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筑梦”行动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功能探析
2019-07-19李睿
李睿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高校学生头脑,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至关重要。为此,我省高校工委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学习筑梦”行动,旨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争作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在学习筑梦行动中,社会实践活动则是真正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筑梦人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学习筑梦:社会实践:大学生
一、社会实践于学习筑梦之必然
学习筑梦是党中央全面推进“青马工程”背景下,高校层面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传播全覆盖,构建理论骨干与普通学员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的新机制。旨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学生头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而社会实践活动于学习筑梦能否进一步将创新理论切入落实于社会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将会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争做时代新人中点燃爱国情怀,在成長成才中锤炼奋斗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基层诉求,努力将自身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建设中。
当前,“互联网+”时代使人们通过网络等媒介快速了解国内及国际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片面式的“网络说”认知,而忽略了切身实际的观察,在意识形态领域网络话语权未能充分构建的形式下,高校更应以社会实践活动加之对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及树立正确三观方面的引导和认知,使其从片面化、零散化的网络信息传递走向对社会问题和国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与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适应型人才,才不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在与不熟知的社会磨合中边缘化。例如,高校在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时,通过走访切实让学生了解到贫困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切实的地理位置及所处环境特征去最有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要知道贫困家庭的诉求以及如何针对其优势和劣势有效帮助贫困地区人民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以真正达到扶志扶贫。通过社会实践要让学生了解如果将来从事社会扶贫工作要完善我国贫困界定类型,健全贫困相应扶持体系,改变贫困家庭思想观念及消极现状,避免出现物质提升而思想慵懒的情况出现,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服务社会,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实践奋进中主客观因素掣肘
(一)思想无高度实践无宽度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高度上普遍呈缓速运动的状态,“专业至上,思修靠后”的认知偏差导致当前中国人才不少,但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才队伍构建不容乐观。高校作为为国家储备人才的基地,自然有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认知,愿意将自身专业应用于社会发展建设中,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思想理论、社会实践存在无所谓心理,究其因主要为注重“利益”,学生们过多关注于社会实践后能否评奖评优、助力入党,而缺乏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我国未来发展有利的方向。
(二)开放交流长效机制缺乏
由于开放交流的长效机制的缺乏所导致的现状是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单一化、“封闭式”进行,缺乏社会实践的综合性,因为每所高校都有其所传承的校园文化为依托,不同的文化将孕育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开放交流长效机制无疑是将多种校园文化背景相融合,让学生有一种辩证、多维度处理事物的思想,从而提升认知、开拓能力,在同一个社会实践中提供多种方案以达到帮扶效果最大化。
(三)社会关注低仪式感缺失
仪式感的缺失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们感受不到志愿身份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如同军装赋予军人灵魂和使命,在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志愿者工作也需要也需要社会肯定的声音、仪式带来的自豪,尽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再好、帮助的人们再多、思想觉悟再高,长期得不到社会的反馈,学生们也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及所做的事业,虽然高校社会实践学生们所做的贡献远不如专业人员所做的多,但任何一点付出都值得尊敬。社会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就意味着今后将为国家培养更多此领域的专业人员。
三、完善社会实践对策分析
(一)提高认知以自觉参与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理论的扎实,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所处的格局,学生只有在理论内化于心后,真正激发对社会实践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从而自觉参与其中,才足以真正达到社会实践的核心意义。
(二)发挥民智充实活动
新时代下,大学生创新性强、接受新事物快,因而为使其充分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吸收他们的创新方式以结合传统社会实践,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度,发挥其主体地位。内容上必须立足学生兴趣点,以其能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思想高度的提升,例如“互联网+”时代,要充分运用网络有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三)学校号召社会重视
学校在充分以正确价值观作为社会实践有利引导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对于参与实践志愿者的充分高度关注,增强对志愿者的正能量传播,提升其本身荣誉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服务其中,同时又能激发普通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从而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队伍,并以建立长期合作等模式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以真正有效地了解并解决实践基地的实际问题,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去改变现状,也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所习得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