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2019-07-16陈玉娣
陈玉娣
摘要:小学是教育的起步阶段,承担着启蒙学生的重要责任。成功的教育不仅意味着学生能学到专业的知识,还应完善自己的人格,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必要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提高他们辫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好榜样,还要采取一些诸如解读理想人格、引导正视缺点、利用多媒体、组织合作活动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出课文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然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其熏陶,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那具体的方法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所总结的一些经验。
1 语文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要想学生真正理解教师的理念,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优秀范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也体现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教师可以一边解读这些精神,一边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故事给学生听,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的话,教师也要紧跟时事热点,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些新闻话题的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并且及时纠正不好的苗头,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2 解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更应解读出文章中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形象,他的具体特征有哪些,又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等,这些理想人格形象能够指引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话,学生更加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真善美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洗礼。例如,在上《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着重强调精卫身上那份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它的这份顽强意志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解读精卫的理想人格,来感染学生,那他们知道这份精神的难能可贵。
3 引导学生正视人性的弱点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些弱点,而是不懂得如何去完善自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要懂得巧妙地借助教材内容,拿课文中的人物来举例子,让同学们指出人物的缺点,然后引导学生知道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但却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学会正视并且战胜它。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在努力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毕竟这样才有利于完善自己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 巧用现代化网络技术
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越來越普及,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形式能够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气氛,更容易调动小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景,可以是美丽的图文,也可以是动听的音乐,或者是生动的视频,这样直观又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下相关的影视剧短片,让学生先大致了解下故事背景。动态的视频能够及时吸引学生的眼球,且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便于教师解读历史人物的聪明才智和高尚精神,提升感染效果。
5 组织合作探究的活动
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欣赏文章上,还应该去思考、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一个人独自思考的时候很容易走神,故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共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交流碰撞并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时,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和满满的自豪感。因此,教师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开展一些团体活动,类似交流会、演讲比赛、茶话会等等,让学生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见解,丰富自我的思想境界。例如,教师在教学语文课文《少年中国说》时,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再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分享彼此的想法。每一个想法都值得被尊重被听见,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一些新的见解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适时地传递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促进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发挥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其次要在课文中挖掘出人物特点,发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光辉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视人性的弱点;再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来;最后,还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分享彼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实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严巧玲.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J].学周刊,2020(18):117-118.
[2]李祥.略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J].学周刊 ,2020(17):67-68.