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07-17王海荣
王海荣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其数学思考的深度密切相关。为了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要注重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整体建构;注重设计跟进练习,探索简单现象中的规律;注重设置开放性问题,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捕捉课堂的生成资源,激活学生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深度思考;整体建构;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67-02
小学数学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知识水平,引导他们展开积极有效的数学思考活动,以此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其数学思考的深度密切相关。审视当前课堂,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通常不需进行太多的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思考属于瞬时性思考,没有太多的思维含量。而深度思考,基于瞬时性思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弊端,通过精选学习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诱导学生投入更多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影响深度思考的现象分析
1.小步子前进的教学常态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习惯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牵引学生小步子前进。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学生多走弯路,课堂效率高;缺点是问题思维空间小,学生无须太多思考就能很容易想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浅表思维的习惯。
2.“浅尝辄止”的教学习惯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时,教师先出示一道情境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待学生理解了13-9的算法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算法。这样的教学仅满足于一道算式算法的理解,忽略了“十几减9”一类算式算法共性的分析和理解,让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3.“就事论事”的教学陋习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习惯“就事论事”,眼中只有本课时的知识,缺少对相关知识整体建构的把握。这就让学生养成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每一个新知的学习都看成是“新”的,不能主动地将知识纳入知识结构中思考,制约了思考的深入和全面。
二、让学生深度思考的实践策略
1.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整体建构
任何数学内容都来自于某一系统,从属于某一结构。事实上,从知识关联的角度把握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形成结构化思维,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由于内容简单,学生凭借直观经验很轻松地就知道:计算几十加几十,只要先算几加几,再在末尾添上0。如果教学满足于此,学生的思维就没有进步。经过思考,我在课堂中增加了一个环节,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出示一个计数器)
师:计数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伙伴。请看,先在十位上拨3个珠,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如右图)。刚才的拨珠过程,可以列什么算式?
生1:30+20=50。
(师出示算式3+2=5和另一个计数器)
师:要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3+2=5,该怎样拨?
生2:先拨3个珠,再拨2个珠。
(师故意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和2个珠)
生(齐):错了。
师:什么错了?
生3:应该在个位上先拨3个珠,再拨2个珠。
生4:在十位上拨的话,表示的是30+20=50;在个位上拨,表示的才是3+2=5。
师:同样是拨3个珠,在十位上拨表示——(生:3个十),在个位上拨表示——(生:3个一)。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觉得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生5:在计算时都要算3加2等于5。
师:你真会思考。这两个算式既然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称它们为一对好伙伴。
师: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一对“好伙伴”吗?
(师出示□○□=□,□○□=□)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把“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进行沟通,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经历有深度的思考,构建“几个十(一)加几个十(一)”的知识结构,學生沟通联系新旧知识,对后面学习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具有统摄的作用。不仅如此,这堂课的经验对于学生将来学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也具有迁移作用,可谓事半功倍。
2.设置跟进练习,探索发现规律
鉴于学生年龄小、抽象能力弱的特点,教学新知时往往需要设置相应的跟进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思考抽象出数学规律。
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破十法”和“平十法”,且方法本身具有较大的思维难度,所以很多学生对算法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可安排跟进练习:
照样子,先涂一涂,再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11-9 ●●●●●●●●●○ ○
12-9 ○○○○○○○○○○ ○○
13-9 ○○○○○○○○○○ ○○○
14-9 ○○○○○○○○○○ ○○○○
15-9 ○○○○○○○○○○ ○○○○○
16-9 ○○○○○○○○○○ ○○○○○○
17-9 ○○○○○○○○○○ ○○○○○○○
18-9 ○○○○○○○○○○ ○○○○○○○○
我的发现: 。
在涂一涂的过程中,学生丰富了对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法的感性认识,深化了对算法的理解。同时,通过观察、思考,学生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感受了数学的理性之美。这样,原本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算法就在跟进练习中轻松内化吸收了。
3.设置开放性问题,扩大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中,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但是,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练习的设计往往比较封闭,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性,导致问题的思维空间狭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教师只有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落地生根。
例如,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一道练习题:“学校有47个篮球,一年级借走18个,二年级借走24个。一共借走多少个?”看得出,编者的意图是安排一个多余条件,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就这样原原本本呈现,带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很有限,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教学这道练习题时,我只呈现条件,让学生提问题。这一小小改动带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走多少个篮球?”“一年级比二年级少借走多少个篮球?”“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走多少个篮球?”“学校还剩多少个篮球?”不同的问题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地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数量关系也自觉进行了对比,这远比教师牵引着去对比要有效。
再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之后,我设计了练习题:
判断下列加法算式得数的十位上是几:
对于前面四道题,学生感受到判断得数的十位上是几不仅要看十位上的数,而且要看个位上的数;对于最后一道开放题,学生会根据前面的经验进行判断,十位上相加的数是5,而个位上的数不确定,所以得数的十位就有两种可能。在这样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深度的学习。
4.捕捉生成资源,激活数学思考
真实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经验、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不同,各自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课堂上会随时生成多种多样的资源。作为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学生生成的资源,激活其他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91页有一道练习:用30元买一个热水瓶(图片显示热水瓶的价格是16元),应找回多少元?
学生都知道列式应为30-16,但计算结果有等于4的,有等于14的,也有等于16的。计算结果等于4的学生很可能是忘记退位了,而计算结果等于16的学生很可能将个位上的0减6当成6减0来算。面对这个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把思考和辨析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分析算法,阐述自己的观点。看到同伴的错误算法,很多学生都想过一把“小老师”的瘾,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
三、引導学生深度思考应避免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深度思考对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重要意义,但也要避免陷入以下误区:
1.一味追求问题的深度,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一定思考难度的内容,让他们“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但是问题难度过深,远远超越了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
2.一味追求理性思考,忽略直观的感性思考。学生的思维发展遵循从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为了追求深度思考,忽略直观的观察、操作,忽视感性经验的积累是不科学的。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深度思考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备课时精选有意义、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时还给学生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有效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乔海兵,刘晓勇.指向深刻:儿童数学思考的教学诉求[J].江苏教育,2016(13).
[2] 夏海莲,吴登文.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1).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