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特征与史学意义

2019-07-17王小天

音乐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关雎

摘 要:  赵季平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曲家,其音乐创作涉及影视音乐、交响乐、室内乐、民族管弦乐、歌(舞)剧音乐、歌曲等诸多领域,古诗词歌曲也是其中之一。取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关雎》为对象,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技法特征、艺术意蕴等的有机整体分析,力图诠释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特征与史学意义。

关键词: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关雎》

中图分类号: J61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2 - 0123 - 05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14

赵季平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曲家。 他的音乐创作从中国传统音乐的沃土里汲取营养、提炼神韵,并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化其内,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作道路。他的音乐创作体裁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影视音乐、歌(舞)剧音乐、歌曲,还是交响乐、民族管弦乐与室内乐,都“显示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譹?訛 ,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是专业圈内的经典。作为赵季平音乐创作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歌曲是古典文学与音乐统一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以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关雎》为对象,通过文献解读与作品分析,围绕赵季平古诗词歌曲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技法特征、艺术意蕴及史学意义等进行有机整体的动态把握。

一、创作背景

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精神创造活动,社会环境、社会观念、文艺思想及个人境遇等都对音乐创作产生着一定影响。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赵季平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就是他在“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艺术结晶,不仅积淀了以往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文化成就,而且代表着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时代高度。

古诗词歌曲是用古典诗词谱曲的音乐体裁,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琴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曲等体裁的演变,今存《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等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成就。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一些作曲家开始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作曲技术相结合,运用于古诗词谱曲,产生了《大江东去》([宋]蘇轼词,青主曲)、《我住长江头》([宋]苏轼词,青主曲)、《花非花》([唐]白居易诗,黄自曲)、《红豆词》([清]曹雪芹词,刘雪庵曲)等代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涌现出桑桐、李劫夫、黎英海、王立平、金湘、罗忠镕、谷建芬等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将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赵季平正是该类创作的代表之一,他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在继承中国古代歌曲创作的基础上,运用他自身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主体功能机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季平1945年出生于甘肃,生长在陕西,深受陕西民间音乐的熏陶,尤其喜爱陕北民歌、秦腔、迷胡调等。20世纪60年代,他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被分配到陕西戏曲剧院工作,从事音乐创作;1978年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音乐学院的专业学习使他系统地掌握了西方作曲技法,而戏曲剧院的工作使他深刻地体悟到传统音乐的精髓,这无疑成为他日后音乐创作凸显浓郁民族风格的重要基础。赵季平曾说:“我们应该树立坚强的文化自信,……要握住民族精神的‘魂,守住文化的阵地,在继承上寻求发展、创新,实现相互交融。” ?譺?訛 这是他始终坚持的文化品格,也是他音乐创作的终极追求。但他从不是原样运用、照抄照搬现成的传统音乐曲调,更不是简单、表面地进行“民族化”创造,而是从中国传统音乐里汲取精华、凝练神韵,并将其融化到自身创作的血液里,迸发出具有独特个性的音乐语言,贯穿于他创作的各类音乐体裁中。影视音乐是这样,交响乐是这样,民族管弦乐是这样,古诗词歌曲也是如此。

二、创作特征

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主要有以唐诗为词谱写的《怨情》 《黄鹤楼》 《静夜思》 《幽兰操》 《别董大》 《佳节思亲》 《阳关三叠》 《峨眉山月歌》 《永王东巡歌》 《清平调三章》等,收录于《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  中;此外,还有《关雎》 《虞美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他的古诗词歌曲创作遵循中国古典诗词韵律结构简练的规律,恪守中国传统作曲技法,追求词曲紧密结合,达成二者的高度统一。高静在分析《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中的十首古诗词歌曲后指出,从调式调性的角度说,赵季平的这十首古诗词歌曲全部采用中国传统七声调式,他“不仅在音阶上选择了传统的民族调式,在旋法上也高度遵循了传统旋律创作手法,较多使用同宫与旋宫转调技法,丰富旋律色彩” ,而且使旋律与诗词古典、朴素的文化韵味高度契合。例如,《别董大》这首歌曲由4个乐句组成,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其中第一乐句“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旋律由D宫商调式转入D宫羽调式;第二乐句“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旋律由D宫羽调式转入D宫角调式;第三乐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旋律则出现了旋宫转调现象,从D宫商调式开始,短暂转入G宫调式;第四乐句“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旋律从G宫调式转回D宫羽调式(谱例1)。

从伴奏织体的视角看,赵季平古诗词歌曲的伴奏通常依据古诗意境设计,织体形态多样。如《别董大》第一乐句运用主和弦琵琶进行,描绘出高远萧瑟的画面;第二乐句为节奏紧凑的分解和弦织体,持续到第三乐句后半部分变化为不断上行的旋律式织体;第四乐句为琶音与分解和弦的结合,使乐曲在流畅的旋律中结束。从词曲结合的角度说,赵季平的创作充分考虑古诗词的音节和声韵,大多使用一字对一音的方式,契合了唐诗语言简练的风格特点,只有在旋律较长而歌词较短的情况才使用一字多音的方式。在《赵季平创作歌曲精选》收录的10首歌曲中,除了《清平调三章》《永王东巡歌》较多出现一字对多音的现象外,其余几首以一字对一音为主。例如《清平调三章》(之二、之三)中 “露”“香”“枉”“断”“看” “干”等歌词及其旋律结合均为一字对多音的方式,其中乐曲结束处的“栏”字配有三个音(谱例2)。

可以说,赵季平的古诗词歌曲创作旋律调式技法古朴,表现内容契合古诗词的主题,旋律与古诗词音韵结合紧密;不仅深入发掘了古典诗词本身蕴涵的音乐韵律美,并使其通过美的旋律得以彰显,而且令人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里,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眷恋之情。

三、古诗词歌曲《关雎》创作分析

《关雎》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为上下句对称的四言体诗歌。它运用比兴、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词汇,如“关关”“参差”“窈窕”等,赋予了诗歌以声韵的美感;以“琴瑟”“钟鼓”的音乐词语来表现诗歌的音乐灵动性,体现诗词的音律美。这首诗词既有浪漫的色彩,又有内在的文雅,真挚地表达出“发乎性情、止乎礼义”的传统爱情观。20世纪以来,曾有林海、胡德顺、吕守贵、沈忱、赵季平等为之谱曲,赋予其不同的解读,各具特色。赵季平谱曲的《关雎》采用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创作而成,前有引子,中有间奏,后有尾声,其曲式结构见图1。

引子(1~9小节):可分为4+5两个乐句,前4小节主和弦颤音演奏进入分解和弦式织体,于第9小节通过上下三度反复推进,最后通过高八度颤音引入A段。引子部分旋律蜿蜒起伏、自如流畅,宛若波纹在水面荡漾,勾勒出一幅纯净的水面风景画,预示着故事发生的场景。

A段(10~17小节)为呈示段,是4+4两个平行乐句组成的乐段。整个乐段旋律平稳,其中第一乐句(10~13小节)为琶音伴奏,将在河中泛舟的君子悠然自得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二乐句(14~17小节)为分解和弦伴奏,并在“窈窕淑女”的旋律中出现四度、五度跳进,两次出现八分休止的运用;及尔后“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的八度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鲜明对比,细致地描绘出君子对淑女心生爱慕的心理变化。接着以两小节(18~19小节)柱式和弦为间奏导入B段。

B段(20~40小节)为展开段,由“4+5+4+4+4”  5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乐句(20~23小节)与第二乐句(24~28小节)为平行乐句,旋律采用同音反复的发展手法,缓缓推进、娓娓道来;第二句句末上行旋律进行,将君子追求淑女时“辗转反侧”的爱慕之情推向高潮(谱例3);第三乐句(29~32小节)与第四乐句(33~36小节)及第五乐句(37~40小节)为平行乐句,这三个乐句旋律缓缓上升,配合着柱式和弦、十六分节奏的上下进行,将歌曲推向高潮,直到第五乐句“之”字八拍拖腔的出现,将君子追求淑女时跌宕起伏的情绪波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三个乐句描绘出君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纠结,流露出君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期待。接着通过六小节(41~46)的间奏,将乐曲引入再现段A。

再现段A段(47~54小节)是呈示段的完全再现,旋律首尾呼应、渐次平缓,与波音和分解和弦伴奏织体交相辉映,再现出河边的美景,表现着君子趋于平静的内心和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最后是两小节(55~56小节)尾声,力度渐弱,并在音程扩大的形式中结束于D羽调式的柱式和弦上,虽让人产生越来越远之感,但令人意犹未尽,沉醉于美好的回忆之中。

承上所言,赵季平为《关雎》谱曲时,他将西方音乐和声体系融化到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中,使作品既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调式(D羽调式)的风韵,又有西方音乐大调式(F大调)的明朗性格。此外,其和声运用也很有特色,尤其是用西方和声体系来塑造情境时,丝毫不失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

四、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历史意义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创作遵循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和”的结构模式,音乐结构工整。其音乐旋律既有西方元素又有中国民族风韵,是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的创新,既表现了赵季平对民间音乐的创造性继承和对民间音乐神韵的提炼,又体现为一种回归传统与创新意识的结合。民族音乐文化中熟悉的韵味在赵季平作品中自然流淌,西方音乐创作中常见的技法在赵季平的作品中若隐若现,他走在世界乐坛的前沿,又走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纵深。他“不是将民歌、戏曲音乐片段拿过来加上简单的伴奏或复杂的现代织体;也不是用一句民间音乐乐汇作动机再加上现代或后现代的写作技法‘掰开揉碎地作无穷的变化,单纯地彰显写作技术。他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将‘手段和‘元素用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  。

“季平的歌曲有着他鲜明的个性,他那饱受民间音乐滋润的动人曲调,是融汇了人民心灵当中的丰富感情,总给人以强烈的亲切感,过耳不忘。他的艺术个性和特有的地方风采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且不断有新的发挥,所以听他的歌曲常常是一曲惊人,不同凡响。” ?譻?訛 作为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有使命感的作曲家,赵季平在2014年“两会”时接受新华网记者的采访中明确表示,自己有责任感、有义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面上作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鲜明地贯穿于他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呈现于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里。

综上所述,赵季平创作的古诗词歌曲《关雎》以音乐的方式承载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当代音乐创作树立了榜样。他的古诗词歌曲创作为丰富中国音乐教学曲库、促进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素材;为深化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推动中国音乐创作发展提供了参照对象。不论从音乐创作的成就和影响方面说,还是从音乐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层面论,赵季平都是中国当代音乐发展史上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12-25

作者簡介:王小天(1976—)男,硕士,硕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浙江杭州 310024)。

猜你喜欢

关雎
“三美论”视角下《诗经·关雎》英译对比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浅谈《诗经·周南·关雎》的表现手法
《关雎》《蒹葭》的确解
以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关雎》为例浅谈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之思考
浅论诗言志说
艺术歌曲《关雎》的作品及演唱分析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贤贤易色
论《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