前所确定的阅读内容、选择的作家作品、编写的教学案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兴趣及需要。在课程的建设上需要进一步丰富阅读内容,尝试将必修和选修相结合,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作家、更多的作品。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正奎.由“一篇文”到“一本书”[J].上海教育科研,2017(12):83-86.
[3] 郑逸农.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8(1):11-14.
[4] 何建波.借助主题阅读 强化语言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Z2):80-81.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