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水平评价
——基于示范点生产经营人员的调查

2019-07-17韩传龙朱陈陈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宿州市先行创新型

韩传龙,李 龙,2,周 冲,王 徽,朱陈陈

(1.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以产业的现代化为依托,以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为目的,打造全产业链、多功能和“产村融合”的农业现代化,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是一个涉及“强化农民培育、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壮大农村新业态、推动协调发展”的综合体,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乡村振兴总方针内涵一致,是解决新时代“三农”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一个有效抓手。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作为着眼于实现“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产业的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的综合体,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异,实现城乡之间互动融合发展,而这单独依靠农村资源是很难实现的。因此,需要秉持“共生、协同、开放、共赢”的理念,校正过去的资源单向流动,让城乡之间各种资源互动起来。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通过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可以更好地推动实现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目标。本文选取安徽省宿州市作为研究案例,宿州市埇桥区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宿州市首批入选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两区建设”分别承担了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探索,宿州也从此进入了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宿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得到国家农业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经过创新发展,宿州市有效解决了土地碎片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三化”突出问题。面临农村空心化、城乡二元化、产业分割化等“新三化”问题,2016年宿州市创新性提出“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2017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宿州市通过实施“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也出现一些问题。为此,本文拟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为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域概况

宿州市下辖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一区四县,截至2017年,宿州市常住总人口559.9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3.9亿元。自2016年以来,宿州市着手实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推动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2017年已经形成一批县区万亩核心示范区、乡镇千亩示范园、村级百亩示范点、沿路产业示范带,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表1)。

表1 宿州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各县农委和示范园区调研资料整理

宿州市在推进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中,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注重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通过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生态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打造扶贫开发的就业园,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作用明显。为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获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2017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宿州市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中的朱仙庄镇矿南村、符离镇沈圩苗木花卉示范园、西二铺乡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三八凤凰堤百虎文化产业园、冯庙镇唯农牧业集团进行专项调研,调查对象涉及经营管理人员与一线生产作业人员。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测量指标选择

由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理念和实践都属于首创,因此只有少数新闻报道,相近研究主要有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等。本文通过大量查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相关评价指标设计的相关研究文献[2-14],结合有关宿州市新型农业的前期研究成果[15-18]和案例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主要涉及现代农业规划、品牌建设、建设规模、产业结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资金投入、市场营销、制度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自身营利、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在当地的社会影响、政府对农民服务、政府对现代农业宣传、政府对现代农业激励措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贡献、未来发展前景等22个方面的指标因子以及被调查者对目前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总体情况的评价。以十分制对指标因子进行量化,调查问卷采取自填和代填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辅以访谈方式补充研究所需信息资料。

(二)熵值赋权法

国内通常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熵值赋权法等方法计算指标因子的权重,本文选取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首先需要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的方法主要有“最小-最大标准化”“Z-score标准化”“小数定标法标准化”等。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又称为标准化分数),其原理是根据原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标准化,经过处理后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即均值为0,标准差为1。

1)数据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1)

其中,i指评价对象,j指评价指标,有n个评价对象,m个评价指标;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指标;X′ij指Xij的标准化值。

一般情况下,X′ij的范围在-5到5之间,为了消除负值的影响,可以将坐标进行平移处理,令Pij=X′ij+5。

2)指标熵的计算,计算公式为:

(2)

3)权重的计算,计算公式为:

(3)

(三)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也称群(点群)分析,是基于观测样本在许多变量上的相异性,将观测样本分成不同组或类的方法。计算聚类距离指标D(distance)的方法较多,按照数据的不同性质,可选用不同的距离指标: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的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切比雪夫距离(Chebychev distance)、曼哈顿距离(Block)、卡方距离(Chi-Square measure)等。聚类分析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客观地决定分类标准,常用的聚类方法主要有两种:K-均值聚类(快速聚类法)和层次聚类,本文采用K-均值聚类(K-means)法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评价指标因子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类。K-均值聚类算法以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测度,它是以数据点到原型的某种距离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利用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得到迭代运算的调整规则,公式如下:

三、结果分析

(一)样本信度效度检验

本次实地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问卷有效率100%。首先,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本文选取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作为信度测量指标,选取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检验作为效度测量指标。通常认为克隆巴赫系数不超过0.6为内部一致信度不足,达到0.7—0.8时表示量表具有相当的信度,达0.8—0.9时说明量表信度非常好;如果KMO值>0.6,表示因子分析的效度可以,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果巴特利特检验的P<0.001,说明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效度可以。本文采用SPSS23.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测算(表2),计算结果显示克隆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值为0.997>0.6,说明问卷具有非常高的信度;KMO值为0.942>0.6,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0.000<0.001,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通过样本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示范点经营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到73.3%;从业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比62.2%;员工每年平均参与培训次数较少,44.4%的员工未参与过培训,26.7%的员工参与培训次数在1~3次;从业者平均月收入较低,71.2%的人员月收入在1001~3000元/人民币。总体来看,调研样本示范点经营人员呈现“低学历、老龄化、少培训、低收入”的特征。

表3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三)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评价

运用“Z-score标准化”方法、“熵值赋权法”公式(1)—(3)计算出22个指标因子及总体评价的均值、熵值、权重和评价分值(表4),其中先行区评价分值为均值与权重的乘积。由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受访者对农技推广打分最低,均值为6.4444,综合评价分值为0.2710;对未来发展前景打分最高,均值为8.3778,综合评价分值为0.3733。受访者对指标因子打分及各因子的计量分值反映了各指标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指标因子得分与指标权重遵循线性函数y=21.532x-0.6233,其中R2=0.6805(图1)。

表4 先行区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分值

图1 评价指标权重和综合分值线性关系

(四)指标评价聚类分析

运用K-均值聚类(K-means)法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评价指标因子的评估结果进行分类(表5),可以看出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未来发展前景、扶贫攻坚贡献认可度较高,对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营销、制度建设7个指标评价较低,其他13个指标评价一般;总体评价得分较为一般,说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与预期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

表5 评价指标因子聚类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宿州市自2016年提出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以来,通过实施“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脱贫攻坚就业园建设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但由于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涉及因素较为复杂,先行区建设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典型案例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宿州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农技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营销、制度建设水平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与前期有关宿州示范家庭农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14-17]发现的问题较为一致。示范点生产经营人员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扶贫攻坚贡献评价较高,表明先行区的建设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调研同时也发现,先行区示范点经营人员呈现“低学历、老龄化、少培训、低收入”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长远发展。

针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评价情况和访谈中发现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1)推进先行区基础设施建设,如推进农田水利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14-15]、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人才是制约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返乡农民工等人员以全职或者兼职方式参与先行区技术合作;3)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制度建设,依托信息技术企业和高校信息技术人员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运营水平,制定适合先行区(园区)错位发展扶持政策,如土地补偿制度、农户利益分享机制、人才激励制度、城乡信息交流互动机制、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农业金融保险制度等。

本文选取宿州市朱仙庄镇矿南村、符离镇沈圩苗木花卉示范园、西二铺乡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三八凤凰堤百虎文化产业园、冯庙镇唯农牧业集团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从示范点经营人员的角度分析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后续深化研究:1)由于研究经费的限制,本次调研样本量较小,如果大幅增加样本量,可能会与本结论有一定的出入;2)由于选择了一个时间节点调研,没有对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的变化进行分析,未来需要对先行区建设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历时研究。

猜你喜欢

宿州市先行创新型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健康养生“手”先行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拼 搏
揽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