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要植根于现实

2019-07-18吕建立

新课程·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苏俄斯大林共产主义

吕建立

一、教学思路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学科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学科素养;注重考查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讲人教版必修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就侧重于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学习的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過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我在整合本课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在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制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的需要决定的,并要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2)在教学中,精选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解读和分析,做到论从史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要与现实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手段。理想只有植根于现实,才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本课教学分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史为鉴,畅谈启示这四个环节。前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最后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课获得的启迪,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层次。

1.战时共产主义(理想超越现实)

师:根据课文导入框中的内容,提出:“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生:阅读课本,从国内外两个方面了解当时苏俄面临的形势,并总结发言:苏维埃政权受到英法等国的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猖獗,粮食等物资匮乏。

师:总结学生发言,并设计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苏俄领导人又是如何应对的?

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内容。

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思之窗”的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新经济政策的?

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的应急性措施,它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实施“战时共产主义”,使苏俄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但到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时,苏俄领导人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要通过行政手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使得社会主义的理想超越了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结果将会怎样?

2.新经济政策(理想回归现实)

师:在教材提供海军基地兵变的基础上,提供材料: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活动,要求自由经济和自由贸易,但遭到政府的否定和拒绝,农民反对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提出问题:材料说明了当时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怎样的态度?

生:人民强烈反抗和不满。

师: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苏俄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引起农民的不满。明确认识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生:阅读教材,对比两种经济政策的不同。

师: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种经济政策,分析两种经济政策引发不同效果的原因并总结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领导人先通过恢复经济,建立国民经济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回归到现实社会中来,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并没有被后来的领导人贯彻执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对比问题和动手制表的能力。

3.“斯大林模式”(现实破灭理想)

师:指导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表现。

生:总结“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师: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生:概括“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师:总结:“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使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最终破灭,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教材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以史为鉴,畅谈启示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表达,教师点拨、总结)

生: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超前或滞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规定的模式,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发言和交流,实现本课教学目标的升华。

三、课堂教学反思

每一课都有内在的线索和灵魂,要结合课标要求,研究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整合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围绕理想和现实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简洁,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编辑 刘晓宇

猜你喜欢

苏俄斯大林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