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江圩区稻茬麦机械播种技术的研究

2019-07-19殷文格董二甲王友好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2期

殷文格 董二甲 王友好

摘  要:针对目前沿江平原区稻茬小麦种植普遍存在的田间墒情差、秸秆还田体量大,不能实现“一播全苗”等问题,特开展了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对稻茬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改进型一体机播种,可以有效实现稻茬小麦“一播全苗”,提高小麦产量水平。

关键词:机械化播种;稻茬麦;一播全苗

中图分类号 S23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2-0045-2

要实现小麦的丰收,需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有效分蘖和穗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播种质量的优劣[1]。因此,实现小麦一播全苗、苗匀、苗壮是小麦生产中需要认真对待并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2]。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 [3-4],秸秆还田不但避免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5],还能够有效地调节作物包括土壤的肥、水、气、热生长环境[6-7],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使作物获得高产。作物秸秆中富含大量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8],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及我国农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但秸秆还田也影响着下茬作物出苗和产量,稻茬麦因稻秸秆还田易出现小麦出苗率低,出苗不齐,导致小麦产量降低[9-10]。为此,本实验站于2017年在安徽省铜陵市普济圩农场,选取沿江圩区双季晚稻代表田块,开展了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对稻茬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影响的试验,以筛选适宜沿江圩区稻茬麦的机械播种方式,为提高稻茬麦播种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一体机播种(曲阜鸿印机械设备有效公司xmbz-6型号)、起垄播种(豪丰2BMSF-12/6免耕播种机)、改进型一体机播种(农哈哈2BFG-18小麦旋耕播种机),每个处理3亩,试验田块周围设置2m宽保护行。试验品种为扬麦13。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小麦齐苗后,每处理框定具有代表性的1m2样区,分别在小麦的三叶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及成熟期定点调查茎蘖总数(均包含主茎)。在关键生育时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及开花和成熟期)随机取样测定干物质,每个时期3次重复,采用烘干法测定地上部干物质量。成熟后每处理各取4m2 收获,测定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考察穗粒数和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小麦的出苗率 不同机械播种小麦的出苗率见图1,改进型一体机播种(方式3)的小麦出苗率最高,为51.9%;一体机播种(方式1)的次之,为46.7%;起垄播种(方式2)的最低,仅为39.6%;方式3比方式1和方式分别2高5.2%、12.3%。不同机械播种小麦的出苗率高低顺序为:方式3>方式1>方式2,说明旋耕后播种可显著提高田间出苗率,同时旋耕后播种开沟较为平整干净,后期田间管理效率大大增加。

2.2 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小麦的茎蘖动态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3种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育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各生育期苗数影响较大。由图2可知,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各生育期苗数均高于起垄播种和一体机播种的,其中越冬期与返青期改进型一体机播种较起垄播种提高更明显。越冬期3种播种方式苗数相差最大,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最多,为1315万株/km2;一体机播种的其次,为1235万株/km2;起垄播种的最低,为795万株/km2。到成熟期,3种播种方式苗数相差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苗数仍最多,为655万株/km2;一体机播种的其次,为585万株/km2;起垄播种的最低,为360万株/km2。这表明不同播种机械播种对小麦苗数影响较大,且贯穿整个生育进程。

2.3 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小麦各生育期的干物质量 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干物质积累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从出苗到拔节期,时长约占据小麦整个生育期的3/4;第2个阶段从拔节期到乳熟期,历时约占据小麦整个生育期的1/4,积累的干物质超过小麦总干物质量的65%,是小麦干物质累积的主要时期;第3个阶段是从乳熟期到成熟期[11]。3个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总干物质量的比值,是衡量小麦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

由图3可知,3种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群体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基本一致,都是伴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增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在越冬期干物质量最多,而且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其他2种播种方式;起垄播种的其次,在越冬期干物质量最高,在返青期、开花期、成熟期高于一体机播种的,在拔节期、孕穗期则低于一体机播种的;一体机播种的干物质量总体最低,全生育期仅在拔節期、孕穗期略高于起垄机播种的。

2.4 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 由表1可知,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最高的为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分别为4638.7kg/hm2、4112.4kg/hm2;一体机播种的其次,分别为4172.3kg/hm2、3798.5kg/hm2;产量最低的为起垄播种,分别为3494.9kg/hm2、2878.6kg/hm2。3种播种方式的单位面积穗数依次为改进型一体机播种>一体机播种>起垄播种;但是不同播种方式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

2.5 不同机械播种方式小麦的种植收益 由表2可知,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效益最佳,为1634.5元/hm2;一体机播种的其次,为1165.5元/hm2;起垄播种的最差,为-134元/hm2。3种不同播种方式的成本相差不大,一体机播种的为7045.5元/hm2,起垄播种的为7110元/hm2,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为7086.5元/hm2。

3 小结与讨论

(1)试验中3种不同机械播种方式,以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小麦产量最高,其原因可能是改进型一体机播种有利于小麦出苗,提高出苗率,确保了基本苗;同时,改进型一体机播种可以保持沟内平整度,极大降低了麦田后期管理难度。

(2)本试验点作为沿江地区稻茬麦田代表,是典型“双迟”田块。小麦种植品种以春性为主,播种深度、耕作方式、土壤墒情对小麦出苗率影响较大。本试验通过比较一体机播种、起垄播种、改进型一体机播种之间出苗率、不同生育进程群体动态、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经济效益的田間表现,改进型一体机播种的可以提高小麦出苗率,使得小麦全生育期苗数相对较多。因此,改进型一体机播种更适于本地小麦播种,可以较好地实现稻茬麦“一播全苗”。同时,改进型一体机播种开沟平整度要优于其他2种播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左娟,毛瑞玲.沿淮流域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731(21):59-61.

[2]程洪岐,张金绵,谢彪.影响小麦全苗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作物杂志,2006,(6):40-41.

[3]薛少平,朱琳,韩文霆.麦草覆盖与地膜覆盖对旱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6):71-73.

[4]王文明.秸秆还田的利弊浅析[J].南方农业,2017(34):111-113.

[5]郑继成,张刚,曹志强,汪军.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稻田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3):431-440.

[6]慕平,张恩和,方永丰.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5):81-85.

[7]韩瑞芸,陈哲,杨世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及水土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9):148-154.

[8]崔新卫,张杨珠,彭福元.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与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4,45(6):1527-1532.

[9]毛金凤,徐长青.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法效果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9(5):40-41,45.

[10]杨四军,顾克军,张传辉.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89-91.

[11]张凯迪,孙良和,陈守军,等.稻茬麦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42(02):360-362. (责编:汪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