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设探索

2019-07-16刘艳辉

赢未来 2019年14期

刘艳辉

摘要:高校汉语言文学作为学生系统化接触文学专业、体验文学内在魅力的重要平台,其对于陶冶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文学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汉语言文学教学仍存在着许多而问题,本文从现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对于推进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建设探索

汉语言文学蕴含着我国古代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传递我国特色文化体系的重要媒介,高校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学科之一,新课改对于其学科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进行要求,为推进汉语言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汉语言教学的学科目的设立过于单一,往往忽视学生个性化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培养重视程度也不高。从汉语言的课程构建上来看,汉语言课程科目设立的比较多,目光只关注学科本身,科目设立的协调性关注相对较差,课程架构的平衡性有待提升,对于汉语言的综合性课程与活动性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就高校汉语言教学的评价环节来看,汉语言评价的角度相对单一,评价方式主体相对不足,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学科知识为主,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层面、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层面、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等方面的评价先对较少,很难全面衡量学生汉语言的学习状况,很难推进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建设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的路径分析

2.1 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与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相关政策方针,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哲学、历史学科的理论以及心理学等能力理论建设。要改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效必须从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入手,汉语言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理念,要在结合本校文学发展方向、文学发展研究状况以及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汉语言的课程设置,要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与综合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等结合起来,注重课程之间的平衡想与衔接,要合理设置不同课程的课时安排。语文老师应当注重与汉语言文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当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的人才,要以全面宏观的角度看待高校汉语言课程设置,要综合促进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提升,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此同时,汉语言老师应当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现代化汉语言网络知识体系,将汉语言学习与网络信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些枯燥难懂的古文以更加新颖、趣味的形式表现出来。

2.2 提升汉语言老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汉语言老师是学生系统化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引导者,其看待汉语言文学的高度、角度、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必须注重提升汉语言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汉语言老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学习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前沿、研究现状,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课程逐字逐句地解析,为汉语言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汉语言老师应当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深入感知体验汉语言文学的乐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进而推进学生得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

2.3 注重汉语言科研推动力建设

高校应当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研建设,要完善汉语言专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设置专门的汉语言科研部门管理,推进科研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开展。首先,人才是高校科研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应当重视汉语言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建立与其他高校、文学协会等合作长效机制,由一些具有汉语言一流水平文学造诣与学术声望的带头人带动和管理汉语言文学科研的建设,以科研为推动力带动学科团队的建设,要注重汉语言学科人才知识队伍建设与人才知识储备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汉语言老师应当注重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对学生的多元化評价方式,不再以单一的卷子考核作为学生的唯一方式,要完善高校课程目标设置,循序渐进、全面开发式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特性,巩固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唤起学生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要推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当引入全新的教育观点,综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创新利用并优化教学方式,将汉语言科目教学与新时代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汉语言学习体验,有效拉近学生与汉语言的距离,着重推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尹携携.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30.

[2]顾思杨.浅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