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机制构建

2019-07-17孔丽苏周世伟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主院校管理

孔丽苏,周世伟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尽管因数量众多涵盖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而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发展力量,但国家办学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985”“211”及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对其优质师资、生源的吸引力也明显不够。而高职高专,又因其灵活实用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自有一片发展的天地。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恰恰就成为了其中“尴尬的中间层”。这既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也是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效能的要因。

1. 学生管理理念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教育部最新修订实施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明确指出:“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1]学生管理的核心、关键在于服务学生,为学生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管理更加注重营造自由平等的环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反观地方本科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产业经济对接,新增了许多专业,自然学生人数也增多,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环境甚至不同民族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大大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于是乎只要学生遵纪守法、按部就班,最后不出问题安全离校,就可视为学生管理的成功。这种以管、治为主而轻服务、弱人文的制度管控型传统管理理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面上的统一标准化管理,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而且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不相匹配,亟待更新。

2. 学生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诉求

尽管处于信息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还是会受到远离社会中心、信息中心的地域缺陷的影响,导致信息接收不畅通或滞后,无法及时更新传达社会新热点、管理新动向。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自身战略调整逐步转型发展,一些制度上的漏洞和滞后随之浮出水面,学生管理也出现尴尬局面:信息上的不通畅、程序上的不公开与不透明使得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不信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常规解决方式难以获得学生支持;出现问题的善后处理往往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发展。除此之外,学生管理各个环节的孤立不连贯,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也与地方本科院校走产教融合的灵活、开放教育模式不相匹配,既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学校的发展变化,也不利于自身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参与动力不足

前文提到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尴尬的中间层”,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也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的中间层”。那么,对处于“尴尬的中间层”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来说,如果是“考砸”掉进“鸡窝”的“凤凰”,在茫然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是“混文凭”的亦或是“随遇而安”的普通民众,虽不至于抵触,也或多或少会不自信。而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发展,如果没有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共享相关信息,那么这种茫然、抵触和不自信就会自然而然发展为强烈的自卑和偏激的认知心理,导致对学校的不认同和对自身的怀疑与担忧,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阻碍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和发展动力了。再加上“尊师重教”观念的长期浸润和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即便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下被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力,被要求参与进去,也会是漠不关心或应付走形式,只要不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便可超然置身事外。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在行动上反向强化了“管控”基础。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机制的三要素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地方探寻和传播高深学问的知识密集型机构,是集知识、应用、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学术高地。其要实现转型改革、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构建民主、参与、共享的学生管理机制,在自由平等的民主环境前提下,通过学生自觉自治的有效参与达成共享知识、共享成果,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体制机制。

民主、参与、共享是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机制的核心“三要素”。民主教会学生参与,参与促进发展共享,共享反过来促进学生正确运用民主。充分民主、合法参与、共融共享,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见图1),从而实现学生和学校发展目标的“双赢”效益。

图1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机制

1. 民主是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前提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宏观上的政治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微观上的生活方式的体现。民主就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尊重与自我尊重、自由平等的意识,一种让学生充分认识体验到自己就是主人翁的文化,一种能够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成长的氛围。民主的学生才是有智慧的,散发出自由的光辉。这就要求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进步。

2. 参与是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路径

约翰·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学生参与是高等院校学术自治阶梯中最下面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学术自治的完整度和有效度[2]41。“明智的分享权力并不等于削弱权力。”[2]116相反,学生参与是实现学生管理民主化、效率化的有效路径。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是高校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部分,如果在管理上加以限制,势必会挫伤其积极性。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积极配合,教育无法成功。

3. 共享是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的价值诉求

当前,党和国家倡导用“五大新发展理念”引领各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也不例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指出: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3]。共享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新诉求,也是高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最终落脚点。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而言,共享意味着学生集体参与下的个性关照,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诉求,有利于学生管理的自主、合作结构的生成。

三、构建民主、参与、共享的学生管理机制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走出“尴尬的中间层”的困境,需要进行的改革、创新与调整涉及方方面面。这对于学生管理而言,既是对传统管理理念、方式的挑战,同时也是构建民主、参与、共享管理机制的一大机遇。地方本科院校也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当然要有学生的一席之地,而且是应该有着重要的一席。大学生,是最年轻、最富活力、思维最活跃的群体,是社会化的“准成人”,正处于渴望被理解、被信任的阶段,渴望获得平等对待、个性发展,渴望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之中。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助转型发展之机,将校园作为学生实现民主、参与、共享的演练场,承担起传承民主文化、引导参与实践、引领教育共享的重任。

1. 提高民主意识,营造自由平等的民主氛围

(1) 提高民主意识。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把握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和民主权利,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为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在坚持平等、民主、公平的精神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实践民主行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造就现代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较高民主能力的合格建设者。要知道,管理者的民主作风和民主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民主参与进程和民主建设的深度。也只有在自由、民主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下,才可能培养出灵活、开放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学生工作者要放弃权力意识,树立民主理念。由于学生工作者离学生最近,其民主作风最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要尽可能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平等协商的权利和机会,在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尽量给予合理、有说服力的反馈;二是要辅助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从他律到自律,努力找寻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在满足个人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学校整体目标;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题班会、民主选举、班集体活动、征求意见等方式,想方设法激发其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吸引他们参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的同时充分实现民主监督的权利。再次,学生干部,包括班级学生干部、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里的学生干部,要作为学生根本利益维护者,始终践行服务同学的宗旨,时刻有服务同学的民主意识,能够以“平常心、正常态”倾听同学的意见反馈,解决同学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尽心尽力为同学服务,成为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事实上,学生干部的选任既是学生工作者民主作风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民主实践效果的体现。

(2) 加强民主教育。民主教育内容,不仅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系统教学中,还要体现在德育和法制教育过程中,体现在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确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吸收现代政治文明中的民主思想观念,将政治民主、公民权利与义务作为常识来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充分发挥民主作风,注重学生主体性,亦师亦友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民主思想的改造和民主观念的树立,进一步提高其民主素质[4]。

(3) 培育民主氛围。民主氛围的培育过程也就是校园民主文化的建设过程。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一方面,拓展各类民主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全校范围内的民主思想大讨论、征文、情景模拟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优良品质塑造的民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民主环境,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责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丰富多样的民主实践过程中,理性思考完善民主思想意识,培养良好的民主习惯。另一方面,在制定相关政策、规则和进行决策决议的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学校转型发展战略调整、学生切身利益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知情权和民主权利。不仅程序公开供学生知情了解,还要针对重大事项组织专项解说,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合理吸收学生的建议,给予学生广泛思考自由发言的空间,鼓励其全方位发展各方面素质能力、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个人意见和主张。由此,通过各级各类民主沟通、互动和交流,将民主之风渗透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校园民主文化。

2. 加强培训、完善机制,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保障

(1) 加强培训,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力水平。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成就欲,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在学校管理中,当学生被视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当事人”,而不是“客体”和“旁观者”时,他们参与的热情自然而然就会进发出来。有了这股热情,加上良好的民主氛围,学生参与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维护学生的热情,保护并引导他们的积极性,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意愿在实践中内化到自身品质当中,不断强化参与意识,做到自治自觉。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学生参与能力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各类渠道磨砺学生的意志、锻造学生的品质,从而保证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公平公正,做到真正从学校的建设出发为学校、学生谋福利。要丰富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阅历与经验,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多锻炼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遇到问题时不手忙脚乱、镇定稳健、考虑周全,从而有效提升参与的能力水平。

(2) 拓宽途径,推进学生参与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学生管理系统、班主任工作以及辅导员工作体系,让学生及时接收、了解学校相关政策和规定是如何从最初开始到完成决策的整个过程;通过开展大调研、微调研等,组织学生提案、听证、申诉,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座谈会等就学生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改革、奖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与贫困补助的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大学习与大讨论,随时倾听学生的声音,吸纳合理化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激情饱满地参与到民主管理当中[5]。

(3) 完善机制,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保障[6]。一是激励机制。通过赋予大学生管理职责提升其责任感,实现“内激励”。职责是大学生参与的最大内驱力,责任感可以促进大学生以更大的奉献精神积极投入到高校的管理工作。还可以设立参与管理方面的荣誉奖励以体现“外激励”,开展诸如“优秀参与”的个人、集体评奖,或者仿照选修课方式将参加“参与管理”相关培训和实践计入学分。同时,还可建立让学生参与教学和科研课题制度。即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潜力,激起创新热情,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范式,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创新。二是保障机制。一方面,建立学生参与的法律保障制度。依照前文提到的上位法规修订或制定校内相关制度,有效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并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修订时,积极吸收学生代表参与相关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另一方面,建立学校内部投入保障制度,给学生参与管理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财务和物质保障。比如,建立学生参与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购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展专题调查需要经费,培训学生需要聘请教师等。同时,允许学生组织自筹活动经费,并为学生组织提供活动场所、水电、办公用品等物质条件,给学生组织的活动留有合理时间。三是监督机制。学生参与管理并不是一种毫无约束的自由放任行为,而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和高等教育体制需要、适应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规律的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方式。但大学生毕竟还只是“准成人”,还未完全完成社会化,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监督机制,来约束学生的参与行为,使学生行使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承担一定的责任、受到相应的制约,以避免学生在参与学校治理的过程中受情感的支配而任性而为。

3. 搭建共享平台,推进学生管理新机制良性循环

(1) 强化共享观念。广泛宣传共享观念对于学生管理的积极意义,引导各级各类学生工作者、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深入认识理解共享的内涵、特征及优势,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体验作为不同能力和教育背景的个人,共享其在整体的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中形成的系统的有效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并结合反馈信息,重新整合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管理效率。在不断的共享、整合、创新中,逐步强化共享观念,内化为个体意识,进一步在学生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2) 创新共享方式。学生、学生工作者、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共享,要求达成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群体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通共融共生。一是学生工作者、学生管理部门,一方面将学校各个方面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发布;另一方面结合各自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显性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与隐性的默会或意会知识进行整合,通过电话沟通、会议座谈、口头交流、办公邮件系统等方式转化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行共享的过程。二是学生,通过网络、书面、交谈等多种实时的非实时的和正式的非正式的渠道获得学校共享信息,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应用,在挖掘个人各项能力获得自我发展的同时发扬民主、积极参与、实现共享信息的反馈创新。三是学生工作者或学生管理部门之间,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信息,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内容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不断更新共享信息,拓宽共享途径,形成共享-创新-更新-共享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学生管理中的民主、参与、共享的本质体现[7]。

(3) 搭建共享平台。要实现共享,不仅要保障共享的内容多、面广、实用,还要保障共享的各个主体能够毫无障碍地接收、使用并反馈,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搭建系统的共享传播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平台的便捷、高效、广泛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喜爱,尤其是各种APP的智能化、生活化使得手机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互联网、新闻传媒等信息化手段将生活、学习、娱乐、就业、创业等集于一体,通过QQ、微信、BBS学生论坛、百度贴吧等即时网络沟通平台,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上面自由发表言论,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这些网络交流平台,融合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社会实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就业指导等模块化信息交流渠道,同时坚持传统班会、谈话、小组活动等形式,组成全方位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师生全面交流融通服务。

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手段,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人员协调起来沟通交流,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同时,共享又有着来自共享各个主体内在的思想、认识、能力、背景等隐性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平台各种技术水平、操作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导致信息的完整有效度弱化,这些都是信息共享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认真分析,理性对待这些影响因素,深入剖析认识共享,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优化、巩固共享成果,实现共享信息的创新应用。

猜你喜欢

民主院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中国式民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生态民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