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普湖县棉花膜下滴管技术

2019-07-19葛具庆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棉花高产

葛具庆

摘  要:该文分析了岳普湖县传统棉花种植中存在的弊端,介绍了棉花膜下滴管技术,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为更好地促进岳普湖县和周边的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膜下滴管;高产

中图分类号 S5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2-0048-2

岳普湖县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县,2002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棉花高产之乡”。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岳普湖县传统种植棉花存在着水资源浪费、水分利用率低、易滋生病虫害、不利于苗期地温回升等弊端。为解决岳普湖县棉花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棉花可持续发展,提高棉花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笔者开展了膜下滴灌棉花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2017年推广面积1.31万hm2,占全县棉花总面积4.53万hm2的28.9%。实践表明,棉花膜下滴灌作为岳普湖县棉花种植新技術,能人为控制用水量及田间小气候,缓解了当地用水紧张的局面,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提高了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从而提高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 岳普湖县棉花传统灌溉的弊端

传统灌溉方式主要有畦灌、淹灌、漫灌等,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资源浪费,水分利用率低 岳普湖县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灌溉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水资源相对短缺。据统计,2017年全县棉花面积45257.4hm2,小麦10153.8hm2,玉米7069.5hm2,小茴香4516.5hm2,西甜瓜279.5hm2,农作物种植用水量较大。灌区内水资源比较紧缺,农业生产灌溉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而传统灌溉存在灌水量大、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现象突出等问题。

1.2 易滋生病虫害 岳普湖县冬季气候严寒,棉花生长期晴天多,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较少,但常规灌溉方式使得灌溉水流成为病虫害特别是真菌、细菌类病害传播的主要传播媒介,传统的浇灌方式容易滋生病虫害的发生。

1.3 不利于地温回升 传统沟灌的地块,一次灌水量大,地表长时间保持湿润,地温降低快,不利于地温回升,导致棉花苗期需求温度难以得到保证,使得当地棉花的产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 棉花膜下滴管技术

2.1 做好播前准备

2.1.1 播前晒种 选择晴天在架起来的木板或席子上连续晒2~3d,以促进棉花种子后熟,增强种子内酶的活性和胚的生活力,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害发生。

2.1.2 药剂处理 用6%辛硫磷或3%甲基乙硫磷颗粒剂均匀撒于地表,翻入耕作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对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按50kg干棉种用1kg福·多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1.3 机具调试 播前对机具进行全面检查调试,安装好铺设滴灌毛管装置,达到安全使用状态。当5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作为播种的始期,4月15—20日为最佳播期内进行播种。播种方式采用“一膜二管”节水技术,保苗量在16.5万~19.5/hm2万株。滴灌带的铺设和铺膜、播种同时进行,滴灌带设置于窄行中,滴灌带的毛面朝上,即流道向上。

2.2 加强苗期管理

2.2.1 抓好全苗,促苗早发 通过补种、滴水出苗、破除板结、适时中耕等克服不良自然因素的影响,改善生育环境,保证幼苗正常生长。播后及时补种,并在播后补齐地头地边,力争满块满苗;播后迅速布管滴水,4月25日前结束滴水出苗工作;下雨后及时破除板结,以利于棉苗出土;中耕做到不拉沟、不拉膜、不埋苗,土壤平整、松碎,镇压严实;及早清理余苗,培育壮苗。

2.2.2 做好化控,塑造理想株型 根据棉花“前弱后旺”的特点和岳普湖县的土壤、气候特点,适于“前提、中控、后防衰”的原则。在苗期施用促进生长的调节剂,蕾期、花铃期用缩节胺调控;对出现早衰迹象的,用1.5%尿素水配合0.5%的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缩节胺的应用,按照土壤肥力和品种的不同,进行化学调控与肥水调控的配合使用,目标是调节植株节间长度基本均匀,平均长度5~6cm。一般采用“轻、勤、早”的原则,使株高控制在60~65cm,单株果枝保持7~8台。

2.3 加强中后期管理

2.3.1 做好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工作 中后期田管的主攻目标是提高成铃率、增铃重。在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棉铃发育需求的同时要防止贪青晚熟。病虫害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加强秋耕冬灌等常规防治措施的落实,严格化学防治指标,合理利用天敌,化学农药的使用要达到减量增效。

2.3.2 科学喷施化学脱叶剂 施药时间要合理,坚持“絮到不等时,时到不等絮”的原则,棉花顶部铃铃期45d以上或棉花田间吐絮率达到30%~40%时喷施最佳。具体时间为9月15—20日。做到喷雾均匀,雾化良好,棉花植株上中下部叶片均匀着药,有效着药叶片达到95%以上,棉花损伤率保证在1%以下。

2.3.3 做好机械采收工作 当棉田脱叶率达90%,吐絮率达95%以上,及时进行机械采收。机采前清除杂草、捡拾挂在棉株上的残膜,验收合格后方可作业。严格控制采摘籽棉的水分及杂质,保证含杂率<10%,回潮率<10%,采净率>93%。收花后用人工或机械清除田间残膜,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堆放场地必须清理干净,严禁残膜、残秆及其它杂物混入棉垛。

3 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影响植株吸收水分的能力 大部分的植株生长,根须向下蔓延,接触地下水并从地下水中汲取水分,滴灌是从土地表面进行水分的供给,使其根须无法向下延展,浮于土地浅层,滴灌停止后难以自发汲取水分生长,抗旱性差,抗风性也不好,容易倒伏。

3.1.2 废弃地膜污染土壤 膜下滴管技术通过地膜覆盖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地温。但由于地膜的使用随之而来也出现一些问题,采摘后的棉地里只能对大块的地膜进行简单的收集,更多的小片地膜留在土地里对土壤造成污染,使泥土的缝隙变小,氧气变少,破坏土地养分和土壤结构,甚至使植株生长畸形,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土地的再次利用,使耕作困难,土壤盐碱化严重。

3.2 对策建议

3.2.1 将膜下滴管改成地下滴灌或其他处理方式 将膜下滴灌改成地下滴灌,使植株向土地内部寻求水分的特性不变,减小对其生长和根系发展的影响。将滴灌技术全面延伸,进行多种尝试,将膜下滴灌、地下滴灌与其他处理方法相结合。

3.2.2 使用可降解膜代替一般地膜 探索运用可降解膜进行覆盖,降低污染土壤的程度,提高土壤利用率。回收旧的污染性大的膜,使用可降解膜,其透光性强,延展性好,降解相对较快,加工比较容易,对植物的生长负荷较小,可以进行实验性推广应用。

4 结语

经田间数据调查和产量实测验收,与传统种植相比,棉花膜下滴管技术能增加棉花产量,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膜下滴管能够改良土壤,排盐、压碱,对土壤的盐碱化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因此,建议今后相关部门增加对膜下滴管技术应用的资金扶持力度,减轻棉农生产成本;农业执法系统加大对棉花膜下滴管器材、设备、种子等监管力度,确保膜下滴管相应农资质量;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加大对棉花膜下滴管的技术指导,帮助解决农户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应加大对棉花膜下滴管的宣传、推广力度,增加棉农对该技术的认识程度,以利于棉花膜下滴管技术更好的应用。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棉花高产
摘棉花
棉花是花吗?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棉花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快乐城的棉花糖
苹果元葱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
无公害大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