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2019-07-19林爱忠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林爱忠

[摘    要]文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从熟读课文、触摸文意、感悟情感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如何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教学设计,以期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08-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内容爱憎分明,忧愤无比,具有较为经典的人文性特征。学生通过学习,可更进一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学会先“熟读文章,触摸文意”,后“感悟文感”的审美方法。

二、教学目的分析和依据

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目的:

(1)知识掌握方面:熟读课文,分析、理清作者的思想变化和感情发展经过,掌握、了解文章的意思。(2)能力运用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概括整合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3)德育教育方面:学习和理解刘和珍在黑暗的岁月里那种英勇无畏、不怕强暴、追求真理、果断勇敢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策略选择

1.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让全班学生默读全文;然后范读课文,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最后让发音标准的学生领读课文。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思想,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交流讨论法。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基础题和难度适中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背景材料和注释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体会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弄清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和夹议夹叙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

孩子们,“三一八惨案”发生在1926年,那时,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段祺瑞政府无情地屠杀请愿的爱国人民,倒在血泊中的请愿人士有二百多名。这是中国同胞屠杀中国同胞的一场悲剧!刘和珍是一个青年学生,年纪轻轻,生命之路遥远而漫长,可惜路还没有开始走,她就倒在了屠刀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怀着悲愤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悼念文章,以此警醒全中国民众,要永远永远记住这一血海深仇!

2.从文章题目入手。

文章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君”中的“君”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的尊称。针对这一知识,提出问题:伟大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竟然如此恭敬地称呼一个普通的学生,是为什么呢?

(二)指导学生探讨问题,理解文意

1.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写了她的哪些事迹?

明确:预定《莽原》全年——渴求真理;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有反抗斗争精神;虑及母校前途——有责任感;向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有爱国精神、献身精神。

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她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2.鲁迅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的?说明了什么?

明确:悲愤交加。

(1)对牺牲的爱国青年学生深感痛惜,歌颂、赞扬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2)对可耻的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无比愤恨,反对反动政府的暴行,抨击反动文人的污蔑。(3)警醒全国民众,激励革命人士。

鲁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多次写到“我无话可说”,说明心中无限悲愤的他不欲敌人快意。

3.鲁迅先生单单是为了纪念刘和珍才写下这篇文章的吗?分析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原因。

(教师补充的材料)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为了反对国外反动派侵犯我国主权,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请愿、抗议,却被段祺瑞政府开枪镇压,当场打伤两百多人打死四十七人。鲁迅先生的学生刘和珍在这一惨案中遇难了,他的心情很压抑,心中无限愤懑悲哀——堂堂一个大国,竟然有这样的惨案发生!于是先生愤然疾书。

在这篇课文里,鲁迅笔下多次出现要“写点东西”的表述。第一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针对刘和珍而言的。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中,刘和珍还毅然地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她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她的死让鲁迅先生感到悲哀。

第二次还是說“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因为“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所以才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流言”和“暴行”,把民众唤醒。第三次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是针对“庸人”来说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我”要通过“写一点东西”,来提醒自己和人们,要时刻记住血债,为民族的复兴呐喊。

(三)把握好文章整体,弄清课文意义

1.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鲁迅紧紧围绕刘和珍来展开描写,那么有多少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

2.熟读文章,理清思路,划分课文段落,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1-2)写纪念刘和珍的原因;第二段(3-5)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主要事迹;第三段(6-7)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分析此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3.全面感知课文内容,分析鲁迅写了哪几类人?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爱国青年是第一类,刘和珍最突出,还有包括杨德群、张静淑在内的“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和死伤的请愿的民众。对于他们,鲁迅表达的感情是:心中无限哀伤,颂扬他们的英勇无畏。段祺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是第二类,鲁迅拿起笔来无情地控诉他们的暴行和无耻的言论,并对他们感到无比的痛恨和深深失望。而其笔下的“庸人”是第三类。鲁迅行文间流露出对他们的惋惜和心痛,因为他们的默无声息是民族衰亡的表现,鲁迅希望通过呼唤让他们觉醒,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课文的总体思路是:点明为什么要执笔写这篇文章,接着陈述刘和珍的平生事迹和遇难经过,再进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文章始终围绕“记念”这两个字展开。

(四)作业

写一写学习这篇课文后的心得体会。

六、总结

在教学上,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作品,就要让他们鉴赏文章的语言。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是鲁迅语言的洗练和厚重;二是鲁迅常将几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抒情、叙事、议论等都用得十分恰当。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