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表象积累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7-16玉仁环
玉仁环
摘要:数学是小学必学科目之一,同时数学教学融合了对学生计算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能力的培养,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是针对新课改下,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象积累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方法进行的探究,希望能够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象积累;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启蒙阶段,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那么表象积累就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有能力在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象积累
1.1 利用精彩的课前导语重现生活表象
数学知识是贯穿于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聚焦,抽象出不同的数学知识,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彩的课前导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也就是说,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数学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设计的课前导语就是一种对数学教学内容的表象,进而教师可以通过表象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好,今天的天气很好,蝴蝶在天空中飞翔,今天老师想借着这么晴朗的天气带着大家去划船,大家觉得怎么样呀?当教师利用精彩的导语将生活表象出来时,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时就得到了充分激发。
1.2 利用教学工具展现事物表象
教学工具包括教具与学具,都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助的工具,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真实的学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表象积累。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断的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好学具,随着学生表象积累量的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会大大增加。例如在进行《圆》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真实的学具,包括圆形的硬币、瓶盖、钟表等等,利用这些真实的学具,学生对圆的认识将会大大提升。由此可见,利用真实的学具,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更好的表象积累。
1.3 利用逼真的课件呈现表象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多媒体设备与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逼真的课件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同时也可以利用课件将数学知识的表象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完成表象积累。例如在进行《小数的意义与读写》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程内容为中心,精心制作能够进行表象的课件,在课件中展示生活中真实的小数,例如超市各类商品的价格。逼真的教学课件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事物表象积累的推手,让学生在进行表象积累的同时学习数学知识。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重视数学问题的引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就是逐一解答,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数学问题的引出能够有效的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从问题层面出发,调动学生的思维运转,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解答,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但是这对数学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有能力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学是要借助数学问题来实施的,但是,目前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如果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又想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教师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为了共同达成这两个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了解知识根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2.2 重视课程教学的设计工作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能力不会很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及创新性必须得以保证。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之前,必须要重视课程设计,采用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促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特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2.3 利用好學生的个性化特点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基于此,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合理的。新课改下,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模式。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教学时,应当发散思维,解题方式不能单一,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多样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4 设置合适的练习题难度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设置合适的练习题难题,练习题可以达到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不仅如此,学生进行习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设置合适的练习题难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解答问题,从中获得解答问题的成就感与学习自信心,但是设置的习题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时刻处于思考的状态,保证学生是能够通过一定的努力得到理想效果的目的。
2.5 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引导
好奇心是每一个处于小学年龄段的孩子都具备的一种心理,往往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都是依赖自身的好奇心而不断探索与了解的。也就是说,正因为学生具有好奇心,所以诸多问题才会产生,问题的产生最终会引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切问题的发生都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具备的较强好奇心来开展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生活中的表象问题,包括为什么汽车的轮胎要设计成圆的形状?为什么硬币是圆形的?这种提问教学的方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模式,因此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6 有效的对生活实际内容进行联系
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清楚的发现,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学生的因素,更多的是教师的因素,例如教师的工作经验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等等,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内容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生活化,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习,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无论是精彩的课前导语,还是真实的教具学具、逼真的课件呈现表象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完成表象积累,而进行表象积累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由此可见,表象积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含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10):101-102.
[2]朱雪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73.
[3]田勇.浅谈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