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关雎》为例浅谈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之思考

2017-11-13霍姝君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关雎中国传统文化

霍姝君

摘要:我国的音乐起源非常久远,其起源于劳动生产。为了更好的明确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文中就以经典音乐作品《关雎》为例,对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雎》 中国音乐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15-02

我国古代文献有关音乐起源的记载,大体是说,原始人为了求生存,在与险恶的自然现象争斗的过程中,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这时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远古人类在狩猎之余,也会手拉手跳舞庆祝,此时音乐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音乐在其产生的过程中还曾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和鸟类的叫声。《吕氏春秋·淫辞》中记载了音乐是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中的。

西周时期,周公为巩固自己统治的等级制社会,吸取商灭亡的教训,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制定了包括礼乐制在内的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在采取礼乐制以后,让奴隶主阶级社会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为音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这种音乐将礼放在首要位置,且越来越僵化。礼乐制让上层社会人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分,根据实际等级地位,将实行的礼乐明确下来。

春秋、战国(史称东周,现代史学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盛大的西周衰落。因为周王朝的覆灭,诸侯并起,为礼乐制带来了巨大影响,到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音乐不再受到礼的束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该阶段新乐逐步发展起来,具备极强的娱乐性,摆脱了礼的束缚,取代了以往沉闷的“古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部分。

这个时期声乐、器乐、音乐科学及音乐美学等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促使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其中,新乐=俗乐=郑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概念之一。在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在审美上与宫廷的所谓纯正典雅之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为率真、质朴、不拘礼法;狭义上是指春秋末期在当时的郑国、卫国民间兴起的以歌颂爱情为主的音乐,故郑声又叫“郑卫之音”“靡靡之音”,它长期以来与雅乐相对立,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

春秋末期儒家学派逐步发展起来,战国初期发展起来的墨家学派为显学,在音乐思想上存在着对立的局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兩位:孔、墨)。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注意到音乐对人能够产生精神上的影响,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积极提倡音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虽没有系统化,但有启蒙意义,积极提倡音乐。

墨子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反对音乐,提出“非乐”。墨子从劳动者角度反对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行为,不过也有一定偏激,即禁止所有音乐。在墨子看来,音乐必须与物质生产具备相同的功利,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人与社会都发挥着重要功能,都是不可获取的)。

春秋末期以后,通过人们的选择,制成了“诗三百”(三百零五篇)集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了。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是西周采风制度的产物。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相传为孔子删定,曾以它作为音乐教材向弟子传授,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主要是西周、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风》是《诗经》的精华,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乐(lè)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2.“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孔子对音乐的享受、对作品《关雎》的认识和肯定,详细释义请同学们课下查阅,如有需要再作讲解)。

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哀而不伤:伤,损伤。孔子提出哀乐为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必须戒其“淫”与“伤”。不过孔子提出《关雎》诗里面表达的哀乐实现了这个目标,所以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这是要求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八佾》篇一共有26章,为《论语》二十篇里面的第三个部分,有很多关于“礼”的问题,提出在制度与礼节上制定关于礼的各种规定。孔子认为“绘事后素”,这体现了其伦理思想,反应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主要内容是分析怎样对“礼”进行维护的问题)。

师挚之始:师挚为鲁国太师。“始”为乐曲开始,也就是序曲。古代奏乐,开端称之为“升歌”,演奏者一般是太师,师挚为太师,即“师挚之始”。《关睢》之乱:“始”为乐开始,“乱”为乐曲的终了,“乱”为合奏乐。这个时候奏《关睢》乐章,因此称之为“《关睢》之乱”。(译文)孔子说:“太师挚演奏序曲的时候,直到将《关睢》结尾演奏完毕,我耳边充满了优美、丰富的音乐。”(说明)这里反映了孔子讲自己听师挚演奏乐曲时的感受。“洋洋乎盈耳”是形容他在享受丰富而美妙的音乐时,已全身心融入其中,“师挚之始,《关雎》之乱”的场景、画面、妙曲,时时浮现于脑海,萦绕于耳际,以至于久久不能忘怀。

《诗经》的首篇,大致为周初的作品。这首词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期盼,不是邂逅激情,是以婚姻为目的,就算求之不得,也“友之”。情至深处朝思暮想仍然克制,遵循礼的规范与约束,又将男女情爱表现得恰到好处,这基本符合东方的文化特点。

音乐和文学语言具备一定的共通性,这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赵季平的《关雎》。他通过使用诗作的优美文字以及蕴含的精神,表现在了人间的真善美。对艺术歌曲《关雎》而言,不仅风格典雅,情感真挚,同时有着深远的意境,完全是对古代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把女子的羞涩表达得很到位,即使我喜欢上了你,我也会静静等待。男子追求女子也是很有规矩和章法的,凸显了古代封建文化特征。

首先,充足的气息准备是必要的。演唱表演开始时,在前奏的过程中就要将自己沉浸在作品要表达的含蓄情感中,可将自己想象为主人公,站在从自己出发的角度感受主人公内心变化和情感推进的过程,结合作品的音乐色彩,使自己回归到自然,准备歌曲的演唱。演唱此首作品需要注意气息的连贯和绵长,比如在演唱谱例1中前两小节时,旋律的音高比较适中,走向比较平稳,需要连贯绵长的气息支持;演唱到最后一小节时出现了变化音#4,这个变化音的出现使旋律充分与歌词含义结合在一起,“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变化音的出现使原本平稳的旋律进行出现改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纠结与难安,非常巧妙。

其次,作品中倚音也使用得惟妙惟肖,需要仔细揣摩。在谱例2中,第2、4小节的第一拍分别出现了两个倚音,都在“之”字上,“之”字在此处代指男子心中向往渴望追求的那个“她”。作曲家恰好在此处使用了倚音,加重了语气,通过强调表达出了内心对她的坚定甚至于“非她而不”的浓烈感情色彩。演唱者在演唱这首经典的古诗词声乐作品时,在关注声乐演唱技术的同时,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的内涵中,更多地去思考作品本身含义和更深一层要表达的意义,并且思考如何通过声音、音乐表达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雎中国传统文化
“三美论”视角下《诗经·关雎》英译对比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贤贤易色
论《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