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渔 得法于心

2019-07-19姚静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6期

姚静

[摘    要]教师在教学写景散文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学习文本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品味鉴赏的探究能力往往是教学写景散文的重难点。文章以《江南的冬景》的教学为例,阐述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意象赏析法、填词法、想象散文化法、比较鉴赏法等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之美的鉴赏力。

[关键词]写景散文;意象赏析法;读词法;想象散文化法;比较鉴赏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07-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自觉的读写活动中练习出来的。换言之,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细细读来,《江南的冬景》的确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其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调舒缓,对江南之景进行了多角度的反复渲染。通过对本篇散文的赏读,学生能够得到极大的审美熏陶。

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品味鉴赏的探究能力,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意境之美,学习写景状物这一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描摹声音?如何指导学生在鉴赏文本时能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一、意象赏析法

根据抒情的需要,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会情不自禁地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体现景物的美。

以文本第5自然段“野郊植被图”为例。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圈画意象,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亮艳丽,蕴含生机。

给人感受:温润和煦,生机盎然。

描写手法:工笔细描,渲染烘托。

其次,教師指导:

景物描写常用的手法有:移步换景、虚实相生、以静衬动等。

“东郊植被图”是一幅充满生机、色彩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郁达夫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亮了起来。

通过意象间的水乳交融来营造意境,从而抒发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典型手法,这种手法常被古人用于创作诗词,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赏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从意象入手,关注色彩、动静、虚实、明暗、正侧、视角、感官等方面的变化,便能更全面地赏析画面,进而体悟作者的情感。

二、填词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指导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古诗词中挑选熟悉的词牌,利用《江南的冬景》中的意象创作诗词。

1.教师示范

如梦令

红叶白芦乌桕,

碧落青天闲走。

杂木傍乌篷,

暮雨潇潇依旧。

斟酒,斟酒,

一味红黄相候。

2.学生创作并交流

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可适当放宽要求。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缘情。因而,学习古诗词并尝试创作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三、想象散文化法

以文本第8自然段“江南雪景图”为例。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然后改写并交流

想象散文化法就是通过想象,将段落中分散但有相关性的诗句联为一体,并将这些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出来,以还原大自然的原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

学生在想象还原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优美的江南雪景:

临窗远眺,暮云合璧,天空呈现出将要落雪之兆。屋内,小火炉上煮着新醅制的酒,与友人相对而坐,主人斟酒笑问:“能饮一杯吗?”暮色渐浓,雪花纷纷扬扬飘洒而来,落向大地。至夜,漫天飞雪,簌簌有声,但闻风的呼啸、雪的轻语。忽然,一阵犬吠划破长空,接着柴门咿呀,原来是一人穿过风雪,夜半归来。风渐缓,雪渐止,曙光初露,举目皆是银装素裹。一株早梅傲雪凌风,昨夜里绽放了第一枝花。来弄雪的村童见了,惊喜不已,高声向人们报告村景。江南的冬天,昼短夜长,一晃明月东升,光辉洒落,早梅的倩影映在尚未消融的积雪上,斑驳有致,宛若一幅墨梅图。

2.对比原文中的写法,感悟引用诗文的表达效果

明确:引用诗句可以达到通过简单的语句表达丰富内涵的目的。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四、比较鉴赏法

同样以文本第8自然段“江南雪景图”为例。

不同作者在描写同一景物时,所用的描写手法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文本呈现出的景物面貌也往往千差万别。运用对比鉴赏的方法,求同存异,互相对照,可以更深地领略文本之妙。

1.赏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节选)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比较鉴赏,求同存异

提问:同是写雪景,《济南的冬天》(节选)与《江南的冬景》第8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正面描写。而郁达夫笔下《江南的冬景》是通过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展现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展现雪景的美丽,酒香的怡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展现夜深人静后的静谧温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则展现雪后冬晨的惊喜。这段文字能使学生沉浸在由古典诗词构建的意境之中,勾起学生对江南雪景以及民俗风情的种种猜想。

写景散文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所抒之情也许各不相同,但用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四种方法,虽各有侧重,但使用时都是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以景物鉴赏为抓手的。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少讲精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习、多思考,让学生在读、写、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