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2019-07-17波,李礼,赵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教导师制本科生

刘 波,李 礼,赵 蓉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和定型化的范型与式样,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1]。科教融合是将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互相交融,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效统一。这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还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它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是基于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究当前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创新策略。

一、促进科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在进入更加强调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许多高校着眼于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围绕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做法。

1.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也相继实施[2]。浙江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位导师在一段时间内指导几个学生,言传身教,德智并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重塑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多重角色,创设师生学习、科研和生活经验的互动空间,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制定了《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促进教书与育人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融合,逐步形成“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举措、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的工作机制与培养特色。

北京邮电大学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叶培大学院积极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近年来导师制实施的情况,探索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导师制实施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发挥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叶培大学院是北京邮电大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地,学院主要依托学校优质的科研教学资源,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采取导师制、个性化、开放化、动态管理等特色培养方式。

2. 产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企业、研究院与高校一起参与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素质拓展培养体系。通过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以“产”促“学”,以“研”带“学”,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最终以产学研的综合成果造就行业高素质创新人才[4]。

北京科技大学在教学信息公开报告中提到,学校深化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机制。第一,成立“黄昆班”。2013年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合作成立“黄昆班”,旨在为国家培养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拔尖人才。有50%的“黄昆班”毕业生被定向保送到中科院半导体所攻读硕士研究生。第二,实施“闵嗣鹤数学精英计划”。学校从2014年开始,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按“闵嗣鹤数学精英计划”进行培养。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签署联合实施“闵嗣鹤数学精英计划”。2016年设置了“闵嗣鹤数学奖学金”,鼓励学生在数学领域继续学习和深造。

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指出,学校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继续实施产学联合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并进一步按电子组、工程组、轨道组、海外班4个项目组织优化实施。2016—2017学年共有15家企业参与选拨试点项目,学校根据企业意愿、推免名额等因素从报名的172名学生中选拔出42人进入试点项目。海外经理班继续面向土木、财务、会计、工管类专业开展选拨,通过企业宣讲、综合素质面试、外语面试及专业笔试等最终选拨4人,学校将据此组建试点班,实施定制化的培养方案。

3. 本科研究生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理科和医科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采用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5]。其本质是连贯性和统筹性,将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来完善和优化研究生教育。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为周期长、难度大的科研项目的连续性研究提供了保证,体现了现代社会对高知识层次和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需求。

4. 基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构建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包含实践、实训和创新三个教学平台,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与科研,在科教融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要素是建立公共开放实验室,开发利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第三要素是建全必要的管理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

依托网络研究性学习平台,井冈山大学实施了基于“挑战杯”的科教深度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部分,贯穿大学教育过程,是学生学习的必修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6]。

5. 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类知识快速增长,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要求大学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仅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终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等教育需从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到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鼓励学生研究和思考,能够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研的育人性和教学的学术性,教师的作用在于培养和指导主动的学习,不再是确定并传授特定内容,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7]。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使学生快速地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使学生尽早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享受优质科研资源,实现科教深度融合。产出导向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有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参与,能够发挥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各自优势,培养的学生可更快地与社会行业接轨。本科研究生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可为优秀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为周期长、难度大的科研项目的连续性研究提供保证。基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作为一项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的长效机制,找到了一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抓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注重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出高水平优秀人才的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哈佛大学坚持学术性,不断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准,“以核心课程与导师制为特色,注重素质、崇尚个性、发挥潜能”的全面发展模式[8]; 斯坦福大学以高规格的“领军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应用,突出创造力培养和学以致用”的重实践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和“优异与广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9];普林斯顿大学“突出学科交叉和科研创新,强调思维启迪和方法训练”的重科研模式;麻省理工学院“项目中心课程”(NEET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由完成一系列课程转变为完成一系列项目,即学生的目标是在课程支撑下以完成项目[10];牛津大学“以综合性课群和导师个别教学为抓手,注重独立思考和心智启迪”的教学相长模式;剑桥大学“突出模块课程和研讨教学,强调质疑精神和理性思维培养”的自主探究模式等[11]。综合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博性、能力综合性与人格完整性;开设课程丰富且强调学科交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师生交流的互动性[12]。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

“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化”是学生自我需求得不到尊重,学生得不到自我发展的重要原因。“千校一面”“千人一面”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是学校追随市场需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使得专业趋向目标的单一,还是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要求的单一[13],学校都没有做到个性化培养。这个问题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是应对此问题的一项国家战略。高校在各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够,目标细化到各专业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不够科学与准确。部分教师不够关注学校设置的培养目标。

2. 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施行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教育,强调学科内在联系,注重单学科的系统性、特殊性和具体规律,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合作重视不够。专业课程只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备、知识内涵不够丰富。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现某一方面要求的系统性,造成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整体协调性,容易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14]。由于科教融合的不够紧密,课程内容存在滞后性。在教学中,不能够及时采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不能够有效合理地传授新兴、交叉、边缘、横断等学科的知识[15]。

3. 科教融合理念和制度保障的实质性落地需要加强

教师、学生、管理者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贯彻落实和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但个别教师依然没有从传统的观念转变过来,一味追求科研利益而忽视教学职责,甚至将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

在政策引导下,许多高校为突出学校特色、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行。如果学校相应管理制度没有跟上脚步,会导致出现“形式主义”,无形中教学培养质量被架空,先进的培养理念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无法真正落地。

三、创新科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1.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细化学校类型,完善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指导者,制定方针政策、做好宏观管理,保障各类型高校、学科高质量地平衡发展[16]。另外,以制度形式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大学能够从学校实际条件出发,着眼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科教深度融合。

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突出并发展特色,树立科学的办学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比如,在政府的引导下,将我国的大学分为若干研究型、复合型、工程型等办学类型,为社会培养出学术科研型、教育教学型、社会服务性、工程应用型等多样化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体系,开展多元化的指导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加强课程设置中综合性、跨学科的整合,促进新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学科之间的渗透与合作,为协同创新提供一种交流和对话模式,促进学科间、学院间、学校间的合作,以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要求学生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培养全面的拔尖创新人才。

完备课程体系,使科研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体系,把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课程,引导本科生向更加前沿、更加动态、更加国际化的方向。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支持鼓励教师及时让最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将学科前沿知识带进课堂,并继续加强资助力度。

将科研融入第二课堂平台、搭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项目研究平台、工程训练营等,不断为科教融合提供更先进的软硬件条件。例如,截止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建设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撑。截止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建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 理念和制度保障方面

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指引下,学校需要引导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教融合观念,正确理解科教融合的内涵,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关联,培养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意识。同时,定期安排教师进行科教融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以不断更新、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水平。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要求各学院、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宣传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目的和意义,使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成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同时,学校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师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氛围环境。

建立全面合理的科教融合的管理制度,建立校-院-系-专业的分级管理,避免一刀切,合理分配科研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既满足科研需要,又不耽误教学工作,使两者协调统一;建立监督管理和反馈机制,既重视成果管理,又注意过程管理,两手都要抓;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评价包括教师科教融合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活动的评价等,为培养质量提供保障,激励包括精神和物质奖励(奖金、晋升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动力。

四、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成效

依据《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为长远目标,全面建设研究型本科教育,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本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从2016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施,构建全员全程育人体系:导师指导全过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本科教学与科研创新全融合。实施成效得到教育部认可,2016年教育部新闻办、2017年教育部微言教育“一线采风”栏目分别推介了学校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成效获得了2017年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1. 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每个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发挥导师在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围绕学生的学业、创新创业等开展个性化指导,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研究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7]。

(1) 加强导师指导内涵建设,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在全员育人方面,学校以本科生导师制为纽带,构建“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3+3”立体化育人体系(见图1),保证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全员覆盖。在全程育人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积极效应,从学生大一入学至毕业给予充分指导,始终贯彻育人育才理念。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学校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创新训练指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图1 “3+3”立体化育人体系

(2) 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与水平。一是,合理选聘本科生全程导师。导师选聘应坚持能力与责任并重,兼顾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需求,采用双向选择和组织调配相结合,聘请热心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二是,明确导师指导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可团队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当面指导与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研讨、个别谈心、宿舍走访、电话指导、网络交流等形式开展。

(3) 完善过程管理与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工作成效。构建多方联动的组织管理模式,汇聚培养合力。按照“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协助、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的工作模式,各方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指导质量。将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作为教师基本的工作要求,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岗位考核中,导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4)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学校成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相关协调工作。在工作方案上,各学院在根据前期试点的情况,结合实际制定了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工作细则,构建了符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色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并将工作细则报学校备案,备案后向师生公布[18]。

2.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1) 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搭建了良好的育人平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全面实行,建立了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力建学院一位本科生导师坚持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科研感悟中汲取经验来教导学生。他指导的9名学生已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另有7项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在2018届本科毕业生教学情况调研中,对教师开展的专业指导和学习指导的满意度达98.6%。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个性化人才培养。学校贯彻研究型教育理念,实施精英教育,实现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通过导师的针对性指导,实现了对学生参与研究和创新的有效激励。从2011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规模及获奖数量逐年提高。2015—2018届本科生,平均每6名本科生发表1篇学术论文,每4名本科生有1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有60%的本科生获得创新学分优秀证书。

(3) 加强学生学业长效指导,学生理论和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导师指导下,催生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学生获得选修学分。3 400余人次获得以学术研究及论文发表、科技创新与发明、大学生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为主要项目的选修学分,共计3 900余学分。对2018届本科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有95.2%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其中超过44%毕业生认为“很适应”;93.8%毕业生认为学习收获基本或完全达到成长预期。

猜你喜欢

科教导师制本科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