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 研讨会”系列活动综述
2019-07-17王虹几
摘 要: “第七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18年11月3—4日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围绕“印象深刻的两场学术讲座”“主旨鲜明的三个会议论题”和“风格突出的四大板块展演”3个方面,对此次会议与相关活动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2 - 0025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2.004
2018 年11月3—4日,由四川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的“第七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召开。大会开幕式由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包德述教授主持,四川音乐学院时任院长林戈尔教授致辞。来自国内多所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与综合类大学相关领域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传统音乐及其当代应用”和“西南地区传统音乐”3个议题,以“学术讲座”“主题发言”“分组发言”3种方式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热烈研讨;同时,展现四川传统特色音乐的“国乐宝藏 巴蜀精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音乐会”亦于会议期间举行。兹将会议与相关活动综述如下。
一、印象深刻的两场学术讲座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樊祖荫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伍国栋举办学术讲座,他们均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资深学者。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深入阐释。
3日上午,在音乐学系甘绍成教授的主持下,樊祖荫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奉五声”与“变五声”——“二变之音”在五声性七声调式中的作用》的学术讲座,由此拉开了本届研讨会序幕。樊教授从中国音乐最常用的五声性七声调式的概念出发,引出了传统乐学中的“二变之音”,即“奉五声”与“变五声”,并指出它们在实际的音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奉五声”,即将“二变之音”视为偏音,对“五声正音”起装饰性作用,旋律的宫系不变。“变五声”,即赋予“二变之音”同时兼具另一宫系“五声正音”的意义。最后,樊祖荫教授指出“变五声”的运用,扩展了宫系,变换了调性色彩,并为调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它不仅在传统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当今中国音乐创作中既能保持五声性特点、又能得以开拓发展的重要方法。这是一场以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研究为中心的讲座,对当今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起着借鉴作用,让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4日上午,在音乐学系朱江书教授的主持下,由伍国栋教授做主旨讲座,题目为《疑惑与解疑——音乐学教学与科研中的“问题意识”》。讲座从“问题意识”概念、结构及其在音乐学教学与科研实践中的呈现状态切入,以具体音乐学研究成果“江南丝竹研究”“六问”作为设疑和答疑个案,进而分别对问题意识树立的重要意义、学术价值和培育方法展开了与音乐学对应的论述和阐释。这是一场以传统音乐方法论研究为中心的讲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与会代表收获颇丰。
二、主旨鲜明的三个会议论题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鲜明,主要围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传统音乐及其当代应用、西南地区传统音乐3个议题进行。
在有关“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方面,大家分别就传统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传统音乐地方性特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传统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探讨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分别有5位代表做了发言。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在《上音十二年:我的传统音乐教学多元化探索》的发言中,一方面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发展歷程,一方面从“与传统面对面、与世界对话、激活传统的当代音响、切入专题性研究”4个方面,介绍了她在上音从事“传统音乐教学多元化探索”教学12年的经验。四川音乐学院甘绍成教授在题为《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再思考》的发言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开设现状”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存在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调整策略”3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思考。
在涉及传统音乐教材建设的发言中,沈阳音乐学院关意宁副教授通过回顾往届会议中有关传统音乐教材的编写问题,谈到了他自己在编写教材方面的心得与反思。四川音乐学院杨晓教授以音乐教科书成为小学阶段衔接“音乐课标”与“音乐课堂”最重要的纽带作为出发点,探讨了中国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的传统音乐表述。西安音乐学院牛玉冰副教授通过对“西安鼓乐”代表性著述分析研究的阐述,旨在全面介绍西安音乐学院在西安鼓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探讨是适应传统音乐教学发展、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不可忽视的主题,共有8位代表进行发言。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蒲亨强教授在《四基两创:新时期高师传统音乐博士生教学模式建构》的发言中,积自身多年传统音乐专业博士研究生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四基两创”模式的建构。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从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的发展历程出发,以新的音乐分类与研究实践再次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方法论转型及文化认同特征。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参考近年来学界的新成果,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选题分为“乐种研究、谱系研究、体裁研究、综合研究”四大类,结合具体案例,在每一大类中分别探讨各种不同的选题角度,以供研究生选题时参考。沈阳音乐学院关冰阳副教授以20世纪下半叶民族器乐合奏形式的主体变迁为背景,探讨了如何在现实情况与学科边界等之间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认识民族器乐中的“传统”涵义。武汉音乐学院徐烨副教授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学基础训练(民族音乐学部分)”的课程教学为例,探讨针对音乐学系本科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时,所应阅读的该学科文献及其相应的阅读方法。
此外,还有部分发言者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视角,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在此次会上的比重得到了加强,将对其教学起到直接的借鉴作用。四川音乐学院刘雯教授通过十几年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中国原生态合唱突出表现的以字训声、以衬词训声、以腔调训声、以歌唱姿势训声等几种训练方式运用在高校合唱课程中的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刘玲玲教授一方面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一方面对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忠松教授从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考核评价等几个环节,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方向艺术硕士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对于“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反思”的探讨,分别有8位代表做了发言。尽管这一话题在前几届的研讨会中也有涉及,但从本次发言中可以看出,学者们更加注重从自身授课实践为切入点,总结了各自在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就上海音乐学院前辈教师在开创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和凸显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高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回顾与思考。西安音乐学院叶明春教授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主持人的身份,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结项成果等方面介绍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由此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新思路与新路标。西安音乐学院宁颖副教授以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盘索里”专业、西安音乐学院设立的“西安鼓乐”研究方向和国家艺术基金“西安鼓乐人才培养”项目为例,探讨了当代音乐专业人士对民间音乐的体验、表演与教学,进而阐释其间引发的关于传统音乐教学和表演的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夏侯玲玲讲师,通过她多年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经历,对自身开展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进行了总体回顾与反思。星海音乐学院王沥沥副教授以互联网时代、微时代社会文化为背景,介绍了她在中国传统音乐微课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张玄讲师从“跨文化对比,联系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教学” “突破语言壁垒”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技术”4个方面,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戏曲音乐教学。类似的还有德州学院李德敬教授和信阳学院霍豆豆讲师的发言,他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对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相关探讨。
“传统音乐地方性特色教学”的探讨是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形成学科特色的有效途径,分别有8位代表做了发言。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从信息化时代的背景视角,以沈阳音乐学院“东北音乐创新实验室”为例,从研发先行、教学为本、创新实践3个方面阐述了传统音乐教育与“非遗”活态传承的联系。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贾力娜副教授以曲师大为实践试点,结合已有成果和实践提出了改进建议,探讨了高效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音乐系的刘清副教授以一个工科大学的个案为例,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对普通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思考。与之相关的还有阿坝师范学院师立军助教、绵阳师范学院景安东教授的发言,他们都对传统音乐的地方性特色教学进行了探讨。
此外,还有部分发言者专门针对戏曲音乐在地方性院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进行了探讨,如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张青副教授的《湖北地方戏楚剧的高校学科体系建设》,阿坝师范学院李成秀助教的《戏曲音乐在高校的发展研究——以兰州市各高校为例》,以及运城学院杨高鸽副教授的《地方高校对口招生戏曲表演专业的有效性与问题探究——以运城学院音乐系为例》等。
在有关“传统音乐及其当代应用”方面,学者就器乐研究、戏曲音乐研究、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和传统音乐的研究新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器乐研究”的探讨大多是以古琴音乐研究为主,分别有5位代表做了发言。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蔡钊教授在《中国器乐的心性特征》的发言中,从音乐的本质——心性层面出发,阐述了中国器乐的“心性”特征。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苏侨副教授通过对20世纪中叶古琴演奏家“进高校”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调查研究,由此展开对当今古琴教学与传承的反思。长江师范学院讲师曾昂以英语世界作为文化背景,探讨了古琴文化在传播中变异的历史。此外,还有台湾南华大学助理教授张雅婷对古琴课的现代化教学的探讨以及四川师范大学贺鲲讲师对琴歌理论研究与舞台表演的探讨等。
对“戏曲音乐研究”的探讨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分别有5位代表做了发言。中国戏曲学院李晓天副教授从中国戏曲音乐的人为性与群体性、普通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变异性、功能性与系统性等基本文化特性出发,探讨中国戏曲音乐的文化学价值。中国戏曲学院讲师陈晓娟以中国传统音乐相关乐谱数据库寥寥无几的现状为出发点,探讨当代戏曲唱腔乐谱数据库建设构想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建立。另外,在华南师范大学万钟如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张宇助教和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马晓婷的发言中,他们都针对不同地方的戏曲音乐,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关探讨。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板块有4位代表做了发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赟副教授在其论文中探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创作和吟诵的“楚调唐音”歌吟以及将其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的方式,以此探索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新路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王佐伊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后,对现存的侗族琵琶歌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新时代琵琶歌传承与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此外,甘肃宁夏回民中学一级教师赵永山和川音讲师郑杰修的发言都从非遗保护的角度出发,論述了传统音乐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对“传统音乐的研究新趋势”的探讨是传统音乐经过历史沉淀,在当代社会迸发新活力必由的道路,分别有6位代表做了发言。武汉音乐学院周耘教授通过精心选择的诸多音乐实例,结合个人所感所悟,提出了“‘世界音乐引领音乐未来”的观点。江西财经大学樊凤龙副教授通过“慕课教学”的课程模式,阐述了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呈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茹讲师探讨了如何利用Google Magenta艺术风格识别与分析工具实现西安鼓乐乐谱特征的辨识与分析。四川音乐学院刘奇琦讲师的《论改革陶土乐器在创作及演奏中的实践应用》、四川音乐学院邓思杭助教的《“互联网+非遗文化”发展模式探赜——基于中国民族乐器产业的思考》以及四川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生江娟的《传统音乐与VR技术跨界融合的新尝试——以天府传统音乐为例》等论文,分别探讨了陶土乐器改革的成果,中国民族乐器产业的创新和传统音乐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发展道路。
此外,本次研讨会中还有部分学者的发言与本次会议各主题并非密切相关,但也各具特色,颇有见地。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贾怡从流传在新加坡的80余首华族歌谣中选择3首均为“孟姜女”调的客家歌谣进行专文探讨。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李萍以民国至今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变迁为例,展现了音乐文化中“他者”与“自我”之间互相转化、互相依存的复杂关系。西华师范大学陈文安讲师的发言对成都文殊院、青羊宫课诵仪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在有关“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方面,共有14位代表分别就四川传统音乐研究和贵州传统音乐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四川传统音乐研究”的探讨,主要以汉族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在汉族传统音乐的论域中,学者们以多维的研究视角对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展开了讨论;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论域中,多位致力于藏羌民歌研究的学者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在“贵州传统音乐研究”的探讨中,学者们主要以少数民族的民歌、曲艺和乐器为主进行了阐述。
三、风格突出的四大板块展演
会议期间,大会主办方于11月3日晚邀请与会专家、学者观看了由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都商报社承办的“第24届蓉城之秋‘國乐宝藏 巴蜀精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音乐会”。音乐会由多位非遗传承人联袂川音音乐学系与民族声乐系的学生通过器乐、曲艺、民歌、歌舞等多种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倾情演绎,向观众展现了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本次实践展演的风格突出,由“巴风蜀韵”“彝乡风情”“羌寨传声”“藏家乐音”四大板块构成。
在“巴风蜀韵”板块,节目包括蜀派古琴《流水》、四川车灯联唱《拜年》《灯花姑娘》《孟姜女》《一寸光阴一寸金》、四川扬琴《秋江》和四川清音《小放风筝》《布谷鸟儿咕咕叫》。蜀派古琴《流水》由川音音乐学系优秀毕业生、青年古琴演奏家曾河演奏,他通过“七十二滚拂”技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的各种形态与气势,表现了蜀中山水的深远意境,由此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四川车灯联唱内容丰富、曲调明快,通过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呈现出浓郁的四川风情。四川扬琴《秋江》由刘时燕、康先洪、王铁军、李卷怡等非遗传承人带领川音音乐学系学生李伟、彭勇共同演出,节目以青年学生拜师学艺后与师父同台演出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该作品的艺术魅力。四川清音由川音在读研究生、青年清音演员刘叶子演唱,她结合檀板和竹节鼓,在琵琶和月琴的伴奏下,将清音“哈哈腔”和“弹舌音”的演唱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看出,这一板块的节目主要以器乐和曲艺的形式向观众展现四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音乐风彩。
“彝乡风情”板块表演的节目为《会理彝族蹢脚歌舞传承表演》。节目开始,舞台大屏幕首先播放了该节目田野调查时录制的视频,震撼了全场。随后,音乐学系本科生在吹奏竹笛的会理彝族蹢脚舞吹师起合祥及川音音乐学系研究生谢小舟的引领下,围着圆圈踏歌起舞,节奏鲜明,场面热闹欢腾。原汁原味的彝族民间舞蹈备受现场观众的喜爱和与会专家的好评。节目结束时,音乐学系本科生杨涓上台讲述了自己家乡的蹢脚歌舞传承濒危的现状,而通过这次节目的排演与田野调查,使她感受到了传统音乐延续的魅力。
“羌寨传声”板块包括了羌族传统民歌联唱《西呀拉沙》《背背哟沙》《仁木察沙》《石奎于奎》、羌族多声部民歌《妮莎》《宴》和羌族哭嫁歌3个节目。首先登场的是音乐学系研究生和民族声乐系本科生共同表演的羌族传统民歌联唱,羌族酒歌《西呀拉沙》《背背哟沙》音乐热情豪放;羌族萨朗《仁木察沙》《石奎于奎》乐舞矫健洒脱。第二个节目是由青歌赛原生态组合铜奖获得者毕曼兄弟带领音乐学系本科一年级新生表演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妮莎》和《宴》,歌唱内容主要是叙述历史、讲述故事,并且采用一问一答的男、女群体对唱形式,将羌族多声部音乐完美呈现。第三个节目为羌族哭嫁歌,曲调哀婉动人、催人泪下,通过出嫁新娘与母亲对唱的形式,呈现了羌族婚嫁仪式中的哭嫁过程。这一板块中的3个节目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四川羌族古朴的乐舞技艺和浓厚的文化习俗。
“藏家乐音”板块包括热巴展演、嘉绒藏族民歌《吆牛歌》《打麦歌》和藏族硗碛多声部民歌《麻尼》3个节目。热巴展演这一节目由热巴民间艺人扎西卓玛、旦增拉姆等人参演,他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自由奔放的表现风格,向观众展现了康巴人民富有神奇歌舞艺术的魅力。嘉绒藏族民歌《吆牛歌》《打麦歌》由音乐学系和民族声乐系学生们共同演绎,优美的歌声与刚健有力的舞蹈融为一体,深刻地展现了当地音乐文化的独特风格。由国家级硗碛藏族歌师石兰兵等人带领音乐学系本科生表演的硗碛多声部民歌《麻尼》,以自由化和多样化、随意性和创造性的演出特点,展现了嘉绒藏族民间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群众文化,至此,整场音乐会在神秘而飘逸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
这场音乐会的成功展演不仅向与会专家、学者展现了川音音乐学系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互融合的可喜成果,也向社会各界展现了川音在四川非遗音乐传承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西南地区传统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气氛热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盛会,它不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沟通平台,同时也为川音音乐学系的师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会议期间举办的 “第24届蓉城之秋‘国乐宝藏 巴蜀精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演音乐会”是川音音乐学系的一项重要教学成果,同样给各地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未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必将起到示范作用。会议商定,两年之后的“第八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将在星海音乐学院举办。对此,学界又有了新的期待。
(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 朱江书教授)
◎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18-11-30
作者简介:王虹几(1994— ),女,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7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