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大学生群体的自我体验

2019-07-17刘耀泽

新丝路(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

刘耀泽

摘 要:自我体验在自我意识系统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自我体验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之上,对于个体的自我行为的意向和方向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自我意识成分,因此认识自我意识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使得自我调控系统更好的运转,镀金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对于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共同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自我体验

个体的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对个体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将围绕大学生自我体验的类型展开分析。

一、自尊感

自尊感是意识到对自我的肯定评价而产生的自我体验。大学生群体在高校的文化氛围和高校的各方面教育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大学生的自尊感主要基于两种肯定的评价[1]:一是由于意识到自己正成长为社会的主体而产生的肯定的评价;二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心理品质的成熟而产生的肯定评价。因此大学生的自尊感是个体的自我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可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自尊感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心理成熟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为,自尊感对于大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尊心强的人拥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同时适度的自尊对于个体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表现有着促进作用。

但是,过分的自尊感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2]。过分的自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过高的自尊,即自负;另一个就是过低自尊,即自卑。而这两种自尊感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尊的正确看待的问题上,而自尊使得学生在成就动机上获得不同的水平,进而使得对所从事的事件目标的设定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从而使得目标无法达成,自尊受挫,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

二、优越感

优越感是由于对自我社会地位与个人知识、能力等评估过高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3]。优越感的影响因素很多,学生的学龄、所处的学校层级等都可能对学生的优越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体验。

分析大学生优越感的产生,可能与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及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关系。学生在入学时前经历的高考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一次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而这种体验多来自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到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与其早年的求学过程有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在高中求学的时间段里面,学生们大多需要经历多种多方面的考试,因此任务众多,在这种压力环境下,学生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强烈的优越感。因此高考前后的情境变化,使得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绪体验及自我体验上的变化,从而获得了优越感体验。

优越感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利有弊,如何面对和处理由于优越感产生和持续所造成的情绪变化成为对学生进步的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对这种情绪体验进行很好的处理,这种体验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松懈情绪,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待周围人的态度。相反,如果因为优越感的获得而使得学生自己更加自信,进而使得学生更加焕发活力,那么优越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则具有重要意义

三、责任感

责任感是由于意识到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义务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由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及其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发展的影响,大学生的责任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同时大学生群体在思维发展方面也获得了一定层面的提高,相应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个体对于责任感的认识和体会。

大学生对于存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责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我国,责任感的自我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加的鲜明,同时也是大学生更加认同的一种自我体验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认识到自己对于家庭以及父母的相应责任,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繁荣对于个体以及集体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进而把这种责任感转化成激励个体学习,促进个体成长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为了感恩父母而学习,为了报效祖国而学习,获得责任感实现的体验和满足感。

这种责任感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具有主动性,并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而这种力量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在情感共鸣方面的缺乏以及自身思想得不到他人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因为缺乏诉说心事并且相互理解的知己好友,以及缺乏与好友获得更加深入的情感联结而产生的孤独感。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外界环境变化发展、时代变迁等的原因,使得大学生群体缺乏与其长辈的沟通交流,而由于其心理发展状况的需要,产生了更加成熟的认识以及思维的发展,因此需要获得通过在于别人的沟通交流中,获得知识层面的进步。从情绪体验的角度,大学生群体需要在与别人的沟通交流中获得交互的充实感和情绪上的共鸣体验。

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也可能起到积极作用。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阵痛表现,说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自我意识开始转向内心世界的交流这一高层次的境界,这是良好的表现[4],只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阶段内,不仅不会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产生负面作用,反而还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抑郁感

抑郁感是由于个人的思想、愿望受到压抑,未能得到充分表达或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自我体验。而基于当今大学所面对的各种各样、数量众多的压力情境和活动任务,多数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多是一种“无能感”,因此“丧”一字,在大学生口中广为流传,也就是对于预期情境不抱希望的无力与失望的自我体验。基于此,抑郁状态也是当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境状态。

引起大學生抑郁感的因素众多,涉及各个方面。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体验的产生原因多来自于生活事件与经历。因此大学生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和对于自我的正确认识是改善其抑郁感的重要途径,而这种对生活的控制感多来自其自我效能感的长足发展,以及其自信心的建立和巩固使其对于自己能够知道自己有能力摆脱心理上的困难。

同时自我体验又是与自我的认知相联结的,自我认知作为自我体验的基础,决定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进而促进相应的自我体验的产生。同时,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的共同作用,又会对个体自我的行为意向和方式产生影响。

因此,对学生认识方式的改变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进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认识是使学生摆脱抑郁感获得更佳自我体验的良好途径。

六、结语

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告诉人们,人类拥有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自我控制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5]。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以及个体自我行为的意象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因此从自我的自尊感、优越感、责任感、孤独感以及抑郁感的各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自我体验以个体的自我认知为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自我认知,通过不同水平以及不同方面的自我体验(更多的表现在情绪方面的体验),对个体行为意向以及认知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关注个体心理体验能够更好的反应个体认知状态,进而了解个体的行为方式。

注释:

[1]胡德辉.大学生心理与辅导[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祝蓓里.青年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张秀梅、刘兴顺、魏建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及特点[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

[4]赖晓鹏.关注当代自我意识畸变[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24-26

[5]吕爱兰.自我意识:人类意识的一种独特形式[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5):535-539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科恩、景韩、佟等.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三联书店,1986

[4]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消费文化场域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道德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